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回目,其实除了上述诸人之外,还有一个不甚起眼的角色在“武大之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人即是郓哥。

作为一个混迹底层的年轻小厮,郓哥身上兼杂了多种品性,他既有陪武松“吃官司”的勇气,亦懂得走街串巷以“赡养老爹”,秉性不坏,颇有孝心。不过其最惹人注目的特质,便是沾染自市井的油滑习气。

正是这种油滑市侩的市井作风,意外改变了剧情走向,同时加速了武大之死。

在武大捉奸的剧情中,郓哥的刁钻言语与轻佻口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甚至连捉奸的计划都是出自其手。然而讽刺的是,郓哥此举纯为报复王婆,而非帮助武大。

正缘于此,郓哥虽然不是武大之死的始作俑者,不过他在此事件中确实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作为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水浒传》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形象,而诸多夹杂其间的小人物则普遍不受关注。其实如果深入探究,不难发现施耐庵在塑造这些小人物时亦颇费心血,郓哥即其中范例。

早在郓哥登场时,施老便已为此人定性,即一个“乖觉”的小厮,徒具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最终亦不免害人害己。

本文共 6000 字,阅读需 12 分钟

郓哥为何要向武大告密

受后世文艺影视作品的影响,郓哥常被视作武大的同伴好友。实际按原著线索,相较于武大,郓哥出于生意上的往来,与西门庆的交往反而更多些。换言之,郓哥撺掇武大捉奸,其实无关乎个人情感的亲疏远近。

郓哥是个卖梨的小厮,“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可知西门庆乃是其大主顾。因此在某日寻觅主顾时,他无意从街坊嘴里得知奸情。

那多口的道:“西门庆他如今刮上了卖炊饼的武大老婆,每日只在紫石街上王婆茶坊里坐地,这早晚多定正在那里。你小孩子家(指郓哥),只顾撞入去不妨。”--《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其实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丑事,早已传遍阳谷县:“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照此推测,时常游走街巷的郓哥或许亦有风闻,只是不曾亲眼瞧见。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1)

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需要注意,郓哥在坐实了西门庆的奸情之后,并未告知武大,而是兴冲冲地跑到王婆的茶馆里,寻那西门庆做买卖。可知他与武大实无干系,武大是否戴绿帽,郓哥从未挂在心上。

不料那婆子不是善类,唯恐外人知晓茶馆中的奸情,因此骂辱郓哥为“含鸟猢狲”,即含有生殖隐喻的粗鄙之词;郓哥则反唇相讥婆子为“马泊六”,即在男女不正当关系中扮演掮客角色的下三滥。最终至于相互殴斗,郓哥挨了婆子一顿毒打,相互间闹得极不愉快。

(王婆)心中大怒,喝道:“含鸟猢狲,也来老娘屋里放屁辣臊!”郓哥道:“我是小猢狲,你是马泊六!”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指弯曲手指凿击头顶)。--《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换言之,郓哥之所以撺掇武大捉奸,实缘于他与王婆斗嘴厮打,因此欲借武大之手羞辱仇家,并非出自善意。

郓哥的油滑势利

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小猴子”,郓哥很有几分生存智慧,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至于选择背后是否关乎道德与正义,则不在其考虑之中。

此处以郓哥和王婆在茶馆中的对话为例。

茶馆不同别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齐聚,郓哥在此讨生意,自然要替主顾们的脸面考虑。

因此郓哥初到茶馆时,先是恭恭敬敬地给婆子鞠躬打礼,又不失时机地点明自己乃是来寻“大官人”,并未点破西门庆的名讳,甚至在婆子装疯卖傻时,他仍旧客客气气地表示大官人的姓氏便是“两个字的”(指复姓西门),可知此人确实十分“乖觉”,懂得替人遮丑。

郓哥把篮儿放下,看着王婆道:“干娘拜揖。”……婆子道:“便是大官人,也有个姓名?”郓哥道:“便是两个字的。”--《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即使在婆子骂辱郓哥为“含鸟猢狲”之后,郓哥也并未直接动怒,反而嬉皮笑脸地揶揄“干娘不要独自吃,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

王婆道:“含鸟猢狲,我屋里那得甚么西门大官人!”郓哥道:“干娘,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郓哥此言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明白点出王婆通过拉皮条获得了许多物质好处;其二是见者有份,自己也要从中分一杯羹。

剧情至此,完全看不出郓哥身上的道德感,当然也看不出他对武大郎的同情之意。郓哥此行目的唯二:其一是要找那西门庆做脆梨买卖,“赚三五十钱”;其二则是尝试从王婆那里讨些封口费。

这番小心思当然瞒不过那老虔婆,再次遭到痛骂之后,郓哥眼见生意不成、敲诈无望,才终于威胁要把茶馆的奸情透露给“卖炊饼的哥哥”(指武大),因此惹得王婆暴怒,骂战升级为殴斗,最后弄烂了一篮子脆梨,坏了郓哥的衣饭。

郓哥道:“……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那婆子吃他这两句道着他真病,心中大怒。--《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2)

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

至于未曾露面的武大郎,在此事件中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充当郓哥口中的要挟工具:如果王婆不肯满足郓哥的要求,郓哥就要将丑事告诉武大,令婆子难堪。照此看来,郓哥对武大郎的态度并不比西门庆等人友善多少,纯粹是鄙视夹杂着利用。

郓哥刁钻辛辣的语言艺术

郓哥撺掇武大捉奸,语言艺术高超,时机把握精妙,起承转合令人大呼过瘾,引经据典令人叹为观止。施耐庵在此倾尽笔墨,功力尽显。

(1)“鸭子”的隐喻

郓哥寻到武大,不直接点明来意,反而顾左右而言他,询问武大“几时不见,怎么吃得肥了”,借此激起对方的好奇心。

郓哥见了,立住了脚,看着武大道:“这几时不见你,怎么吃得肥了?” --《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武大不明就里,郓哥又表示自己近来缺些麦稃(麸子),听闻武大家中此物富裕,要从武大处寻觅。麸子是喂养家禽的谷糠,可知此言乃是隐喻武大是鸭、鹅之属。

郓哥道:“我前日要籴些麦稃,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 武大道:“我屋里又不养鹅鸭,那里有这麦稃?”--《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武大乃是个粗鲁蠢汉,浑浑噩噩,仍未听懂郓哥的揶揄。因此郓哥不得不再次引用市井掌故,讥笑武大“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

至此,武大终于听懂郓哥是在骂辱自己是头“鸭子”,因此回骂郓哥为“含鸟猢狲”。鸭子专指老婆在外偷汉的窝囊男人,近似于龟公、王八一类。按照“鸭子”与“含鸟猢狲”可互为詈词来看,这一诨名的侮辱程度极强。

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2)“左边”的隐喻

武大得知自己被绿,怒不可遏,拉扯着郓哥不让离去,逼对方说出奸夫的名讳。

郓哥的回应则更加令人拍案,他竟脱口而出“我笑你只会扯我,却不咬下他左边的来”。此言可谓辛辣至极,杀人诛心。

武大扯住郓哥道:“还我主来!”郓哥道:“我笑你只会扯我,却不咬下他左边的来。”--《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左边”在此处颇具迷惑性,何为“左边”?

“左边”为彼时的市井俗语,指真武庙中帝君左侧的护法。真武即玄武,北宋皇室为避始祖赵玄朗的讳,遂改玄武为真武。

玄武乃龟蛇化身,因此龟、蛇二将便侍卫其左右。玄武之左为龟将,之右为蛇将。可知“左边”指的便是乌龟。

“龟”在《水浒传》的语境当中意有特指,隐喻男性的生殖工具。比如王婆说风情时,表示欲成风流之事,需要“驴的大行货”;而西门庆则得意地回应“我小时也曾养得好大龟”。

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的大行货……”西门庆道:“实不瞒你说,这五件事我都有些……我小时也曾养得好大龟。”--《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3)

西门庆:我小时也曾养得好大龟

此处“驴货”、“大龟”与“左边”的意义完全相同,均暗含生殖隐喻,应属当时惯用俗语。

了解到这一背景,再回顾郓哥那句“却不咬下他(西门庆)左边的来”,便可发现此言粗鄙辛辣、挑唆意味十足,令人难以直视。

话赶话到这个地步,武大算是被高高架起,彻底下不来台,只好硬下心肠表示要将捉奸进行到底,也顺理成章地成了郓哥报复王婆的工具。

更令人瞠目的是,郓哥在透露奸夫名讳时,仍旧云山雾罩,竟靠着此事又敲了武大一顿酒肉。

武大欲求郓哥将奸夫名讳相告,应允事成之后“把十个炊饼送你”,郓哥则嘲笑武大的鄙陋小器,得寸进尺地要求“请我吃三杯”。

武大道:“好兄弟,你对我说是兀谁,我把十个炊饼送你。”郓哥说:“炊饼不济事。你只做个小主人,请我吃三杯,我便说与你。”--《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到了一处鸡毛店中,郓哥大饮大嚼,又添了许多下口的肉食,完全不顾武大的焦虑情绪,还屡次搪塞“且不要慌,等我一发吃了,却说与你”。可知这小厮确实精明油滑,唯恐提前说出口来,武大事后赖账。

当然,郓哥此举侧面反映出他与武大实无交情,一顿不甚值钱的饭食都能算计提防至此,也为郓哥在后文的“见死不救”埋下伏笔。

郓哥的自私自利与自作聪明

在茶馆捉奸事件中,武大虽系苦主,郓哥却是主谋。然而郓哥计划的出发点,全系为了羞辱王婆以报己之仇,丝毫不顾武大与西门庆之间的实力差距,最终不出意外地以悲剧收场。

(1)自私自利

郓哥为武大设计时,并不讳言自己的出发点乃是为了报复王婆:“我吃那老猪狗打了,也没出气处”。换言之,武大对于郓哥而言纯系报复工具。不过武大彼时正在火头儿上,也顾不得自己是替他人当枪使,遂一口应允。

郓哥道:“我吃那老猪狗(指王婆)打了,也没出气处。我教你一着……”--《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至于武大郎与西门庆在身形、财富、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则被郓哥草草提及,刻意淡化,最终“茶馆捉奸”发展成“武大受辱”,使得这个坊间苦主再度沦为市井笑柄。

从剧情发展看,郓哥在武大挨揍之后便立刻便掉转风向夺路而逃,亦证明此人既无胆略智勇,更无义气可言,纯系油滑市侩的市井小厮。若武大得志,郓哥必定借机羞辱王婆;若武大失势,郓哥则理所当然地弃之不顾。

西门庆见踢倒了武大,打闹里一直走了。郓哥见不是话头,撇了王婆撒开。--《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2)自作聪明

郓哥的计划,乃是自己在茶馆门外挑衅,吸引王婆的注意力,武大则趁机抢入房里堵住奸夫淫妇。

这里需要注意,武大抢入房里,并不是为了与西门庆殴斗,因为郓哥也知道“西门庆(拳脚)须了得,打你(武大郎)这般二十来个”,如果真动起手来,武大郎的结局只能是“干吃他一顿拳头”。

那西门庆须了得,打你这般二十来个。若捉他不着,干吃他一顿拳头。--《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4)

那西门庆须了得,打武大这般二十来个

因此,武大郎抢入房间之后绝不能动手,而是要就地“叫起屈来”,即制造动静以吸引外人的注意力。

你(指武大)却抢来。我(指郓哥)便一头顶住那婆子。你便只顾奔入房里去,叫起屈来。此计如何?--《水浒传 第二十五回》

由于捉奸地点是在茶馆,因此围观的茶客们必会将此事迅速传播开来;且碍于人多眼杂,西门庆未必敢造次。如此,武大郎既可以避免挨揍(因为只是单纯叫屈),也可以趁机羞辱老虔婆与奸夫淫妇。

此番计划貌似完美无瑕,其实根本不存在实践的可能。

首先是西门庆既然拳脚了得,那他完全可以不顾武大的叫屈,而靠暴力放倒这个苦主,之后扬长而去。剧情也确系如此发展,武大挨了对方一记窝心脚,“面皮蜡查(渣)也似黄了”,十天半月起不得床。

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其次,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丑事早已传遍阳谷县的大街小巷,“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因此即使此番大闹茶坊,也无济于事。这不仅无法羞辱奸夫淫妇,还会让武大的名誉再度蒙羞。

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西门庆与潘金莲是不在乎道德名誉的,武大郎却在乎。试图用对方不在乎的东西相要挟,只能徒增笑料。

因此武大捉奸的结局在一开始便已注定,即白吃一顿毒打,为街坊邻里在茶余饭后平添几分谈资。

可笑之处,在于郓哥完全知晓上述情况,但他却根本不在乎这些,反而是心存侥幸,希冀借武大之手来羞辱王婆等人,替自己出气报仇。

郓哥计划实现的唯一条件,便是西门庆在武大捉奸时能够保持克制,展现出廉耻感,躲在房中闭门不出,任由武大在门外叫屈。然而对于西门庆这样一个“从小奸诈”的“破落户财主”而言,这又如何可能实现!

(西门庆)是阳谷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5)

西门庆从小是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

将正义的实现希望,寄托于恶人的良心发现,无异于异想天开。郓哥的自作聪明,在茶馆捉奸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以极端惨烈的方式为这段荒诞闹剧画上了休止符。

小结

郓哥这个“乖觉”的“小厮”,堪称《水浒传》中的神来之笔。

因为做军在郓州生养的,就取名做郓哥。家中止有一个老爹。那小厮生得乖觉。--《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底层的出身注定郓哥只能成为“小厮”,混迹市井的经历则在其性格当中赋予了“乖觉”的色彩。因此他既能为一己私利而向王婆伏低做小,也能为报己之仇而向武大煽风点火。

似郓哥这类人物,秉性倒也谈不上坏,他能够孝顺长辈,赚钱“养活老爹”;在生活得到保障之时,也愿意替武松作证,陪对方吃官司,可知其性格中存在相对良善的一面。

那婆子问道:“郓哥,你来这里做甚么?”郓哥道:“要寻大官人,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然而出于贫寒家境与生活所迫,郓哥的行为背后往往带有功利现实的色彩,即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漠视他人的利益;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牺牲旁人利益来满足私欲。

他借通奸之事敲诈王婆是为了钱财,他撺掇武大捉奸是为了报复;至于他人需要付出何种代价,事毕又该如何善后,则不在其考虑之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郓哥的行为逻辑中充斥着“短视”色彩,然而一个贫寒卑微的人物,若想维持生存,往往也只能选择短视。在生存的压迫之下,物质贫乏者很难将目光放长远,他们时常忧心的乃是下一餐饭食何来,下一晚露宿何处。郓哥陪武松吃官司,也是以对方保证其家庭开销为前提条件。

(武松)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道:“郓哥,你把去与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他吃官司也不妨。”--《水浒传 第二十六回》

郓哥性格(小人物的小聪明)(6)

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

人穷志短绝非空话,因为穷人往往需要从事快速回报的低收益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经济的拮据又注定他们只能享受快捷廉价的刺激来缓解疲惫,长此以往便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养成路径依赖。便如郓哥的关注点始终放在“赚三五十钱”、“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请我吃三杯”之类蝇头小利之上。

这个走街串巷的少年郎虽然仅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但他的乖觉做派、辛辣言语、顺手拈来的市井段子以及挑动情绪的熟练手法,充分展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然而这种成熟并非源于性格的洗练,而是来自生存的逼迫,因此郓哥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说,依旧是极端不成熟的。在他貌似老练的行径之下,隐藏的仅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而更加愚鲁笨拙的武大,在郓哥的教唆之下,也不出意外地走向了人生悲剧,最终双双落难。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