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583字 阅读约需15分钟)

前几天,在河东裴氏文化家风家教微信群,有宗亲问道,裴氏家族有哪些宰相和大将军?后来,石家庄裴建章宗亲发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上裴氏家族历史上的宰相和大将军名单都有。

今天,我们从这份名单中,列出唐代裴氏家族宰相,一起聊聊唐代(618—907)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唐代裴氏家族宰相名单

裴矩(547-627),字弘大,隋唐人。著名的政治家兼外交家,隋炀帝时为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爵封蔡国公。

裴寂(572-632),字玄真, 隋唐人,隋绛州刺史裴瑜之子。因唐朝开国有功,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爵封魏国公。

裴炎(?-684),字子隆,唐高宗时为中书令(宰相),因反对武则天称帝,被武则天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睿宗复位,为裴炎昭雪追赠太尉。

裴胄,字胤叔,名臣裴宽之侄子。明经及第,著名的政治家。唐贞元十九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裴行本,唐代人,隋名将裴仁基之子。历官礼部尚书,行侍中,武则天称帝时官至宰相。

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名人纪念馆

《新唐书》裴氏宰相名单

裴建章宗亲提供的这份名单资料,来自于闻喜《裴氏世谱》,而据《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记载:裴氏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马裴,三曰南来吴裴,四曰中眷裴,五曰东眷裴。宰相十七人。(西眷有寂、矩;洗马有谈、炎;南来吴有耀卿、行本、坦;中眷有光庭、遵庆、枢、贽;东眷有居道、休、澈、垍、冕、度。)

宰相是什么

这两份不同出处的名单有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份差异呢?我们先来认识什么是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我们再来结合唐代宰相,聊聊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唐朝自始至终有宰相之职。唐初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后以仆射代之)为宰相。后来多 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这种具有宰相资格的名号,最常用的、较为固定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中叶以后,主要是同平章事。他们是唐朝执掌大政的宰相。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是唐代中央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凡国家重要政务,由中书省草拟沼诰、批文、答奏,经门下省审核,交尚书省贯彻执行。

三大班子的最高行政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皆正二品)。由此三人分别担任朝中左右宰相,位高者还可晋升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

也有非三省长官参与宰相职权的,统称为“参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章平事”。比如中书侍郎(正三品),本是中书令的次官,如果兼有参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就兼有宰相职权。门下省的次官门下侍郎(正三品),也是一样。

中书省(决策机关)

中书省的职权是佐天子执大政。中书令下置有中书舍人一职,总揽国内机要,位居正三品上。还置有右散骑常侍(正三品下)、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从八品)等大小官员。后二职为谏官,其他官员分别负责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起草诏敕等。

中书省下属机构,有四方馆、集贤殿、史馆等部门。四方馆置通事含人、令史、典籍等官,专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集贤殿置学士、直学士、修撰等官,专掌刊辑经籍;史馆置修撰、直馆等官,任务是修撰国史。

担任中书省长官的裴氏的有:

裴炎(683年-684年),他是唐高宗的顾命大臣,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

裴居道(685年-687年) ,685年,在高宗之子唐睿宗(李弘之弟)年间,裴居道任刑部尚书,李弘和睿宗的母后武太后(武则天)摄政,封裴居道为 同凤阁鸾台三品 ,实际上相当于宰相。年末,他又被任为内史,为 凤阁之首 。

裴行本(691年-692年),691年九月廿六,时任冬官侍郎(工部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为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 ,实质上的宰相。

裴光庭(729年-730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实质上的 宰相。

裴冕(756年-757年、769年),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西逃入蜀,皇太子 李亨则北上平凉。裴冕因被授为御史中丞,入朝途中恰在平凉遇到李亨。他详述时势,劝李亨前往灵 武,并五次劝进,请求李亨即皇帝位。七月,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以定策之功授裴冕为 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玄宗尚不知肃宗称帝,在成都遥授肃宗为天下兵马元帅,并以裴冕为太子左庶子。八月,肃宗即位的消息方才传到蜀地。裴冕生性忠勤,一心为公,颇得人心。他建议出卖官职爵位以及僧道度牒,以此积聚钱财,充作军费。但在具体运作之时,却以法令强迫他人去买,使得卖价很低,引起时人非议。至德二年(757年),肃宗到达凤翔郡,免去裴冕的宰相之职,改为尚书右仆射。

大历四年(769年)十一月,宰相杜鸿渐病逝。当时,元载执掌朝政,因裴冕曾对自己有旧恩,而且 年迈多病,容易控制,便推荐他继任宰相。裴冕被拜为 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又兼任东都留守、河南江淮副元帅。他入朝谢恩,跪拜后竟然站不起来。元载将其扶起,代为赞谢。

裴遵庆(761年-763年),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 。

裴垍(808年-810年),他为官好直,深得宪宗信任,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裴度(815年-819年、822年、826年-830年)

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因讨吴元济诸军久未有功,裴度又兼任刑部侍郎,受命赴蔡州行营宣慰, 了解军情,向诸将传达朝廷旨意。回朝后,他向宪宗分析形势,并深为看好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不 久后,李光颜大破淮西军于陈州溵水县西南的时曲。消息传来,宪宗叹服裴度的知人善用。

同年六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都派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同时指使他们刺杀裴度 。六月三日,武元衡像往常一样骑马上朝,刚出所居的靖安坊东门,刺客从暗中射出了密集的箭,射得武元衡的随从纷纷逃散,然后牵了武元衡的马走了十几步,杀了武元衡,取首级而去;裴度从长安通化里宅所出门,刺客向裴度击刺三剑:头一剑砍断了裴度的靴带;第二剑刺中背部,刚刚划破内衣;末一剑微伤裴度的头部。裴度跌下马来,幸好他头戴毡帽,因此伤得不深。刺客又挥剑追杀裴度,其随从王义以身掩护,被砍断了右手。裴度跌进路边的沟中,刺客以为他已死,这才罢手离去。此事震动朝野,事隔三日,宪宗下诏委任 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822年,裴度刚被册拜为司徒,徐州便奏报: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驱逐了节度使崔群,自称留后。朝廷惊骇,当即命 裴度任司徒、同平章事 ,仍主持朝政。并委派王播接替裴度镇守淮南。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宦官刘克明等谋害敬宗,裴度与宦官王守澄、杨承和、梁守谦、魏从简等密谋,诛除刘克明等人,迎立江王李昂为天子。裴度因功加授 门下侍郎 、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宫使,其他职位依旧;因辅佐导引的功勋,进阶为特进。在宝历二年(826年)时,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窃取兵权,谋求承袭父职。次年,朝廷采纳裴度等人的建议,举兵讨伐,至大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沧景之乱平定。裴度于是上疏陈奏:调派军粮不是宰相的职责,请将度支使职权归还各有关官吏。文宗下诏同意,进阶为开府仪同三司,实封其食邑三百户,裴度不得已才接受。 裴度年迈而又多病,自文宗即位后便上疏恳请辞去军政机要之职,文宗对他的礼遇更加深厚。文宗派御医替他诊断治病,每天让中使前去安抚慰问。大和四年(830年)六月,文宗下诏褒奖裴度,任他为司徒、 平章军国重事 ,允许病愈后每三、五日前往中书省一次。 裴度上表辞让,文宗依从他的请求。同年九月,裴度以加守司徒、兼 侍中 、襄州刺史之职,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观察使、临汉监牧等使。

裴休(852年-856年)

大中六年(852年)八月,裴休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领盐铁使。关于“时政记”的修 撰,他建议将所有奏事对问宰相,以达到记事精详,并无遗漏,进而使史官得以“直书”的目的 。此事得宣宗允准。其后累调为中书侍郎。裴休为相共五年。

大中十年(856年),唐宣宗命裴休畅所欲言,对政事提出建议。裴休请求宣宗尽早立太子,宣宗说:“如果立皇太子,那朕就将成为闲人了。”裴休因此不敢再提此事。二月,裴休称病请辞,宣宗不许。 六月, 裴休罢相 ,带同平章事衔出任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使。 是年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以守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洛阳)。

裴坦(874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裴澈(880年-881年、883年-887年),僖宗朝,拜相,历官门下侍郎、右仆射、同平章事、判度支 。

裴贽(900年-903年),昭宗时,拜 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裴枢(901年、903年-905年),换户部侍郎 、同平章事 。

门下省(审核机关)

门下省的职责是出纳王命,赞相礼仪。下设要职给事中(正三品),职权是发现和纠正政令违失(大诗人王维,玄宗开元年间曾居此官)。还设有左散骑常待人(正三品下)、起居郎、左补阙、左拾遺等大小官职。左谏议大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职责是规讽过失。起居郎是记录皇帝的言行的。左补阙、左拾遗是两名谏官,官职不高,更无实权。

门下省下属机构,有城门局、符宝局、弘文馆等官署。城门局置城郎、令史、门捕等小官,专掌皇城宫殿诸门启闭;符宝局置符宝郎、令史、主宝、主符等小官,专掌天子八宝、国之符节(授官凭信);弘文馆置学士、校书郎等官,职责是详正图籍,教授生徒。

唐朝开国文臣武将最后的官职(从唐代裴氏家族宰相)(1)

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宗祠

担任门下省长官的裴氏有:

裴矩(624年-625年),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历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检校侍中、民部尚书,封安邑县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贞观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时年80岁。追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裴炎(681年-683年),开耀元年(681年),裴炎进拜侍中。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为忠。

裴居道(687年-690年),687年,他又任纳言,为鸾台之首。690年,武太后在夺取睿宗皇位、建立武周新朝之前处决了一批官员和唐朝宗室。裴居道也在其中,原因失载。

裴光庭(729年-733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裴耀卿(733年-736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授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后升任侍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罢为尚书左丞相,封赵城侯。

尚书省(行政机关)

尚书省的职权是统领百官、总领国务的中央政府。唐代初期,太宗皇帝兼任尚书省的尚书令,以后无人敢居此职,所以唐代中央实际只有两省长官担任左右宰相职务。

可是机构庞大、职责繁重的尚书省,对重大国事的决策和发号施令,无专人负责是不行的。为此,唐代中央又在尚书省设置官位仅次于宰相的左右仆射各一人(皆从二品),下统六部分理国政。仆射以下置有左右丞(皆正四品)、都事、主事等大小官员。左丞地位略高。有权通判省事,并分管中央六部的吏、户、礼三部十二个司,右丞则只分管兵、刑、工三部十二个司。

尚书省直接领导的中央六部的各部长官皆称尚书(皆正三品),次官皆称侍郎(吏部尚书为正四品上,其他各部侍郎为正四品下)。

各部的职权范围是

吏部掌官吏选授、勋封、考核等。但五品以上要职,由朝廷、宰相决定,吏部不得擅专。

户部掌田户、钱谷、贡赋等。

礼部掌仪礼、贡举、学校、考试、宗教、接待外国使节等。

兵部掌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马政、與辇、车乘、传驿等。

刑部掌律令、刑狱、门禁等。

工部掌百工、屯田、山泽。

各部之下都设有四个司的中层官署,分工较细。各司主官皆称郎中,副职皆称员外郎。都还设有若干其他官员,以佐其政。

担任尚书省长官的裴氏有:

裴寂(618年-629年)任尚书右仆射,尚书令是李世民(618年-626年尚书令)

裴谈(710年),景龙四年,韦后专制,以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上的宰相,留守东都

名称变更

上说三省和六部的机关名称和官职名称,在初唐和盛唐时期,曾经有过三次变 更 :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门下省改称东台,中书省改称西台,尚书省改称 中台。各省长官、次长官,分別称东台左相、东台侍郎;西台右相、西台侍郎;尚书省因 尚书令久缺不置,左右仆射已是主官,改称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又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尚书省为文昌台。各省首官皆称令,左右仆射改 称为文昌左右相。这两次更名,都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第三次为玄宗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门下省为黄门省,长官称黄门监、黄门侍郎,只五年 即复原名。改中书省为紫微省、长官称紫微令、紫微待郎,至肃宗至徳元年(公元756年)复旧。尚 书省左右仆射,改称左承相、右丞相,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 旧名。

在三省更名同时,中央六部的称谓也有部分变易。龙朔时,改吏部为司列,尚书称 司列太常伯,侍郎称司列少常伯;改户部为司元,尚书称司元太常伯,侍郎称司元少 常伯;改礼部为司礼,改兵部为司戒,改刑部为司刑,改工部为司事,尚书皆称 太常伯…少常伯。光宅时改吏部为天官,有天官尚书、天官侍郎之称。又改户部为 地官,改礼部为秋官,故又有地官尚书、地官侍郎、秋官尚书、秋官侍郎之称谓。六 部下属各曹名称,也有部分更易,不一一赘述。唐代统治290年(公元618-907)

其各级政府和官员名称,基本上是沿用太祖武德时定制下来的名称。

小结

唐代宰相的职权,从制度上可以具体地划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作为三省长官的职权,二、集体议决政事的职权。

我们可以从上面河东裴氏家族的宰相的介绍中就可以看出,裴氏家族有些是三省的长官,有些不是,但也有宰相的资格,即有议决政事的职权。只要朝廷给予诸如:同中书门下三品(643年-662年)、同东西台三品(662年-672年)、同中书门下三品(672年-684年)、同凤阁鸾台三品(684年-705年)、同中书门下三品(705年-713年)、同紫微黄门三品(713年-720年)、同中书门下三品(720年-738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82年-684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684年-705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05年-713年)、同紫微黄门平章事(713年-720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20年-907年)、常被简称作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之类的名号,也可以入政事堂议政,也就取得了宰相资格。

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是宰相们集体执政的制度,便于发挥集体的才智,提高 管理国家大政的效能。

唐代,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宰相们集体治理下,步入当时世界的顶峰,昌盛繁华。河东裴氏家族大量优质的人才,为唐代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裴氏后人作出了伟大的榜样: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唐朝开国文臣武将最后的官职(从唐代裴氏家族宰相)(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