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1)

西汉王朝的建立,这天下毕竟不是高祖刘邦一己之力打下来的,所以新朝初建,论功行赏是必走的途径。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前提下,刘邦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先后一共分封了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韩王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七大异姓诸侯王。不过汉初的这七大异性诸侯王,光是自身的领土面积就超过了汉朝的郡县,不仅拥有武装军队,还拥有自主行政权,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对大汉朝廷已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所以从政治角度的需要来看,剪除异性诸侯王,势在必行。高祖刘邦在位的八年时间里,几乎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中,除了长沙王吴芮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外,其余六个都相继被解决掉了。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韩王信,这不仅是出于政治需要,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韩王信所在的封国韩地,所处的是历史上重要的大郡颍川郡,此地乃“天下劲兵处”。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2)

韩王信之得与失

“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庶孙,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期,曾跟随张良一起投奔了刘邦,被任命为韩太尉,率军攻取韩国的故地,并被许诺将来封为韩王。他的本名也叫韩信,和大名鼎鼎的军事奇才韩信是同名的。不过他凭借自己的家世和实力跻身诸侯王的行列,为了避免混淆,名气小一些的韩信就被称作韩王信了。

汉朝建立,刘邦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定天下,稳定人心,于是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封韩王信为韩王,封国就是颍川。

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刘邦就把韩王信的封地从颍川郡迁到了太原郡。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的记载就可以得知,刘邦的这个操作,名义上是让韩王信迁往太原都晋阳以防备抵御匈奴,真实的原因还是因为颍川郡这块地太肥了,刘邦不能不捏在自己的手里。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3)

看看颍川郡的地理位置:向北靠近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县)、洛阳,向南逼近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而且颍川郡地处洛阳东南,黄河、淮河流域之间,又是颍水、汝水等数条河流经过,即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之一。

“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韩王信之所以会背叛汉廷,一是确实打不过匈奴冒顿,二是匈奴将他围在马邑,韩王信上书长安告急求援。刘邦疑韩王信与匈奴合谋,遣使让韩王信,韩王信恐慌,只能投降匈奴。之后多次作为向导带兵进攻汉朝,后来在战斗中被汉将柴武斩杀。

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韩王信是有雄壮勇武之才的,天下战略要地的颍川郡刘邦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所谓“宝马配英雄”,韩王信失去了颍川郡,无异于猛虎失去了爪牙。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4)

历史上的颍川郡:京畿重地,人才辈出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史记·秦始皇本纪》

颍川郡因颍水得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攻下韩国的都城阳翟后,以韩国之地命名为颍川郡。 阳翟,即是如今的河南禹州,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传位于启而得名。

颍水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颍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都城的所在地,自夏朝开始,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三次为夏朝、韩国的古都。

所谓京畿重地,是因为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上文已经提到,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天下劲兵处。刘秀建立起的东汉朝廷,定都在洛阳,不仅仅是因为洛阳是天下之中,更是因为洛阳东南处的颍川之地,人口、经济的富裕能够成为帝都天然的资源基础。

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将曹魏的首都迁至许昌,而许昌便是在颍川郡所管辖的地区之内。可见颍川郡的历史地理位置的关键。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5)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汉书》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到了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以致这时候的私学是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私学发展又一繁荣与昌盛时期。而汉代的私学,其中尤为颍川最盛。

汉代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二是经学。如今我们时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不仅是当代如此,在古代教育更为重要。而在私学最为盛行的颍川郡,士人有此得天独厚的受教育的条件,使得他们所传经学都有这样的特点:擅长于论辩,多博通而不专攻一经。对于颍川士人来说,可谓是占尽地利、人和的优势,这就使得颍川人才辈出!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6)

早在先秦时期,出自颍川最为著名的便是吕不韦和韩非子。战国时期的大富豪吕不韦,不仅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后来自己也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还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再后来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而韩非子,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7)

秦汉时期,颍川士人的代表人物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和汉景帝时期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错。张良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汉景帝时期的晁错,虽然在推行削藩政策后爆发了“七国之乱”被腰斩于集市,但他在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无论是对内发展经济还是对外抵御匈奴,都是成效显著的。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而出自颍川士人的四位代表,更是有着响当当的名气。这四个人便是荀彧、郭嘉、徐庶、司马徽。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8)

荀彧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从曹操对他“吾之子房”的称赞便可知荀彧不简单。

郭嘉被称为三国时期的“鬼才”,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可以毫无掩饰地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无不是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军师郭嘉在一旁的运筹帷幄发挥着作用。

徐庶,东汉末年颍川一代名士,作为刘备前期的军师,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徐庶后来如何,但深处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徐庶虽然可以说只是露过一面,但从他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来看,也绝非泛泛之辈。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9)

“水镜先生”司马徽,颍川人士,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庞统,对他来说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出自《三国演义》的那句“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自古有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的颍川郡,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使其成为京畿重地,其孕育出的历代人才,更是有扭转乾坤的本事。

刘邦帮韩王打仗(从高祖刘邦剪除韩王信的真实原因角度)(10)

结语

高祖刘邦分封七大异性诸侯王,虽说韩王信的封地土地面积最小,但颍川郡物宝天华,战略位置的重要却是其他诸侯王无法与之比较的。刘邦在政治上也算一个人才,所以将韩王信的封地从颍川迁往太原,是对大汉王朝的巩固手段,也是对颍川的极度重视。颍川郡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虽然现代颍川地区的地位远不如繁华的沿海“一线”都市,但历史上颍川郡曾经绽放的火花,以及曾经从颍川走出的人才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那些光芒至今从未消逝!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