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广州举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近年来广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保护生态湿地城市绿色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保护生态湿地城市绿色发展(广州湿地保护成效显)

保护生态湿地城市绿色发展

9月22日,广州举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近年来广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山、水、林、田、湖、海”的优秀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万余公顷。

夯实湿地保护基础,生态成效显著

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吴敏表示,广州已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积极推动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已有省重要湿地1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今年正在积极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重要湿地(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与此同时,广州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利用生物、物理等措施修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面积3800公顷,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为公众休憩、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吴敏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广州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海珠湿地、花都湖湿地、南沙湿地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

据各点最新监测数据,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其中,海珠湿地已发现2个新物种,及国内新记录科、种;南沙湿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2022年1月记录到6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如今南沙湿地已经成为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生态廊道,是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态驿站。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吴敏说。

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广州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游憩休闲生态产品,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水平,走出一条湿地治理服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其中,广州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南沙滨海湿地、天河大观智慧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湿地通过“只征不转”的保护模式,将万亩果园转变为城央的“绿心”“南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的生态核心;

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

花都湖湿地从一个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湿地立法走在前列,科普宣教成绩亮眼

广州的湿地立法也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7月1日已出台实施《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据了解,广州是我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地市。

《规定》明确了湿地管理体制、分级认定与保护规划、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管理与监督、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和法律责任等,为广州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根据《规定》的要求,广州市建立健全了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调湿地保护的重大事项以及相关工作;成立了涵盖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务、国土规划、农业、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湿地资源监测评估、分级管理、规划编制、生态预警与修复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广州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校和团队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类自然教育学校为基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湿地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

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2 年广东省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自然教育。

吴敏表示,作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下一步,广州将把生态湿地保护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南方 记者】钟晓宇 吴雨伦

【作者】 钟晓宇;吴雨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