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1)

十二、夏诚墓与大邢始祖墓

邢少山

当涂县湖阳镇大邢村村头有两座墓葬,一座是《当涂县志》上记载的夏城墓,另一座是《邢氏宗谱》上记载的大邢村邢氏始祖墓。这些严格说来皆属于历史文物与遗迹,人们不得随意破坏,并有义务加以保护。这两座墓葬,文物部门可以去考察,并加以认证,确定是否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现我就两座墓葬的情况分叙如下:

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2)

夏城墓,民国《当涂县志》(215页)有明显记载:“云南宣慰司录判夏城墓葬,在大邢村前大塘东北,发掘于民国九年(1920年)秋,棺厚八九分,析之如棕,仅颅骨未腐,内带玉方,白金为钩,铜镜一柄,汉瓦砚一片,背镌“玄”字,上元、至正钱颇多,村人改葬于大圩埂旁茅家沟。勘前志录寿更正,由《备遗》移并。”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云南宣慰司录判夏城的墓葬,在大邢村前大塘的东北,发掘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 秋天,棺厚八九分, 分析出来像棕叶,仅仅头颅骨没有腐烂,身上佩着玉方,白金做的带钩,发现铜镜一柄,汉瓦砚一片,背面镌刻着一个“玄”字,上元、至正时代的钱币很多,大邢村人改葬于大圩埂旁茅家沟。校勘以前的县志录寿更正,由《备遗》移到并入。

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3)

夏城何许人?元末明初,夏城出身在大邢村。大邢村过去是个多姓的村落,现存的张家巷、史家巷即可证明,后邢氏昌盛,占据主位。夏诚,字成可,号洪溪,进士出身,做过乐昌县令,后升任云南宣慰司录判,当时有人把他比作萧何与曹参哪样人物的讲法。他死后葬回老家,一定要与邢氏先祖结伴为邻,因夏公慕邢氏,愿与邢氏埋葬的人结为异代芳邻,这就像当涂的青山李白与谢太守一样结为异代芳邻一样。六七十年代,村前有龟石,村民们都见过,但后人已不知这里有古墓。

另一座是大邢村始祖九府君的墓葬。我村《邢氏宗谱》载:“当涂湖阳邢氏始祖九府君,讳辉宗,行五九河间 人,东晋宁康间渡江而南。府君与兄抵姑孰,息肩三湖之阳,历览土地广饶,芦地胜境,水围山环,田湖千顷,兵戈不扰,民俗和厚。府君即倾行囊,贸产筑室,日勤生事,遂家于此,开基建业,久之,占籍当涂。湖阳有钜族吴姓者翁媪伺府君气度不凡,性格豪爽,言论谨慎,绝不浮华,善于理治,不失大家风范,度其胤嗣必昌,遂以女妻之。吴氏善良贤淑,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生三子,讳福、禄、寿也。始祖先母先后仙逝,合葬本乡唐村垛。兄肇南去十里,家薛城矣。”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当涂湖阳大邢始祖九府君,讳辉宗,字弼祖,号振寰,排行五九。先祖是河间人,东晋宁康年间,渡江而来到江南。府君他们与抵达姑孰后,落在三湖的高地上。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饶,芦地胜境,水围山环,田湖千顷,兵戈不扰,民俗和厚,府君即卖掉所有的东西,换了一些资产,做了房子安定下来。府君非常勤劳,于是在这里安家,开始建立基业,久而久之,他在当涂入了户籍。湖阳有个吴姓旺族,老头老奶看到到府君气度不凡,性格豪爽,言论谨慎,绝不浮华,善于理治,不失为大家风范,估计他以后的子孙必定兴旺,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府君的妻子吴氏,聪慧贤淑,孝敬长辈,和睦邻里,生了三个儿子,依次取名福、禄、寿。府君仙逝后,葬在本乡的唐村垛。兄肇南去十里,在薛城安了家。

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4)

这段文字有两亇史料价值:一是说明大邢村从东晋康宁年间即東晉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373年-375年)时就有大村邢,即可证明湖阳从那时也已存在;二是说明三湖之阳即湖阳形成从那时也开始了。我们说家谱的史料价值是对整亇历史资料的补充,这段文字正好说明了这亇问题。另外,从始祖墓葬的地点,文中邢氏始祖九府君“迄今猶可想見墓傳在本鄉唐村垛”可以看出邢氏始祖所理葬的地点即唐村垛。垛,用泥土、砖石垒成的掩蔽物。唐村垛,即唐村这亇地方,是我们大邢人说的“芋头墩”,即在村前。关于这《邢氏家谱》上有祖茔的标示。夏城墓《当涂县志》上说的“在大邢村前大塘东北”,正好与大邢始祖墓为邻。

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5)

为纪念先祖,报本追远,继承美德,我村村民决定修复先祖墓,于2008年正月初八成立“大邢村复修始祖夫妇墓理事会”,并开始运作,理事会议定方案,精心策划,并发出集资倡议。瞬间,得到有识之士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相助。二零一八年农历秋分开工,历时三月,于当年冬至告竣。其开工与灵柩下葬,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天空皆显祥光,村民邢三桃、邢治民、邢福保等亲见其光。有“雾锁霞飞丽日柔,祥光曦日际中天”之象,一时传为佳话。复修此墓,它的意义我在《复修湖阳大邢始祖弼公夫妇墓碑记》中是这样说的:“为记始祖先母事迹,以期后人世代纪念,奋发图强,继往开来,光耀我族,绍继无疆,垂久远德。吾后辈子孙,当效嘉言善行,仰承祖训,发扬家风,‘惟以耕读为业,以勤俭为本,以忠厚传家,以孝友睦娴’,诚信友善,文明和谐。修身立德,爱国敬业,振兴家邦,圆梦中华。”

城步太监墓(湖阳记忆之十二)(6)

综现这两座墓葬,沉睡了多少年,它的周围曾有绿色的屏障,也有鸟语花香。可谁知沉默的棺椁,里面有着伟大的灵魂与祖先的逃亡与梦想。当时人们的哀嚎已经逝去,愠怒的大风吹走尘土,昔日的白花早已飞散。留下的子子孙孙还有人念着祖先的根,如今在这片处在郊野的土地上,人们要重新要为先祖建一座墓葬。此时,沾满江南的濡热和腐朽,将告知历史的真实与原来的模样。人们在振兴乡村中,继承先辈的梦想,增添不朽的力量。

附:《邢氏始祖九府君》原文、注释、译文与《复修湖阳邢氏始祖弼公夫妇墓碑记》

一、《邢氏始祖九府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邢氏始祖九府君》原文:

邢氏始祖九府君[1]传府君,諱[2]輝宗,字弼祖,行五九[3]。先祖河澗郡[4]人,典午避地[5],子孫多徙居江南諸郡,府君偕兄肇[6]抵姑孰[7],息肩[8]三湖[9]之陽[10],曆覽土地廣饒,民俗和厚,乃協謀定居。肇南去十裏,家溧水之薛城,府君因湖陽钜族[11]吳姓者家焉。即傾行囊,貿產築室,日勤生事[12]。久之,占籍[13]當塗。吳之翁媼[14]伺[15]府君器宇[16]爽闓[17],言論謹愨[18],不失故家[19],榘度[20]且善於治,生革[21]絕浮靡[22],度其胤嗣[23]必昌,遂以女妻之。後吳氏日就衰微,而生產寢[24]為府君。所有今居宅西去百步許有吳家溝,即其溉田遣業也。由是觀之,則吳實世姻[25]。府君當徙宅[26]之初,所因得人其智識之明,開創之勞,貽謀[27]之遠,迄今猶可想見墓傳在本鄉唐村垛[28],惜無所識而祭扫禮廢久矣。今吾輩子孫欲舉報本追遠[29]之禮,則冬至、立春二祭古人,以義起之者,其可不盡其誠耶?

(本文选自《邢氏家谱》)

注释:

[1]府君:旧时对已故者的敬称,多用于碑版文字。[2]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3]行五九:排行59。[4]河涧郡:汉河间国,治乐城,即今河北省献县治,后魏初为河间郡,在今河间县西南三十五里,寻分置瀛州,隋废郡存州,又改州为河间郡,并置河间县城为郡治,即今河间县治,唐复曰瀛州,寻曰河间郡,后仍为瀛州,宋曰瀛州河间郡,升为河间府,元置河间路总管府,明曰河间府,清因之,属河北省,民国废。[5]典午避地:典午,"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志·蜀志·谯周传》:"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资治通鉴》卷171胡三省注曰:典,司也;午,马也。晋帝姓司马氏,后因以"典午"指晋朝。避地,亦作“避墬”。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墬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羣。”[6]肇:兄邢肇。[7]姑孰:当涂。"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东晋,但其"肇筑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历代县志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大司马桓温镇姑孰,重建姑孰城,并于城北建子城。隋开皇九年(589年)迁侨置当涂县治于姑孰城,从此,姑孰城不仅作为历代当涂县治所在,还曾为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附廓。[8]息肩:栖止休息;停止。唐杨炯《序》:"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9]三湖:丹阳、石臼、固城湖称三湖。[10]阳:.外露的,明显的部分。[11]钜族:豪门大族。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建康俗尚》:“金陵山川浑深,土壤平厚,在宋建炎中,绝城境为墟,来居者,多汴洛力能远迁钜族仕家。”[12]生事:指产业。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四:“凡人无生事,虽为显官,不能无俯仰依违。”[13]占籍:上报户口,入籍定居。宋梅尧臣《送韩钦圣学士京西提刑》诗:"昔在汉家时,近亲多占籍。"[14]翁媪:老翁与老妇的并称。亦指年老的父母。《梁书·武帝纪上》:“遂使阉尹有翁媪之称,高安有法尧之旨。”[15]伺:观察,侦候。[16]器宇:度量,胸怀。唐王勃《秋日饯别序》:“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17]爽闓:闓(闿),古同“恺”,欢乐。爽闓,豪爽开朗。《明史·陈瑛传》:"﹝瑛﹞爽闿有将材,然贪残,人多怨者。"[18]谨愨(què确):亦作"谨悫"。厚重朴实。[19]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焦循正义:“故家,勋旧世家。”[20]榘(jǔ举)度:犹规矩、法度。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二》:“干淳以来,诸贤互相阐究,理学大明,本领端正,榘度脩饰,浑然端厚,作世模楷。”[21]生革:制成革在未加工前的状态。[22]浮靡:浮华奢侈。清·洪亮吉《治平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23]胤嗣:后嗣,后代。《汉书·杜周传》:“后妃有贞淑之行,则胤嗣有贤圣之君。”[24]寝:逐渐。[25]世姻;世代联姻。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青海与准噶尔,故世姻也,亦世仇。”[26]徙宅:传说孟子之母曾三迁其宅,使其子有良好的环境。汉王充《论衡·率性》:“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27]贻(yí夷)谋:父祖对子孙的训诲。《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后以"贻谋"指父祖对子孙的训诲。[28]垛(duǒ朵):用泥土、砖石垒成的掩蔽物。[29]报本追远:寻根问祖报答祖上恩德。

《邢氏始祖九府君传》译文

九府君,名字叫辉宗,字弼祖,排行59。先祖是河北省河涧郡人,晋朝避乱时很多子孙迁徙居江南。府君和哥哥邢肇到达当涂,落在三湖的高地上,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富饶,民风纯朴,人民和厚,便协商在这里定居。邢肇南去十里,把家安在溧水的薛城,府君依靠湖阳一姓吴大族安了家。府君把所带的行囊,换了一些资产,做了房子安定下来。府君非常勤劳,逐渐有了自己的产业。久而久之,在当涂入了户籍。吴家的老头、老奶奶观察到府君有胸怀,有度量,性格豪爽开朗,言论谨慎,不失为大家风范,做事有规矩且善于理治,生活上绝不浮华奢侈,估计他的子孙必然会兴旺,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做了妻子。后来吴家逐渐衰落,而生产上的事慢慢全由府君来操理。所以如今你去看住宅的西边百步远的地方有一条吴家沟,那就是当年用来溉灌田亩留下来的遣产。由此看来,邢家与吴家是世代姻亲。府君当时迁徙到这里的时候,得到了明眼人的赏识,开创的辛劳,父祖对子孙的训诲,皆有远见卓识。迄今为至,还可以看到府君的墓葬在本乡唐村用泥土、砖石垒成的垛子里,可惜很少有人认得了,因而祭扫的礼仪长久没有了。如今我们这一辈子孙,要报本追远、举行祭扫之礼的话,可以在冬至、立春这二个时节来祭奠祖先,有这样的道义,这不能不说是尽了忠。”

(本文由邢少山点、注、译)

二、复修湖阳大邢始祖弼公夫妇墓碑记

吾村《邢氏宗谱》载:当涂湖阳邢氏始祖九府君,弼公,行五九,河涧人,东晋宁康间渡江而南。府君与兄抵姑孰,息肩三湖之阳,历览土地广饶,芦地胜境,水围山环,田湖千顷,兵戈不扰,民俗和厚。府君即倾行囊,贸产筑室,日勤生事,遂家于此,开基建业,久之,占籍当涂。吳之翁媼伺府君器宇爽闓,言論謹愨,不失故家榘度,且善於治生,革絕浮靡。度其胤嗣必昌,遂以女妻之。吴氏善良贤淑,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生三子,讳福、禄、寿也。始祖先母先后仙逝,合葬本乡唐村垛。兄肇南去十里,家薛城矣。

忆始祖恩荫,思先哲往行。千余年来,祖德宗功,泽惠子孙,吾族宗嗣繁衍,枝繁叶盛,诗书簪缨,灿烂星光。今念吾始祖披荆斩棘,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承先启后,报本追远,继承美德,振兴乡村,家族兴旺,民富国强,吾弼公后裔决定复修始祖夫妇墓。二零一八年农历正月初八,成立复修始祖夫妇墓理事会,开始运作,理事会议定方案,精心策划,并发出集资倡议。瞬间,得到有识之士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相助。二零一八年农历秋分开工,历时三月,于当年冬至告竣。其开工与灵柩下葬,皆显祥光,村民邢三桃、邢治民、邢福保等亲见其光。雾锁霞飞丽日柔,祥光曦日际中天,《邢氏宗谱》亦记载过“珣公仙逝下葬时有仙鹤翔舞”之事,众皆觉奇妙。

斯墓东临“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石臼湖;西靠大王菩萨降临地 ;北连邢氏祖祠;南望小太平。碑阙辉腾,巨擘运钧,芳洲萦魂,显始祖德泽福佑,祖茔脉运气灵,发润泽拔起之功也。《当涂县志》载:“湖阳大邢村头亦有云南宣慰司录判夏城的墓葬。”夏公与邢氏,结为异代芳邻。

今勒石记始祖先母事迹,以期后人世代纪念,奋发图强,继往开来,光耀我族,绍继无疆,垂久远德。吾后辈子孙,当效嘉言善行,仰承祖训,发扬家风,“惟以耕读为业,以勤俭为本,以忠厚传家,以孝友睦娴”,诚信友善,文明和谐。修身立德,爱国敬业,振兴家邦,圆梦中华。

信始祖有灵,护佑裔孙,瓜瓞绵绵,万世其昌。撰文铭言,斯以为纪。

湖阳邢氏弼公全体后裔复修、敬撰

邢少山 执笔

农历戊戌年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