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普通话

文/刘有良

我是湖南城步人,学普通话自然不如北方人,我学练它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对现在的许多小学生来说,学普通话都没什么困难,因为一进小学校园他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有的甚至从更小时候就开始练习汉语拼音。他们一方面有非常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年龄上也正是学语言的时候。但对我这样一位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居住地,且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学习普通话真是困难重重。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学校都没有正规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执教的大多数是只是读过初中或高中的民办教师,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普通话培训,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我出生在城步一个偏僻的农村,因此在小学学习汉语拼音时就没有碰到一位精通普通话的语文老师,我在北京求学时,普通话也只是跟外地的一位同学一起学了一个星期。也只有在那时,才真正知道普通话的用处、妙处和难处。尤其与北方籍的同学在一起讨论交流时,那种尴尬、拘束、不安、可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学里,我与湖南老乡交往多于外地人,我总觉得老乡在一起用方言交流更自然更亲切,更有一种温暖感,安全感。

但作为与别人语言交流,学好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对于方言口音较重的我来说,由于舌头已经习惯了方言的发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开,俗读音和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等,学习普通话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2)

命运的安排让我走上了教师岗位,这样的工作岗位对普通话的要求非常高。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浙江宁波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工作,宁波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因此在这里的教学自然而然地要用普通话了。2005年正好又碰上教师职称评审开始有普通话的硬要求,因此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系统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一个三十多岁且基础薄弱的人学好标准的普通话难度可想而知,什么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儿化音,真的是一窍不通。学校为我们临时请了辅导老师,也是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看看全都认识的字,读起来没有几个是正确的,不是音调错了,就是发音不到位。第一次参加普通话测试下来,只有71分,距离达标要求二级乙等至少80分还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只好天天读,听录音机,查字典,找办公室的同事纠正错误……,把能用的招数全都使出来了,这样二个月下来,进步了不少,但我第二次上考场,还是失败了,才考了77分。看看办公室里年轻的同事们一个个都过关了,自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狠心把2005年暑假的时间全用上了,我连续参加了二期在宁波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普通话学习培训班,每天冒着酷热的天,来回坐公交车,奔波20多公里的路去学普通话,回家每天读到晚上10点多钟,头脑中装的全是普通话。那些天坐在公交车上看到外面的广告牌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读,听到有人说话就会跟他们去探讨字的发音,普通话辅导材料上的一些课文更是都能背下来了,字典也都读了好几遍,嘴都读起了水泡,嗓子也读沙哑了。

晚上,我在家里练习读单、双音节词。儿子看我读得很认真,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爸爸,我们来比赛吧”,我一听,乐了,儿子也对我学习普通话产生了兴趣,还想和我比一比,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于是,台灯下,我们父子认真地读着、听着,比着。看着孩子可爱的笑脸,我思忖着:我和儿子用普通话沟通是那样自然,我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3)

“平舌音”与“翘舌音”是我学练普通话过程中的最大敌人,翘舌音老记不住.读多了自然要好些,但是也容易忘,后来学习了平翘舌音的有关记忆法,感觉自己要好多了。“记少不宜记多”,因为翘舌音比平舌音多得多,所以我就有意识地去记有平舌音的字词。

前鼻音也是我的难题,因为在我的地方方言中是没有前鼻音的发音系统的。所以我的前鼻音基本上都读成了后鼻音,有时明知道这个字是前鼻音,但就是发不出来,经过老师的提醒已经好多了,把舌尖顶在上齿龈前部分,就能发出"N"音了,我后来也能自如的发音了,但是在具体语境中有时还比较吃力。于是我就向现代汉语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知识,经过专业训练,而且老师离自己最近,请教也最方便。因此,遇到不懂的和难以纠正的字,我就及时向语文老师请教,在短时间内就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整理方言口音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例如,“三”在方言里读“shan” ,属于舌后音,而在普通话里却读“san”,属于舌前音。类似这样的情况,都一一列出来,整理成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这样强行记忆,对于纠正方言的不规范读音效果特别明显。

“儿化音”与轻声的发音我感到比较薄弱,儿化音关键是卷舌头.刚开始,舌头不听使唤,儿化音发得不到位也很难听,老师要求我把舌头卷过来之后压压,以锻炼舌头的软功,多练几次,果真有效果,我感到对儿化音的发音终于轻松多了,也到位了.并且也不需要专门去练儿化音,因为在双音节词中,要读儿化的音就带有“儿”字的.我对轻声词语也是拿捏不准,以前就根本没有在意过,它们可不同于儿化词语,会了“儿”就会了一大片了,发轻声词语只能是死记硬背了,幸好这些词语不是很多,而且有词缀的词语一般要读轻声,认识到这点背轻声词语也就轻松了很多。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4)

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我沉着应战,考了83.7分,达到了二级乙等。谢天谢地!总算让我顺利地通过了普通话考试。我为自己而庆幸!当年11月我也顺利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跨入高级知识分子行列。

通过“三考”普通话这件事情,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使我领悟到:一件事情该什么时候完成的,最好就在什么时候去完成,否则你可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千倍的艰辛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5)

【作者简介】

刘有良 男,1968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城步县。199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工作。担任学校教研组长10年。2000年起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论方向研究生课程班。中学高级教师。政协宁波市镇海区第六届政协委员。《数学通讯》、《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数理化解题研究》、《中学数学》、《中等数学》的特约通讯员,《读书时报数学天地》、《学习报》的特约编辑。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6)

普通人考普通话(三考普通话)(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