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1)

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2)

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

东汉班固在《幽通赋》这样写到,上京又是上都的别称,古时为京都的通称,比如三国两晋时洛阳有上京之称,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於此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南北朝时建康(今南京)也有上京之称,《陈书.卷四.废帝本纪》:仍遣使人蒋裕钩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隋唐之时长安也有上京之称,隋文帝曾说“大隋受命,出诣上京”;北宋时开封也有上京之称,比如《宋史》:却将已卸均籴斗斛转运上京;此外渤海国、辽代、金代都设有上京,因此上京作为地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3)

后梁贞明二年(916),已成为契丹可汗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以“契丹”为国号,定都于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契丹会同元年(938)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同时设上京道,治所临潢府临潢县,辖境约当今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小部分及蒙古国地;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开封后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因辽水得名或取辽远之意;统和二十五年(1007)以后,首都移至中京大定府,这里成为旧都、陪都。金初仍沿袭辽制仍称上京,至天眷元年(1138)才将之改为北京。

与其他朝代不同辽代国号具有多变性,曾多次用辽、契丹作为国号,有学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契丹既为民族之名字也为国号,本意可理解为镔铁;其名最早见于 《魏书·契丹传》,据《大学历史词典》记载,契丹源于东胡,东晋【建元二年 (344年)】时从鲜卑分出(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河水夹带大量的黄沙,在文献中为了与黄河相区别,故以潢水称之)以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更值得注意的是契丹也是中古时代西方民族对中国的称呼;辽代契丹国势强盛,影响及于中亚;后耶律大石西迁,建西辽于喀喇汗朝故地;因而中亚、阿拉伯以至西欧诸国人十三世纪时多概称中国人为契丹,现俄语中仍沿用契丹一词称谓中国。

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4)

后来多少地名淹没烟雨岁月之中,上京和契丹也成了文化与史书中的一种符号。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迎来转机,上京、契丹会重新作为我国的地名出现在人们的事业之中。近期巴林左旗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设立巴林、上京、契丹街道,增设白音敖包镇、土木富洲镇,白音勿拉镇恢复白音乌拉苏木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这也说明上京、契丹作为地名回归进入了可行阶段。根据公示内容,拟将林东镇林东城区上京路西部,辖北新街、清河、北塔、上京路、振兴、皇城路、契丹街7个居民委员会和西郊村1个村民委员会组建上京街道;拟将林东城区西部的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辖富河、迎宾、鹿山、福山4个居民委员会和白音高洛村1个村民委员会组建契丹街道。

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5)

《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记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上京在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辽代在此兴起与发展,耶律阿保机在此建国、命名、定都,在作为都城的200多年里,这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巴林左旗作为辽上京的所在地,境内存有辽上京遗址;因此巴林左旗筹备增设的上京街道、契丹街道是具有合理性的,毕竟这两个名字都与当地有密切的关系,美中不足的是上京作为地名有不唯一的特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