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进军汉中,与曹操对决。黄忠前去劫粮,“过期不还”。赵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接应,遭遇曹军主力,赵云“前突其阵”,击败曹军前锋。曹军大队重整,包围了赵云,结果又被赵云溃围而出。此时赵云又获知蜀将张著受创被围,“复驰马还营迎著”,再次击破曹军阵列,救出张著。之后曹军追赶至赵云营垒。沔阳长张翼想闭门据守。赵云却下令打开营门,偃旗息鼓,故作疑兵,摆下“空营计”。曹军果然担心赵云设有伏兵,不敢攻营,打算回撤。赵云趁机擂鼓,以强弩射曹军后队。曹军大惊,自相践踏,被射死、死、跌人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三国赵云传2之纵横天下装备属性(五虎上将还是保安队长)(1)

此战,可以说是赵云在军事上最为光辉的时刻,以寡击众大破曹军,“空营计”也成为小说《三国演义》故事的原型。而配合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我们能发现此战更多的细节。东汉末年到三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新兵种一甲骑具装开始出现雏形的时代。后世成熟的甲骑具装是一种人马俱甲的重型骑兵。依托着硬质马镫,骑士身穿重型铁札甲,手持4米多长的长骑矛一马槊,骑着披着铠甲的战马,如铁猛兽一样,发动雷霆一击般的冲锋,往往能快速击溃远超于己方的敌人。

比如之后的公元537年的东西魏沙苑之战,西魏大将李弼率领60名甲骑具装冲击东魏高欢的中军,将其8万大军截为两截,造成东魏军队的军阵混乱。使得兵力只有1万,处于劣势的西魏趁机总攻取得全胜。赵云作为燕赵游侠骑士出身的骑兵指挥官,在汉水之战中,可能使用了这种雏形中的甲骑具装。加果复原一下此战,赵云率领着几十骑士,应该是先击溃曹军前锋,然后突破曹军步兵的阵列。之后“救援张著,赵云特意重新发动中,解救出张著。曹军之所以看到营门大开,偃旗息鼓就不敢攻击,也是害怕在攻击营垒的过程中,遭遇赵云的突然袭击。而最后的奔溃,也是曹军在撒退过程中,误以为赵云发动追击,而想快速逃离其攻击范围。因此,刘备才会盛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军中也都尊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因为这种精锐骑兵突击战,既需要极高的武艺,也需要超胆量和战场指挥能力。

赵云的胜利,意昧着曹操军队的补给线将一直处于赵云骑兵突击战术的威胁之下。这相当程度地增大了曹操的后勤压力。最终,曹操放弃汉中,退守长安。

凭着汉中之战的胜利,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成为汉中王,封赏诸将。因为赵云榜上无名,仅为翊军将军。所以衍生出赵云不被重用的观点。再加上赵云去世32年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而在此两年后蜀汉就灭亡了,所以有人认为赵云是个悲剧英雄。

三国赵云传2之纵横天下装备属性(五虎上将还是保安队长)(2)

但如果结合刘禅即位以后,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的情况来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中护军为蜀汉最重要的中央机动军团~中军的统帅,是最核心的武装力量。让其成为核心武装力量的统帅,难道不是重用吗?古代官职分为官秩和职务。官秩代表俸禄和级别,职务才涉及具体的职权。重不重用,要看后者。比如“五虎将马超,官秩贵为左将军,还拥有假节的荣誉。但实际上,他一直得不到刘备的信任,在汉中之战后就担任虚职。至于翊军将军,是刘备专为赵云设置的将军号。而刘备时代,军制比较混乱,不能生搬硬套东汉的情况

蜀汉政权对于追溢,吝啬得令人发指。蜀汉立国43年,得到追谥的仅仅有法正、诸葛亮、蒋碗、费袆、陈祗、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12人而已!诸葛亮自不必说,法正是刘备取得益州最关键的人物,庞统是早期重要谋士还临阵战死,蒋碗费袆为诸葛亮之后的蜀汉相国,陈祗是刘禅的宠臣,夏侯霸作为曹魏叛逃过来的政治人物得到了特殊对待。蜀汉武将中得追谥的,仅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而已!当时人都认为是一种殊荣,“时论以为荣”

诚然,赵云与刘备相识甚早,其早年的情谊也颇为深厚,赵云又文武双全。刘备、诸葛亮、刘禅对于赵云的封赏看上去确实有些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赵云跟随刘备的唯一理由是“不背德”,而非“不背玄德”。也就是说,他追随刘备,为的不是钱财美色和功名利禄,而是因为刘备是一位仁德之主。因此,在刘备进据益州以后,赵云才会不惜得罪同僚,劝阻刘备封赏田宅一事。而在孙权偷袭判州后,赵云不惜触刘备的逆鳞,从战略角度对刘备东征进行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可以说,当年那个对着公孙瓒说自已想“解民之倒悬,从仁政所在”的理想宝义青年,一直都在!

至于刘备作为能识人、用人的英雄,对这个军事能力超群、意志坚定拥有很高道德标准、不贪财不好色的赵云赵子龙,是选择信赖重用,还是选择用功名利禄这种身外俗物来赎买呢?赵云本传和《云别传》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这些说法如何来的呢?

三国赵云传2之纵横天下装备属性(五虎上将还是保安队长)(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