参战方:晋、楚

人物:

晋文公

职业:晋国国君

先轸

职业:军事家、名将

楚成王

职业:楚国国君

子玉

职业:令尹

战争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地位,战争频繁发生。公元前634年(即泓水之战后)楚国想进军中原,企图北上征伐。但是在北方的晋国在晋文公治理下,实力开始慢慢恢复。晋文公看清楚王的野心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于是,晋楚两国大战不可避免。

引出故事: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垓下之战(退避三舍终成霸主)(1)

战争起因

时间往前走几年,在那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没办法,逃到了楚国。在楚国这段时间,楚王看重他的价值,热情招待他,好吃好喝的供着。一次闲聊唠嗑时,楚王决定试探他一下,就问道:“如果你将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后,怎么来报答我,”你小子,来我这躲祸,我都这样好吃好喝招待你了,你不会忘恩负义吧。当然,楚王没说这话,作者意淫。重耳回答道:“像财宝这些俗物,你楚王也不会看上,如果我到时候回到晋国,做了晋君。如果我们两国真的必不可免要打上一战的话,那我就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并且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后来,楚国开始走争霸之路,谋划宋国。宋国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是个知恩图报的主,念及宋公曾经在他逃难的时候待他挺不错的。于是,率领自己部下开始开会,看怎么救宋国。

当时情况有点复杂:想去楚国说清,做说客,楚国不肯答应,毕竟,那是人家出来第一战,能因你的脸面就搬兵回朝?如果,现在就和楚国打一场,自己也不愿意。后来,没办法,只能先答应宋国,让他先跟齐、秦打个招呼,送些礼品,毕竟求人办事的。而后,我们出兵,先收拾几个喽啰,把他们的土地分给宋点,弥补下他们的损失。

楚成王见晋国去救宋国,便让大将子玉不要去直面晋军兵锋。并跟他分析了下原因,人家晋侯可是在外面逃了十几年的人,吃的苦比你吃的盐都多,人情世故他什么不知道,这样的人,不好欺负。可是这个子玉是个犟驴,不听话。还向成王求战。成王听了,脸顿时黑了下来,给了他一点部队,以免被他输的太难看。

然后,子玉膨胀的不像样,直接派使者告知文公,你们放了曹、卫国君,我们同样撤了宋国的军队。晋人听了之后,直接把楚使者抓了。并私下对曹、卫两国承诺,允许他们复国。并让他们派使者告诉楚国。子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火冒三丈,直接带人开始干。文公让手下往后退。因为这,一些将领还很不乐意。我们可是国君率领的,他们呢,只是臣子罢了,地位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不是丢人吗?这时,狐偃解释道:“出兵要有足够的理由,这样才会显得理直气壮。我们国君受到楚军的恩惠,曾允诺国楚王,要退避三舍的。如果我们失信于人,那就是理亏,士气就会衰落。如果我们退了之后,他们还不肯退兵,那就是他们理亏。

没想到,子玉没把楚王的话放在心中,竟然直接追了过来。哎,一场大战在这个憨憨的错误决定下走向了灭亡!

城濮之战垓下之战(退避三舍终成霸主)(2)

战争经过

晋君在城濮严阵以待着楚军,整齐的队伍等待着楚军的杀到,士气高昂!待楚军杀到时,晋下军佐胥臣率部首冲楚右翼,楚右翼一触即溃。子玉、子上看见右军溃败,怒从心起。加紧了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想速战速决,以免被晋下军合围。晋上军令手下撤退,引诱下怒火中烧的楚军。子玉看见觉得晋上军败退。忙下令追击。可等楚左军追上去时,孤军深入,被晋中军拦腰截击,晋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军不敌溃败。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知道大势已去,遂下令撤军,退出战场。晋君进攻楚军营地获得大胜!

战争结果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顺利的建立了霸权,登上了霸主之位。而楚国因这一战失利,被迫退回南方。

战争分析

晋文公在逃亡之旅中,学习了太多,忍受了太多。知道江湖是人情世故。善于收揽人心,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民能为己所用。晋国君臣上下一心,内部和谐。为晋国创立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看楚军方面,大将出征就带着个人主义,这是要不得的,而在内部上矛盾重重,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自取灭往!

个人感悟

在晋国取得的每一步胜利,都和领导的充分发挥主观作用,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分不开。个人的能动力在事物的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变化的因素,主要就是靠自身的努力,找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