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的猜法有什么(论谜法中的会意与别解)(1)

一、灯谜的会意与别解

“别解”,最早见于《宋书·谢庄传》:“今但直铨选部,有减前贤,物情好猜,横立别解。”《辞源》释义为:“异乎寻常的见解。”由释义可知,别解是一名词,是指某种思维的结果。

“会意”,《辞源》释义为:(1)六书之一。会意,指会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2)领悟。《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由释义可知,会意是指通过比类合谊进行理解和概括的逻辑思维形。

可是,谜人有其特有的“互回其辞”的心思,故望文生义,把“别解”说成是“别种理解”而演绎为“异于本义的理解”;把“会意”说成是“领会意思”即领会本义的意思。在长期的灯谜活动中,约定俗成,从而使“别解”和“会意”变为相对的两种灯谜思维方法,给这两个词汇添上新意,成为两个灯谜的专用名词。

灯谜的别解一词的提法,笔者所见,最早出现在清人夏之时的《春宵博雅》,该书序言写于嘉庆八年,该书《凡例》写于道光十二年,成书距今一百六十年。其《凡例》中将灯谜分为六门而为六卷,曰:训诂,拆字,假借,会意,寻源,别解。同时指出“会意与寻源之法类同,唯寻源至少一、二字,多至十数字,总欲寻题之源头。或上下文,或前后文,语之来历,典之出处,皆须切中。会意则任其意之所之,照题面直猜,不必寻源会。”又指出“别解法,灯谜中之最佳者,措词在此而寓言在彼,有草蛇灰线之妙,金蝉脱壳之奇,调虎离山之诡,学者留心鉴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夏之时把会意和别解都称为灯谜的法门,由是观之,夏若在世,当是“别解方成谜'的反对者,而是“谜贵别解”的赞成者,因为在他看来,尚有其余五种构谜之法,非唯“别解'才可成谜。

究竟什么是灯谜的会意和别解呢?

笔者认为,灯谜的会意与别解的区别,主要是指谜面和谜底在成谜的扣合过程中,如果只有在谜面和谜底的一方或两方改变了原来的意思(主要表现在音、形、义的改变),才能使谜面和谜底的意思互相扣合成谜者,属于灯谜的别解。若只是“寻题之源头。或上下文,或前后文,语之来历,典之出处”,或任其意之所之,照面直猜,且谜底也没有出现音、形、义等变意扣合者,均应属于灯谜的纯会意。例如:以《赤壁赋》的“于是饮酒乐甚”一句为底谋面,若谜面为“一醉解千愁”则属于灯谜的会意;若谜面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则属于灯谜的别解。前者由谜面本意扣合谜底原意,照面直猜;而后者必须把原指“非常、极”的“甚”变义为“什么”,从而把“这样饮酒高兴极了”的原意,变为“这样饮酒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故后者为别解法构谜。

为了进一步对灯谜的会意和别解的理解,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进行类比。

例1 花底捉迷藏(《西厢记》句)遮遮掩掩穿芳径

观此例子,或许有人会认为,谜底原意是指《西厢记》中张生看见崔莺莺在芳径中行走,并不是在捉迷藏,应属于谜底别解。持此说者是以“异于本义的理解”就是别解为据。笔者认为,这种把谜面不等于谜底就是别解来代替灯谜的别解的说法是不妥的,因为这已经脱离了灯谜自身“互回其词”的特性,而应属于非灯谜的广义别解。若执此说而认为“别解方成谜”者,更是误会了“别解方成谜”提出者为了突出强调灯谜的别解重要性的初衷。若坚持这种说法,我不禁要问,你为何不说会意方成谜呢?其实此谜由“花底”联想“芳径”,由“捉迷藏”会悟其“遮遮掩掩”的神态,全谜在扣合上底和面的字、词、句、音、形、义均没有发生变化,而是由谜面会意传神推出谜底,以谜底原意白描照应面意。因此,它是一则纯会意谜。

例2 拷红(五唐)数问夜如何

谜面为《西厢记》故事。崔夫人“窃见莺莺言语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故怀疑女儿莺莺与张生“莫不是做下了么”,因此,拷打追问侍婢红娘,逼她说出崔、张两人夜里干了些什么。乍看此谜,融汇故事,以“数问”照应“拷”的程度,“夜如何”踏实故事,状似崔夫人在问话,读起来底句语气通顺,故容易使人误以为是一则纯会意谜。原来,谜底为杜甫《春宿左省》诗句:“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诗意是“明天封章奏事,所以几次问是夜里什么时候了。”谜在扣合上应将原指“夜里什么时候”的一“夜如何”,变义为“夜里干了些什么”,才能底面融合,疑问代词“如何”指代异义,故此谜应属于灯谜的谜底别解。

通过上述谜例,我们不难看出,要判断灯谜的会意和别解,关键是抓住成谜的扣合方法。诚然,灯谜的会意是最普通的体裁,也是谜的母体,其它的谜体均不可能脱离会意而单独使用。然而,灯谜的会意与别解,对于不同的底材,在运法构谜中也各有所长。

二、灯谜的纯会意及其分类析例

灯谜的纯会意常见的方法有:(1)正面会意;(2)承接会意;(3)问答会意。下面我们通过谜例分开来谈。

(1)正面会意:这是由谜面表达的意义去正面领会谜底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底面的意思互为等价、并列、说明。

例1 “千山响杜鹃”(五唐一句)处处闻啼鸟

谜面为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典雅现成,底面会意,意思并列,自然传神。

例2 “富贵非吾愿”(乐曲名)贫也乐。

谜面为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句,谜面会意,谜底与谜面逆否等价,扣合确切不移。

例3 梨花格(《礼记》句)与音相近而不同。

谜底以原意说明梨花格的格规,扣合自然切贴。

正面会意须以稳重大方,不藉别解而自然、典雅取胜。但切忌把谜搞成词语解释或扩缩句,也应防止“对头典”,如:祖逖练武(新三字经)闻鸡舞。“闻鸡起舞”这个典故就是由祖逖闻鸡练剑而来,这就是对头典。上述之忌,皆因其浅白乏味无趣而历来被视为谜病,学者不可不知。

(2)承接会意:是指承接谜面原意去领会谜底的一种方法。

例1 “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品)上有飞瀑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谜由面句击动原诗上文,由面“疑是”贯通脉络,究其实“上有飞瀑”,逼出谜底。

例2 “犹照吴王宫里人”(词牌)西江月

面为唐代李白诗:“只今唯有西江月,犹照吴王宫里人。”谜由面之“犹照”联想何物犹照而击动上句,“只今唯有”者,“西江月”也。全谜神存“犹照”,气凝“只今唯有”而典雅取胜。

例3 “刚被太阳收拾去”(五唐)明月来相照

谜面为苏轼《花影》诗:“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被太阳收拾去(太阳下山,花影没有了),尽皆着将是什么情景呢?启动原诗下文,会意推出谜底,底面承接关映,呼应十分自然,雅趣自在其中。

上述三例,谢会心《评注灯虎辩类》称为“跟上下文击动”,并谓:“人身有筋节,有脉络,有五官百骸,其能言语运动,无非由主脑而使之然,明乎此,制谜之跟上下文击动者,其理亦犹是也。学者苟能习悉,为夫美锦制裁,而运心思,则上下左右,前后首尾,自然筋节灵活,脉络相通,可免壅塞支离之弊。”因而运用此法入谜,取面句时应具主脑作用,不但应使底面神气承接,脉络相通,还要考虑面句对猜者的启示性,须使猜者有承接之感。切忌“藏头露尾”,如:江湖载酒(词牌)醉落魄。谜面为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这正如泰国李文宾《灯谜二谈》所说:“制出一谜,谜底有字眼犯上谜面,便将相同之字删改或去掉,移作谜底,此种最无可取。”同时,也应注意到谜面诗文句应为熟篇熟句,要符合猜者的可受性,不宜以僻篇僻句刁难猜者,以免孤芳自赏。

例4 “夜来风雨声”(宋词)明日落红应满径。

谜面为贾岛《春晓》诗句。谜面“夜来”听到“风雨声”,联想“明日”落花情景,由面句之因,推出底句之果,应是落红满径,一个“应”字,揣度传神,流露而出,因果承接,语气畅通。

例5 杨子荣打虎上山(《沙家浜》曲词三句连)这一去,捣敌巢,擒贼擒王。

谜面为《智取威虎山》故事,为事件之因,谜底为事件的果,因为杨子荣“这一去”,顿教“捣敌巢”,消灭座山雕,“擒贼擒王”,底面互道因果,一气呵成。

例6 “她在丛中笑”(陈毅诗)喜四面山花无数。

谜面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因何而“笑”,意会原词意可知,她喜的是“四面山花无数”,底句切中词意,直道“笑”因,执果索因,脉络相通。

例7 继又有人告曰:参果杀人,母投杼而起(《易经》句)三则疑也。

谜面为传言“曾参杀人”的结果,为什么“母投杼而起”呢?由典实寻源索因,可知“三则疑也”即第三次来告知曾母“曾参杀人”,曾母也怀疑儿子杀了人,故“投杼而起”,此谜好在“则---也”句式,语气十分自然。

例8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四书)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底句见《孟子·告子下》,意为不知道原委的人会以为(孔子的逃跑)是因为(拿不到)祭肉而跑的。谜面为《水浒传》第三回回目。经略府提辖鲁达为卖唱的金二父女打抱不平,以买肉为由,痛打恶棍镇关西郑屠。谜面为事件的果,谜底以“不知道事情原委的人还以为鲁达痛打郑屠,是因为买肉引起的纠纷”意思扣合,无端突起譬喻,猜测其因,而“不知者以为为”的语气,更是传神逼真,似此佳谜,堪作纯会意谜典范。

上述例4、5、6、7,谜底谜面,互道因果,可称为因果承接法。因果承接法重在语气承接传神,方显其趣。

(3)问答会意:这是指谜面和谜底形成一问一答会意出谜底的一种方法。

例1 “伯牙碎琴,何则?”(五唐)恨无知音赏。

谜面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句。伯牙善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了解他的琴音。两人成了知己。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恨没有知音。此谜面问底答,融合典故,扣合自然。

例2 细腰自何始(诗经)作于楚宫。

《墨子·兼爱》中,“昔有楚灵王好细腰,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细腰:纤细的腰。《韩非子·二柄》也有记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由典实可知,细腰始于楚宫。此谜谜面提出问题,谜底正面回答。

上述两例,属于正面回答,“由题面作一盘诘,而底句便转回答,语气神情,倍觉浃洽(《评注灯虎辩类》)”。因此可知,运此法者,须在“语气神情,倍觉浃洽”中下功夫,寻谜趣。

例3 后会无期(五唐)何处还相逢。

后会无期,何处还能相逢呢?谜底反问谜面,语气完美。

例4 谋杀没有证据(电影名)谁是凶手。

既然谋杀没有证据,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呢?

例3、4皆以底句反问面句,会意推出谜底。这就是杨启献先生所谓的反诘法。它以反诘语气传神承接谜面之意,运用得法,也别具情趣。

纵观上述谜例可知,纯会意也可成谜。一则纯会意的佳谜,好比一杯醇香茶,入口不觉得怎样,而反喉更有余香,其余香就在于语气传神,典雅大方中。因为会意长于比类合谊的概括拢意传神,故其佳者多出于诗词文句的多字底材。但纯会意谜忌空泛,清代费源《玉荷隐语》指出:“以成句猜成句,若一字近赘,便成白璧微瑕。”务使其底面之意,尽拢谜中。纯会意谜忌浅白注释(俗称注脚)和对头典,显然,字谜、物谜、人名谜,都不能采用纯会意构谜。纯会意谜往往也因其佳者难制易猜而为创作者所轻视,但也因其底面对照易懂而为初学者所喜爱。

三、灯谜的别解及其分类析例

灯谜的别解一般可分为:(1)谜面别解;(2)谜底别解;(3)底面别解。同样我们通过举例,分开来谈。

(1)谜面别解:这是通过别解谜面本意而产生新的意思以扣合推出谜底本义的构谜方法。

例1 “绝代有佳人”(《左传》句)美而无子。

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绝代”原意为“冠出当代”,现别解为“没有后代”,于是把“冠出当代的美佳人”,变意为“没有后代的佳人”,谬中生趣,谜底会意迎合谜面变意,吻合无痕。

例2 交情愈密(五唐)多病故人疏。

此谜利用“愈”字,把副词的“愈(更加)”,假借变义为“病愈”,谜面遂变意为“交情至病愈时才亲密”,谜底会意,反击谜面变意,曲径通幽,别具妙趣。

谜面别解一法“无论运用典故,采摭成语,务要参透别解,然后关联底句,方能谬巧(《评注灯虎辩类》)”,谜面别解贵在出奇制胜,其佳者令人如饮浮香茶,入口齿舌生香,但若人皆仿其谬,多则无奇而淡矣。

(2)谜底别解:这是别解谜底原意迎合谜面本意的一种构谜方法。

例1 挟天子以令诸侯(常用语)掌握主动权。

《三国志·隆中对》“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谜面原意是指挟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此谜将底句顿读为:掌握主、动权,并变意为“掌握主(皇帝)而动用其权力”,紧扣谜面本意。如此正面会意面意,谜底别解扣合,妙趣横生,庄谐皆融于一谜之中。

例2 周瑜死因(三字口语)伤和气。

谜将谜底原指态度温和的形容词“和”转义别解为连词,底变意为“受伤和受气”,从而说明了周瑜的死因是由于受了箭伤和孔明三气所致。谜的奇趣,全靠谜底顿读别解而产生,谜之雅趣,也在释典而流露。

例3 “貂裘换酒也堪豪”(市招)无痛穿耳。

此谜制作,重在读底生谜趣。先将“痛苦”的痛转义为“痛惜”,又将动词“穿透”的穿引申为名词“穿着”,更将耳朵的耳改变词性作语气助词,化实为虚,这样谜底便变意为“没有痛惜穿着呀”以扣合面句诗意。谜底虽经三处别解,但读起来语通意顺,底面相映成趣,貂裘换酒,豪情回荡于谜中。

由上举三例我们可以看出,谜底别解的目的在于生趣,其趣正如《评注灯虎辩类》所讲:“往圣先贤,佳言懿训,往往于贞操之言,转为狎亵,庄重之旨,变为诙谐,光怪陆离,喜怒笑骂,殆如髡朔滑稽,闻者捧腹。”其佳者,一经猜破,趣味无穷,故历来被称为谜之正宗而雅俗共赏。清代孙凤翔在《惜今轩论谜.说底》中给我们指出了运用此法构谜要注意的问题,“底固贵有别解,尤以神为佳,其次也须通顺,最忌捏凑”,这就是说,谜底别解后仍要求语气通顺,合乎语法,若语不通,意不顺,杂凑支离,今人称为断气,乃善制谜者所不取,学者不可不知。

(3)底面别解:这是谜面和谜底都必须别解原意,底面才能互相扣合的一种构谜方法。

例1 无盐之面(《西厢记》句)脸儿淡淡妆。

无盐是地名。借指钟离春。无盐貌极丑,四十未嫁,自谒齐宣王,陈四殆之义,宣王纳为后。此谜却抛开典实,只从谜面字义入谜,以“无盐”别解为“没有食盐”,又将谜底原指颜色浓淡的淡,别解为味的咸淡,斜路出兵,把貌极丑的无盐之面与崔莺莺淡淡妆成的娇容,用谜法结合起来,此谜一经猜破,当令人捧腹。

例2 于谦失兵权(影片)骄傲的将军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所俘,侍讲徐有贞主张放弃北京南迁,明代名臣于谦坚决反对并拥英宗弟为景帝,主军务,击退瓦剌军,后瓦剌送回英宗,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诬陷于谦谋逆,处死。于谦失兵权当是情理之事,并非杜撰史实。但此谜如前例,只从谜面字义构谜把谜面谬解为“谦虚的失去了兵权”,又将谜底将军的将变为动词“率领”,底句别解为“骄傲的带领军队”,从反面扣合谜面的变意。

上述两例。谜面看是有典,其实入谜却为白描,全不顾典实,这就是俗称的“骗典”或“有典化无典”。骗典谜故设迷阵,引人入局,一经猜破,方知上当受骗,趣味也油然而生。

底面别解的谜易制难猜,令人如饮混合茶,混合得法,能生奇趣,不得法而气断神离,佶屈聱牙,则苦涩难于入口。别解太过者,正如《镜花缘》中所说:“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以得知,……谓之‘脚趾头动’最妙。”怎样才算“太过”,这要视猜者的可受性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觉到,会意法注重典雅传神,别解法注重谬巧生趣。会意以比类合谊,拢意传神的功能,消纳多字的谜材而见长;别解法以谬巧生趣,化呆为活,点化少字谜材而见动。对于不同谜材,运用不同的谜法,运用之妙,还须在创作实践中细细体味。

来源:学习强国

字谜的猜法有什么(论谜法中的会意与别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