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揭秘蜈蚣为何爬得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蜈蚣为什么在身上爬?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蜈蚣为什么在身上爬(实验揭秘蜈蚣为何爬得快)

蜈蚣为什么在身上爬

实验揭秘蜈蚣为何爬得快

蜈蚣是一种多足类节肢动物,多只脚在地面爬行对灵活行动本应该是一种障碍,但实际上蜈蚣爬行却非常敏捷。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类似蜈蚣的多节多足机器人,并通过对机器人运动的研究揭开了蜈蚣能够灵敏活动的一些秘密。

京都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制造了一个长约135厘米、有6个体节的蜈蚣形机器人,每个体节之间用弹簧连接。研究人员分析了使用不同弹性的弹簧时这个机器人的转向动作。结果发现,使用弹性较好的弹簧连接体节时,蜈蚣机器人能够轻易转换方向,回旋也更为流畅自如。研究人员借助数学模型分析蜈蚣机器人的运动,认为蜈蚣在运动中通过牺牲直线前行的稳定性来获得急回旋这样的敏捷活动能力,这反映了蜈蚣的一种极佳的行动战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土卫六发现液体流动大峡谷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有着深深的大峡谷,里面流动着液态甲烷。这是美国航天局10日公布的“卡西尼”探测器的最新发现。

土卫六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行星卫星,其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表面有由液态甲烷构成的海和湖泊。几年前,当“卡西尼”探测器从土卫六近旁飞过时,发现位于土卫六北极的第二大海丽姬亚海与一些蜘蛛网状的黑色渠道相连。然而,这些黑色渠道里面到底是液态甲烷还是由冰组成的沉积物,一直没有搞清楚。

“卡西尼”2013年再次从土卫六近旁掠过时,重点观测了丽姬亚海旁边的这些渠道。最新分析显示,这次观测捕捉到渠道底部有闪光,显示它们的表面极其平滑,所以应该是液态甲烷。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学术刊物《地球物理通讯》上。

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物种

全球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它们的效果到底如何?一项日前发表在期刊《自然·通讯》上的报告说,这些自然保护区确实能够对区域中的大量物种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这项研究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的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等机构的学者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分析了此前收集自不同地区的大量样本,包括在359个自然保护区内1939处地点收集的样本以及这些保护区外围4592处地点收集的样本。

他们对比后发现,与外围收集的样本相比,在保护区内收集的样本中包含的生物个体和物种数量分别多出15%和11%。报告还指出,当庄稼种植、放牧等人为利用土地的程度被降到越低,保护区对物种保护的效果就越明显。

地衣物种大多是“三口之家”

过去近150年间,全世界教科书对地衣的定义是“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共生体”。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常识”可能错了,许多地衣是三物种共生体,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两物种共生。

这项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科研人员领导的研究利用最新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全世界主要的地衣物种都是三物种共生体,除了已知的真菌及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共生伙伴外,它们还含有一种单细胞真菌,这是一种此前从未被发现的酵母,与蘑菇、木耳等同属担子菌门。

“这彻底改变了我们认为已经了解的地衣共生关系。”论文第一作者、蒙大拿大学博士后托比·斯普里比尔说,“它要求我们重新评估有关地衣形成以及各物种在共生中各自作用的基本假定。”这一发现将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本组稿件/河北日报记者刘荣荣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