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民间有着五花八门的人文风俗。

比如在什么时节该做什么事情,又有哪些忌讳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可以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尤其是一些朗朗上口的俗语,虽然形成于多年以前,但在当今时代的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流行。因此,跟大家分享一句老一辈的忠告:“五不起房,六不迁居,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确解释(民间俗语五不起房)(1)

“五不起房”

首先,“五不起房”中的数字“五”代表的是农历五月。也就是说,农历五月的时候不适宜修建房屋。老一辈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农历五月的天气十分炎热,而从前的人们修建房屋,几乎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如果在农历五月做“修建房屋”这样的重活,人就容易中暑。

其二,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有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意思是:“在一年之中,农人们很少有闲下来的月份,尤其是农历五月的时候,更加繁忙。”

这个时候,如果人们因为修建房屋而耽误了耕作,必然会影响来年的收成。

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确解释(民间俗语五不起房)(2)

“六不迁居”

同样,“六不迁居”中的数字“六”也是指月份,也就是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可以说是一年中国最炎热的月份之一。这个时候搬家,消耗的体力会更大。

此外,农历六七月份的时节,恰好需要收割前一年秋季种下的粮食。在“夏收秋种”的时节选择搬家,自然会影响收割粮食的进度。

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确解释(民间俗语五不起房)(3)

“七不出门”

与“五不起房,六不迁居”不同,“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中的数字“七、八”指的不是月份,而是事情的种类。并且,“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句俗语更多的是针对男人而言。

在古代,男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家里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男人安排妥当。因此,“七不出门”就是说男人在出门之前,必须安排好7样东西,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引申来看,这句俗语是说:如果男人没有为妻儿、父母安排好生活所需的物品,就绝对不能出门——这也代表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确解释(民间俗语五不起房)(4)

“八不归家”

“八不归家”指的是男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必须妥善处理好8件事情,否则就不要回家。这8件事情分别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显而易见,这8件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一个男人出门在外,无论是赚钱也好,交朋友也罢,都必须严格地做到这8件事。

如果其中一条没有做到,不仅会影响男人自身的前途发展,还有可能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因此,老一辈的人才会说“八不归家”。

老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确解释(民间俗语五不起房)(5)

结束语

了解了“五不起房,六不迁居,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意思之后,我们会发现:虽然这句俗语没有什么文学艺术上的美感,却蕴含着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智慧。

简而言之,其实这句俗语就是要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人要懂得在不同的时间点,做不同的事情;第二,无论干什么,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准备。

用最简单的词句,表达最具有智慧的道理,给出最合理的忠告——这大概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