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苏省徐州市华灯初上,夜景璀璨。 高 刚摄(人民图片)
《说文解字》说:家,居也。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有居所和亲情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江苏徐州就是一座宜居宜业、有情有义的城市。也许有人会感叹“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徐州能有何特殊之处?来徐州看看,便会有答案。
家是绵延的文化传承,悟之则高情远致
徐州这座人文之城,凝结了家的内涵与精义。天下之大,何以为家?历史上,先民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徐州因临江达海、水系纵横、环境舒宜,自古就是人类聚居地和文化发源地。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徐州,是江苏最古老的城市。上古时期,先民们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大墩子、花厅等遗址绽放出新石器文化的熠熠光彩。徐州是彭祖故国、徐夷故邑、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楚霸王项羽灭秦后,舍咸阳而都彭城(今徐州),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两汉时期,徐州城镇林立、商业发达,西汉平帝时,人口已达20万,系东部重镇。享誉中外的徐州汉画像石,生动刻画了彭城人口殷盛、谷米丰赡、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之景。
千百年来,中原、齐鲁、黄河、长江、运河文化于徐州交汇交融,在承接南北、多元开放、兼收并蓄中,徐州展现了博大深厚的人文气象,形成了“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彭城大地哺育了数不清的名仕巨匠,文献学家刘向、史学家刘知几、清代名臣李卫、军旅音乐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等,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足迹。以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外乡贤臣,在徐州大地上励精图治,建立了不朽功勋。
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上任后即遇黄河决口,“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带领民众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筑起九百余丈长堤,使城池得以保全。洪水退后,于城东南处筑“黄楼”以镇黄河。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临别时,全城父老夹道相送,苏轼挥泪作诗《江城子·别徐州》,“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放眼徐州城,苏堤、黄楼、苏公塔、放鹤亭巍立依旧,诉说着对故人的深深眷念。
当下,徐州正在文化传承的“高原”上起“高峰”,首届汉文化论坛、第十四届汉文化旅游节、全国新时代家文化建设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徐州传播传统文化的执著与坚守。
家是激扬的精神涌流,感之则豪情满怀
徐州这座英雄之城,见证了家的苦难与辉煌。徐州东濒黄海、西连中原、南屏江淮、北接齐鲁,是“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城邑群山环绕、水脉绵长,进可攻、退可守,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从春秋争霸、楚汉逐鹿,到三国鏖战、隋唐藩争,到两宋抗金、明清征伐,再到近现代的徐州会战、淮海战役,历史上这里发生的较大规模战争达400余起,造就了徐州人民的英雄豪气。
抗日战争中,徐州军民舍生忘死、同仇敌忾,于台儿庄一役歼敌万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徐州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陈毅元帅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徐州人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还经受水灾、旱灾、地震、瘟疫等磨难,然而徐州人民从未被压垮,一次又一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涅槃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凭借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次又一次闯关夺隘、爬坡过坎。上世纪50年代,彭城儿女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在石头缝里绣森林,诠释了“筚路蓝缕启山林”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州人率先抡起“破三铁”的锤头,书写下“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豪迈。“地平线下的太阳”——下水道四班,五十年如一日疏浚排水管网,展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采。
家是浓郁的幸福味道,品之则怡情达性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情感的归宿,是每个人一生的依托。徐州这座繁荣之城,成就了家的兴旺与和谐。
古彭大地上,产业转型的画卷层层渲染,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擦亮绿色本底;徐工重器,亮剑全球,满城金色战甲;中欧班列、丝路帆远,相拥蓝色海湾,产业凤凰涅槃筑牢徐州幸福的根基。古彭大地上,城市上空的飞虹架起了幸福的高度,轨道上飞驰的地铁跑出了幸福的节奏,棚改安置房的明窗折射了幸福的光芒,国际马拉松赛道的发令枪声回响了幸福的声律,城市华丽蝶变提升了徐州幸福的质感。徐州这座奋进之城,正齐心协力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徐州“大家庭”。
登临黄楼,极目远眺,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是啊,在徐州,千家万户的小团圆与荡气回肠的家国梦相依相伴,正谱写着新的奋斗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