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啊,中国古代的皇帝几乎都有庙号,啥叫庙号呢?

就是说啊,皇家自己有一个祭拜爸爸、爷爷、曾祖父、太太爷爷……的“祠堂”,但皇家不叫祠堂,而是叫“太庙”,那么太庙里面的祖宗牌位,不能直接写祖宗的姓名,因为那样不够恭敬,所以,每一个祖宗都起一个“庙号”,以示恭敬

举几个例子: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是:唐高祖。

李世民的庙号是:唐太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是:明太祖。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庙号是:明思宗。

清朝立国皇帝努尔哈赤,庙号是:清太祖。

清朝的同治皇帝,庙号是:清穆宗。

也就是说,皇帝的庙号,不是“祖”,就是“宗”。

太宗皇帝为什么都是来路不正 皇帝叫太祖(1)

好,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皇帝叫“祖”?什么样的皇帝叫“宗”?

今天,老冯告诉你答案。

大体上,有两条规律:

第一条规律:开国皇帝叫“祖”,后面的继承者叫“宗”。

例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叫“唐高祖”,而他的子子孙孙,后面的皇帝,都叫“宗”,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唐中宗”等等。

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叫“明太祖”和“清太祖”,而他们后面的继承者,绝大多数都叫“宗”,例如“明英宗”、“明武宗”、“清文宗”、“清宣宗”等等。

第二条规律:江山的开拓者、奠基者、有大功劳者,叫“祖”,后面的继承者,则叫“宗”。

例如说,元朝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但是呢,元朝的开国皇帝并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然而,整个中原汉地,实际上主要是忽必烈打下来的,“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忽必烈也叫“祖”,他称“元世祖”。

而他后面的继承者,都叫“宗”,例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等等。

再例如说,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他不叫“明成宗”,而是叫“明成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后代认为,朱棣这人发动靖难之役,北上平定蒙古,往西南打下了很多新的地盘,而且迁都北京,“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朱棣也可以叫“祖”。

而朱棣后面的皇帝,则都叫“宗”,例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宪宗”等等。

再举个例子:清朝的第四个皇帝康熙皇帝,他不叫“清圣宗”,而是叫“清圣祖”,为什么呢?因为啊,康熙皇帝在他的一生中,除鳌拜,灭三藩,收台湾,征服准噶尔,打败俄国……不但巩固了大清的基业,而且还打下很多新的疆土,所以,康熙皇帝“有开拓性的功劳”,所以,他也可以叫“祖”。

而他后面的皇帝,则全部都叫“宗”,例如“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等等。

太宗皇帝为什么都是来路不正 皇帝叫太祖(2)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既然庙号有“祖”有“宗”,为什么有些皇帝又叫“帝”呢?例如:汉武帝。

这个“帝”,又是什么鬼呢?

其实,“武帝”、“文帝”这一类的,不是庙号,而是“谥号”

所谓“谥号”,是一个皇帝死了之后,对他的品德、性格、行为的评价,所以,“武帝”是刘彻的“谥号”,而不是“庙号”,为何叫“武帝”呢?因为他生前喜欢打仗,喜欢征战四方,所以,给他一个“武”字的评价,叫“武帝”。

那么,汉武帝有没有“庙号”呢?

有的。

汉武帝的庙号,叫做“世宗”,也就是说,汉武帝,又称“汉世宗”。

简单地说:

刘彻,是汉武帝的真实姓名。

“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

“汉世宗”,是刘彻的“庙号”。

再例如:

载湉,是光绪皇帝的本名。

“清德宗”是他的庙号。

“景皇帝”则是光绪皇帝的谥号。

亲爱的朋友,老冯我解释清楚了吗?好了,今天就到这,明儿老冯继续为你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