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上世九十年代,在全国各大主流报纸上常常能看到半版甚至是整版的练字广告,广告语很直接:要练字,找席殊,一生只需60小时!据说最终在这句广告语的感召下,全国总计有近170万人次找席殊去练字了!


那真是一个全民都爱写字的黄金时代!

电脑还是传说,互联网闻所未闻……

那是一个木心笔下的《从前慢》的时代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

那是一个见字如面的时代,

那是一个全社会都相信“字如其人”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一笔好字,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一个读书的学子而言,写一笔好字不仅可以给考试卷面加分,更可为你的爱情竞争加分。对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人而言:面试、晋级、转岗……一笔好字更是能锦上添花。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1)


俱往矣!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电脑、互联网、无纸化办公、 QQ、微信……这一切的变化真是如了王子敬在山阴道上行——应接不暇!而写好字,练好书法则如了辛弃疾的词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今天,写不好字会怎样?!

或问:今天,写好字还能得到什么


当然,我要开宗明义的先声明下:今天,写好字能成为书法家,成为书法家可以卖字,可以被延请为酒桌上的座上宾,可以进学校当书法老师、大学当书法教授等等职业所得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本文所要言及的是:对于今天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写好字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简单的梳理下,写好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能得到什么?

在汉代,书写能力成为取得掌管文书之类职位的一个条件,写一手好字的学童还可以由县、郡一级级推荐到中央,逐级选拔,并获得有关书写职务的任命和升迁。这些在汉初的《尉律》里规定的非常清楚:


“学童十七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之。”


在汉灵帝时期,设立鸿都门学,由各州郡举荐有文学艺术才能的人为诸生,这些人后来都做了大官,甚至封侯赐爵。这其中便包括师宜官、梁鹄等擅长书法者。鸿都门学的设立,是后世设立书法、绘画方面官职的滥觞。由此可见,现在的中国书协、美协等机构其实也是有史可据的。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因为书法好而被帝王所看重,在有些朝代设立有“书博士”、“太子侍书”等职位。尤其是在东晋,书法被社会所重视,成为表明个人或家族文化水准的标志。由此成为一个书法地位急遽上升的时期。


唐代,国子监设书学博士2人、助教1人。武则天当朝时,在宫内设教博士18人,而其中专教书法的为4人。《新唐书·选举志(下)》载:“凡择人之法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到宋代,国子监设置“书学”,有专职的教员(博士),比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便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宋代的学生可以学习“篆、隶、草三体”。学生通过考试也能给予功名,但是要比太学生的职位低一等。


此外,历朝历代,对书法的关注,考试中对书法的特殊要求,都影响到古代中国人对写字,练习书法的态度并为之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在古代的中国人,确实可以通过书法来获得“出身”,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通过书法所获得的职位普遍都很低,少数的较高职位其实都不能完全将其归功到书法上,所以在古代,书法之于有抱负的读书人而言更多是锦上添花,而绝对不能承担雪中送炭的作用。而至于清末民国期间有传蔡元培因为写不好馆阁体而未能参加更高级别的复试则是很少见的个案。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2)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3)

上下图选页中国古代科举《超等第一名刘已千考卷》


书法是自古列于六艺之中, 在古代中国,书法的存在,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有“用”。然而古代读书人对于书法的功利与实用之外,其实更加在意的是书品如人品,在意的是书法与人心、志气的抒发。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张怀瓘:《书议》)

文责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张怀瓘:《文字论》)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而至若王阳明与曾国藩,则更是将书法写字当做修身、养性、培气、持敬的功课来做的!


陆王心学开创者,王阳明,以提出知行合一观念泽被后世,其是把书法之学习也来与心学做到知行合一。在其《传习录》里有非常具体的谈到如何通过书法的学习来达到修心、修身、持敬的: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4)

王阳明行书


而有着千古完人之称的曾国藩则更是毕生将书法当做修身养性的日课。


曾国藩“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四十八岁之后,曾国藩开始学习李北海的《岳麓寺碑》,坚持了八年之久,用纸数以千计,觉得自己勉强找到一点心得,其曰:“调整好心态,持之以恒,挺过疲劳关,实现功到自然成。”曾国藩又说:“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意思是不光练字如此,做人做事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最困难的时候,积极想办法应对,挺得过去,人生就是新天地。尤其是到了晚年习字,曾国藩右目失明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曾国藩不仅自己以习字修身,他也曾专门写信劝告他的弟弟曾国荃道:在忧危忙乱中,不可废习字功夫。每日临帖一百字,收敛浮躁心气。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5)

曾国藩行书对联


古人以为书法不独可以修身养性以助成功立业,更可变化一个人的气质甚或容貌的,还是苏东坡说的具体:


东坡书唐氏六家书后云: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这是将“字如其人”从人的品性外化到个人的气质与形貌之上了,由此想到胡适在晚年有段评价王国维的话来:“他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其实胡适先生漏了将王国维的书法带上,王国维的书法写的是绝对的丰神俊朗,端庄儒雅,如果按胡适先生的眼光来对比的话也是完全对不上的,如此看来,“字如其人”对于王国维而言是个例外,当然我从网上查过王国维的照片,感觉也没有胡适说的那么丑,当然和胡适先生的一表人才,玉树临风来比是不能比的。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6)

王国维画像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7)

王国维遗书 1927年


民国以来的书法文人,以字如其人来一一对照的话,还都基本能对上,这里随便列举下人名,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可比对,很有些意味:胡适、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钱玄同、鲁迅、梁启超、康有为、徐生翁、沈曾植……再恶作剧一点的可以暗暗的拿当代的书家也来做个人与字的对比,一般来说对得上概率远远大过对不上的,偶有意外的,比如今年刚刚离世的程风字先生,长得一表人才,而其书法则以朴拙为貌。


写字或言练习书法,对于今天的人而言,除去与古代人通过写字来获得更好的“出身”这一条功利之用外,其他如:修身、养性、静心、持敬乃至变化气质等都还是古今无有分别的!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8)

陆小曼书法


字写不好是天生的吗(写不好字会怎样)(9)

林徽因书法


我个人以为写字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还有两条是更为重要的,其一为:通过书法来传承中华民族最为基本的美学,个人通过练习书法、欣赏书法,从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准。这便是林语堂所言:“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木心说:“没有审美是绝症,连知识也救不了!”其二是:通过写字来传承中国文化是有着比其他任何行为都无法比拟的价值与意义!熊秉明先生曾有言:“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很多的学者乃至书法家对此言多有批评,以为言过其实。然,如从书法作为汉字的唯一载体而言,其言无一毫过誉。识、读、写对于掌握一门语言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动作,更是掌握汉字最为重要的三关,而“识读”与“写”之于汉字正是“知”与“行”的关系,知难行更难!知行合一方为正道。


而今,我是以春秋笔法来微言书法与写字的大义, 行文之际恰如陶五柳的诗句: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