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生

明清科举考试,凡未考试合格成为秀才(生员)以前,无论年龄老少,都称作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2. 秀才

原为优秀人才的称谓,始见于《管子小匡篇》:“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农家的子弟常是农入。他们朴实而不奸恶,其优秀人才能够成为士人的,就可以信赖)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唐初有秀才科,旋停废,后渐渐变为一般儒生的通称。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俗称相公。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他父母延师读书,新近科试中了秀才。”

3. 监生

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时期,凡是进入国子监、具有读书资格的人,统称监生。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又分监生和贡生,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类;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类。乾隆以前,监生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取;乾隆以后,通过捐纳也可获得监生资格。

4. 举人

举人之名,秦汉前已有,是举拔贤才之意。唐宋时凡应科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至金代规定以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叫进士,律科、经义中选者称举人,举人始为科目中举者之称。明清时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举人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

古代对学生的称呼有(古代的学子有哪些别称)(1)

5. 解元

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之称。唐代投考进士的考生随地方贡品解送入京赴试,称之为解或解送,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而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后历代沿用此称。

6.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隋唐实行科举取士后,贡士成为对举子的一种称谓,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重新排列名次,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分授官职。

7. 会元

科举考试中会试第一名之称。因会试是各省举人到京城会考,所以考得第一名称会元。《明史·选举志》:“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8. 同年

汉代郡国每年举孝廉一人,同一年被举者,互相称为同年,亦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