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钟哲平[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日前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加入小学课本中,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汉字简繁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愈演愈烈,甚至扩大到新旧文化之争近来在网络上很火的《新华字典》不如清末字典之类的言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不管你习惯简体还是繁体,喜欢新华字典还是古本工具书,都不妨根据需要来使用、学习,不要让偏见成为知识的障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差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繁体字与简体字差别(一种不兼容的关系)

繁体字与简体字差别

□羊城晚报记者 钟哲平

[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日前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加入小学课本中,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汉字简繁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愈演愈烈,甚至扩大到新旧文化之争。近来在网络上很火的《新华字典》不如清末字典之类的言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不管你习惯简体还是繁体,喜欢新华字典还是古本工具书,都不妨根据需要来使用、学习,不要让偏见成为知识的障碍。

元代杂剧抄本已经出现简体字

网络上近来出现了一些把《新华字典》比喻为“毒药”的文章,观点主要有:以地名的变迁认为《新华字典》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以词条的变化认为《新华字典》被灌输了意识形态,以动物词条里的功用性解释认为当下教育对动物不够友爱。这些文章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赞同有人拍砖。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就认为,这些观点“不值一驳”。董上德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我也注意到关于《新华字典》的争议,特地查看了新版,事实上,并非如异议者所说的那样,‘自’字条根本没有‘自慰’一词,也没有删去‘自由’一词。有些网络文章,文风很恶劣。我是维护《新华字典》的,可以说,我的案头不能缺少这一部书,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至于某些字条下的例句,可以考虑做适当的修订,以求语句的表达更为生活化与典范化。”

作为研究戏剧的学者,董上德也对如今网上热议的“简体字破坏传统文化”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他说:“我从整理元代杂剧作品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简化字不是现在才有的,古人早已使用过一些简化字,尤其在抄本上,可知就是为了书写的简便。我们应该尊重这一书写传统。关于繁体字问题,我们要面对简体字已经在大陆通行超过半个世纪的事实。简体字,便于识别与书写,有其历史贡献。当然,随着两岸三地交流的日益深入,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考虑‘识繁用简’的策略,认识繁体字,便于阅读古书,这也应当成为一种‘当代素养’。在与境外同胞进行文字交流时,适当会写繁体字,也是一种礼貌。”

简或繁在选择上应该是自由的

董上德提出的“适当”使用繁体字,实际上就是自由书写的观点。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学者的看法。

香港诗人廖伟棠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一会儿用简体字一会儿用繁体字,其实这取决于我正在为内地媒体还是港台媒体写稿,正在用简体还是繁体输入法,就懒得转来转去了。当然我支持繁体是正体也更美观,简体就当草书使用也很好很方便,不必坚决排斥。对于会打字的人,其实用繁体用简体有耗费时间的区别吗?”

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一直在微博和公开发布的文章中支持恢复繁体字,他的《忏慧堂集》在大陆出版时使用的也是繁体字,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成为坚定不移的“繁体派”的代表。实际上,这对徐晋如多少有点误读。徐晋如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忏慧堂集》出版使用繁体字,是因为这是一套文言诗集,是内容决定的。繁体字符合汉字六书原则,隐藏着先民的文化密码,有教化作用,这些都是简化字所不具备的。但我所谓的恢复繁体字,并不是要废除简化字,不是要让公民都写繁体字,而是指国家应从法律层面规定,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是规范汉字,具有同等的合法地位。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规范系统,无谓相混杂。为了‘文化’的理由而恢复部分繁体字,不如在中小学增加古诗文的比重来得更迫切,而在小学直至中学开设中国文字课,比恢复部分繁体字更能起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作用。我希望,不仅是古籍类出版物,任何出版物可以自由选择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任何商铺可以自由选择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作标识,每一位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课堂板书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书写繁体字还是简化字。”

学习繁体字应先有简体字的基础

相比起冯小刚提出的把部分繁体字加入中小学课本的提议,徐晋如所提倡的“自由选择”似乎更容易让老师接受。

广州番禺执信附小的语文老师张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恢复繁体字教学是不可行的,起码在小学教育中不可行。搞文字研究的人,在较好地掌握好汉字以后,希望深造的,可以去学习、研究、使用繁体字,但不宜在普及教育阶段就强制学习繁体字。学习要讲环境,我们不是生活在国外或香港,我们走在街上,满眼看的是简体字,日常使用的是简体字,小孩并没有学习繁体字的环境。现在孩子们负担已经够重了,不宜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老师的负担。简体字简单明了,书写使用方便,小孩子一笔一画地学习,记得牢、学得快,也便于更好地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我认为没什么不好。”

徐晋如虽然把简繁之争的本质看得很严重——“繁简之争是近几年长盛不衰的文化热点。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根本原因是各种恢复繁体字的提法都会触怒民众的敏感神经。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巨大数量取代了质量,现代人天然地仇视一切需要付出较多努力才能掌握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各种鼓励人偷懒的学说能在现代社会盛行的原因。繁简之争,本质是崇尚高雅的精英主义与自甘堕落的民粹主义的冲突”,但他也认为,学习繁体字应该在掌握简体字的基础上进行。经常有学生问他应该使用什么工具书来学习繁体字。他说:“我不推荐工具书,其实有简化字的基础,只需要多读繁体字的书就行了。”

简繁的存废有不同的时空

徐晋如坚持要用繁体字出版他的文言诗集,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广东籍书法家欧广勇也希望自己谈书法的书能以繁体出版,出版社却未能通过,认为这样“不规范”。欧广勇对此很无奈。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简体字对于中国书法甚至传统文化,都有长期的损害和干扰。我认为繁体字这个称呼本身就有贬义。我们的汉字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要叫它‘繁体字’呢?应该就叫汉字、正体字。是你简体字去改了人家,你就是异体字。繁体字的造字原则是会意的,写诗、写书法用繁体,意境就不一样。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应废除。个别汉字要简化,可以循序渐进,不应强制改掉。可以新旧交替使用。如今的商业招牌也规定要用简体字,可是我们用书法题匾,只能用繁体字。”

岭南文化学者、羊城晚报编委罗韬却对书法是否必须使用繁体字的问题持有较为宽容的看法。罗韬说:“简体字是从书法的草书中来的。书法之美要看书法家的功力,看字体的扎实,不管简体还是繁体,笔画本身都是有美感的。我们写书法时多用繁体字,因为古代的字帖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时的楷模。字帖确实是书法的原乡,但不应成为规则。正因为古人字帖是繁体字,这也为我们的简体字书写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发展空间。我认为书法家不妨尝试,简体书法若有建树,繁体就更不在话下了。掌握繁体字对于阅读文言和古籍确实很重要,不懂繁体字,读古文献会有隔断感。新加坡也在使用简体中文,但是他们没有我们这样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因此也不存在隔断,只看重简体字的易于交流。语言文字是根据不同地区、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曾经过于草率地去除了繁体字,但是今天不能无视简体字已经推行、使用半个多世纪的事实,又草率地恢复繁体字。这会造成另一种损害。”

繁简转换仅靠电脑屡出错

在长期使用简体字后,现代人对许多繁体字的本义已经难以熟练掌握,往往只能依靠电脑进行转换。

欧广勇说:“由于我们一直学习和使用简体字,很多繁体字已经不能熟练掌握。比如我现在写‘山重水复疑无路’,就要查一下书,‘复’字的繁体,到底要用‘西’字头,还是‘衤’字旁,还是‘彳’,不然会闹笑话的!”

欧广勇所说的滥用、错用繁体导致的笑话,如今比比皆是。

佛山粤剧院的新编粤剧《小周后》,是一台大制作。为凸现传统文化与历史感,海报使用了繁体字印刷。然而,《小周后》却写成了《小周後》。“后”字在表示皇后、太后的意思时,繁体仍然是“后”,只有在表示时间和空间时,繁体才是“後”。如此一转换,《小周後》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闹笑话的不光是内地的文艺团体,就连香港电影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的字幕,就被廖伟棠纠了个错。他在微博上说:“这个《一代宗师》的字幕,犯了个很低级的错误,多次把‘頭髮’打成‘頭發’了。”

廖伟棠还发现了网上热传的一张“民国潜伏证”,一看就是伪造闹着玩的,因为把“復興”写成了“複興”。

对于因使用电脑转换而误用、错用繁体字的情况,徐晋如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民间永远不乏对高雅文化的向往,恢复繁体字的识别能力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