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顾名思义,是在山上唱的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通俗易懂,形式活泼,以比兴的手法抒发感受,表达当时的情感,多为即兴演唱。

海岱山歌是中国山歌大家族中的一小支奇葩,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很有水准的歌手,从而把海岱山歌推出宣威,推向曲靖、昆明乃至外省,毛家超就是最为著名的歌手。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1)

一、海岱山歌的范围界定

海岱山歌,就是指海岱地方的山歌。其实,海岱山歌不是狭义的,它是指海岱及海岱周边乡镇的山歌,包括羊场、田坝、东山乡在内的地域山歌。

从地域划分说,海岱原指海岱冲槽子,是从杨家井至田坝的那一段地方,东山、羊场、海岱、田坝的地盘均在这条槽子及周边山区。明清之际,海岱冲属顺德里与永安里的地盘,民国年间被划分为东区及东南区,解放后划为海岱、东山、田坝公社,至1984年,海岱一分为二,是为海岱乡与羊场镇。故从地域划分来看,古来就有密不可分的统一性,离不开这一历史的地方特征,从而也就说明海岱山歌应属于海岱冲槽子及其周边山梁地区生存的山歌,只是以海岱为中心罢了。

二、海岱山歌的源流、传播

海岱山歌源于何时?无人得知。《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说山歌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流传在西南、中南、江南等广大地区,又说山歌一词产生于唐代。《新编曲靖风物志》中记有1835年以割草为生的李午廷在曲靖抱领慈禧,后慈禧入宫唱“南人山歌小调”得咸丰恩宠,可见山歌当时在云南的盛行程度。还有典籍记载说山歌首盛于西南的云贵交邻地区,再逐而四川、广西。另外,民国《宣威县志稿》卷八之四记有“穷乡僻壤之村妇牧童,弹琵琶唱小调,甚为鄙俚”之句,山歌是由小调转化而来的,可见当时把山歌统称为了小调,并且在乡村极为盛行。在我的记忆中,也还时常听到人们把山歌说成小调。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2)

海岱山歌不仅在本土产生,也受到外来山歌的影响和传播。解放前,一些生活贫困的人帮大户人家放羊,每年总要赶羊下盘县花山放牧,从而就把海岱山歌唱到了贵州,也学习了当地的山歌小调。在老一辈人中,那些下花山的放牧者往往是很杰出的歌手。当时下贵州盘县做生意的人也很多,盘县土城民间有人见山歌受人喜爱,便用绵纸抄印、木版刻印、蜡版刻印等方式搜集整理出售。由此,那些刻印书籍又流入了云南,海岱冲槽子处于云贵交界之地,相距土城才几十里,当然首当其冲是流入的第一要地,从而使山歌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蜡版刻印民间书籍偶尔还能从地摊或卖香纸的生意人手中买到,笔者就曾看到过好多次。

近些年来,由于海岱山歌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歌手,有的尚存民间,有的被改革开放推向了市场,田坝毛家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带领一些歌手在昆明演唱,出专辑,使海岱山歌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不断走出山林、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并播及到了外省,去到贵州、四川等地均能见到他的专辑。

三、海岱山歌的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如果我们把小调时期称作起源阶段,那么接下来就应当是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海岱山歌的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的划分,大致可以这样划分,把从称作山歌的时候起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阶段划为发展阶段,九十年代以后至今划为成熟阶段。

在发展阶段的初始时期,山歌只能在山上密林中唱,避讳老幼,躲避村寨,没有固定歌场。山歌必仅是以情歌为主,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人们开始暗地传抄,现在只要加以留意,尚能搜集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手抄本。由于手抄本与土城刻印本的流行,使海岱山歌越来越加深入人心。何况其中辞意真切,情满意盛,又简单,朗朗上口,可以即兴演唱,见景融情,随编随唱,任何人都可以编可以唱,不避讳土语,于是山歌便渐渐旺盛了起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歌场也就应运而生了,相继开辟了岩上、大独山、茶山、天宝洞,以及邻县富源县后所乡的光亮子等歌场,从而使山歌这一艺术形式走向光明,直接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海岱山歌进入发展阶段后,正式从小调中分离出来,更大胆的吸收其它民歌形式,从而有了固定的调子与句式。在这一阶段中,它与其它民歌共融发展,譬如其中许多山歌就收容了当地孝歌的一些方式,孝歌也吸收山歌的内容与句式,只是山歌多以情歌为主,而孝歌则以祭悼亡人为主题,专在丧葬活动中演唱。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3)

譬如孝歌:“老鸦飞在半天游/无人开头我开头/这个头来我开起/无人接手我要丢”。山歌:“喜鹊飞在半天游/无人开头我开头/这个头来我开起/无人接手我要丢”。

这两首歌,山歌与孝歌都是开场歌,其中只换着一个词——“喜鹊”与“老鸦”,而其中的意境却全变了。当然在演唱的时候,调门是有所不同的,孝歌显得哀伤,山歌就更活泼欢快。

盘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盘歌本是山歌的一种,一问一答。盘,即盘问之意。对于海岱盘歌,笔者疑其多半是吸收孝歌的盘问方式,并逐渐走向成熟,在后来的日子,内容、形式才丰富多彩起来。

山歌在发展阶段中,由于其来自于小调,吸收小调的内容与形式更是义不容辞的了,很多地方都吸收了《十二月歌》、《四季歌》等句式或内容,譬如以月份起头的山歌:“六月天气热又热/晒得山坡开了裂/晒得茅草节节断/晒得大哥脸皮黑”,“六月天气热又热/晒得山坡开了裂/晒得茅草节节断/晒得小妹脸皮黑”。另外,还吸收《拐妹调》、《放羊调》、《盘花调》、《十里亭》等的小调艺术形式。

到八十年代后期,接近九十年代,由于歌场的开辟,海岱山歌得到了更好的交融与发展,歌手与歌手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并吸收外来山歌的长处,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山歌也毫无疑问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一些歌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走出歌场,走出乡村,去寻求山歌艺术的价值。此时期,有几个歌手在田坝歌手毛家超的带领下,在省城昆明搞演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进而,他提高艺术形式推出专辑,使海岱山歌名声鹊起,蜚声省内外。至此,海岱山歌可算真正的成熟了,并引起了国家艺术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式定名为海岱山歌。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4)

四、海岱山歌的分类

从歌手所唱的山歌内容来看,海岱山歌大致可划分为情歌、生活歌与风俗歌三种。

1、 情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毫无疑问,山歌也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把爱情作为重点内容来歌唱,何况山歌本来就是青年男女为了表达相互的爱慕而创造。海岱山歌自产生以后,创造了大量的情歌,翻一翻有关它的书籍,听一听歌手唱的声音,就会发觉其中十之八九是情歌。

如:“昨晚等哥哥不来/手拿花线绣花鞋/花鞋本应绣花草/不觉把哥绣出来”。再如:“生要连来死要连/要连大哥一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河桥上等三年”。 这些情歌情感热烈,语句奔放,相思之情跃然于形,使人听了不能不被感动,可以说是海岱山歌中艺术上最为成熟的部分。青年男女通过歌声对唱达到相互了解,增进感情,最终达到结双成对的目标。

2、 生活歌

生活是人生的重点内容,无处不在,人以生存为本。为此,海岱山歌除了情歌,便把生活歌作为第二大内容,反映自身的生存环境,寻求美好的未来。譬如“郎二十来妹十八/郎犁田来妹缝衣/郎耕田地出谷米/妹缝衣裳勤操家”,“金打酒壶银打杯/大碗小碗桌上堆/老老小小团圆坐/喝了一杯又一杯”。这些山歌,反映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反映着人们的处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歌手在创作山歌的时候,把生活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工作一边唱歌,工作环境、劳动强度、自身感受如流水一般轻轻的便从歌声中流了出来。

3、 风俗歌

宣威地大物博,广袤神奇,民俗风情别具一格。由于特有的风俗,便创造了特有的风俗山歌。如:“丈夫死了不准埋/砍些松枝秋起来/秋他二十五六载/等到一起合墓埋,”就说明了这地方的风俗。海岱地方老人死了,要请阴阳瞧日子下葬,如日子有避讳入土,则砍些松枝搭架秋在墓地,“二十五六载”是属于夸张手法,该地秋棺不过两三个月,最多者达两三年,另外此首山歌也说明这地方有合墓葬的习俗。

再如:“哥我人憨本姓丁/少走远路怕生人/问问妹的名和姓/问清姓名好开声”;“小妹原来是憨人/从小长大无名声/问妹名来问妹姓/梁家女儿不聪明”,海岱地方的风俗,同姓不婚,也不能随便开玩笑,故唱山歌连妹的人首先得问清对方的名姓,以免闹出笑话,羞人又羞己。当然问清姓名,也有利于对对方更多的掌握和了解,接下来也就方便入歌、对唱、恋爱。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5)

五、海岱山歌的语言特色

比兴手法是海岱山歌最常用的手法。歌手们说:“没有比喻就没有山歌,山歌唱得好,就要比喻打的好。山歌好比孔雀,比喻好比孔雀的羽毛。孔雀没有羽毛就不美丽,也不能高飞天宫。”山歌中比喻的形式非常丰富,几乎各种形式都有。另外还有用排比形式的。一般来说,海岱山歌是在即兴对歌时见什么唱什么,头一句要编得快,常常借助于起兴手法,如习惯套句起兴:“大河涨水浪推沙”、“说得合来讲得合”、“柏木水桶三道箍”等,并没有特指或确切意义,仅是出于引出下面的歌辞。具体如:大河涨水浪推沙/二十七八无婆家/只怪七挑又八选/无缘无故怨爹妈”。

除了具有上述一般山歌的语言特色外,海岱山歌还具有两点比较特殊的特色,现分别述之。

1、海岱山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海岱山歌由于产生于乡村山林,村妇牧童多无文化,只是即眼前之景之情即兴演唱,故多口语化,方言较普遍,有少部分词语甚至字典上都难找到。譬如“给是”等。

2、海岱山歌的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会打上时代与环境的烙印。海岱山歌的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沙发”、“电视”、“火车”、“轿车”等词语便也在海岱山歌中应用了。如:“喜鹊飞在半天游/唱歌打赌在前头/两心恩爱从歌起/输了轿车接我走”,“喜鹊飞在半天游/一片真心在心头/火车有轨跑四方/小郎说亲用心口”。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6)

六、海岱山歌的句式特征

任何文学都有它一定的形式,海岱山歌也不例外。它形式活泼,语言口语化,随口编来,清伶自然,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式。

1、七言四句式

在海岱山歌中,无论是情歌、生活歌、风俗歌,均大多属于七言四句式。这种句式大约是在明清时期就有了,《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说:“现代南方山歌与明清山歌相似,多为七言四句一首。”可见南方山歌七言四句式的影响。如:“吃酒吃肉吃不香/不如和妹喝酸汤/棉絮被窝盖不热/不如和妹盖衣裳”。

2、五言四句式

如果海岱山歌的七言四句式有可能受到传统文学七言绝句影响的话,那么五言四句式就可能受到五言诗的影响。五言四句式在海岱山歌中的量低于七言四句式,显得少得多了。如:“小小一书生/黄昏读五更/鸡鸣早早起/ 心想跳龙门”。

3、七言六句式

在海岱山歌中亦有七言六句式的,如:“生不丢来死不丢/只等黄河水倒流/隔山隔水又隔冲/一不相见二不逢/久不相见心莫冷/花到春天自然红”。 七言六句,多了两句,而那两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把情感加以强烈的抒发,在山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此外,还有七言四句式夹多字句式、七言四句式夹少字句式及垛句式。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7)

七、歌场介绍

茶山:海岱镇一重点歌场,地址在水坪村委会分水岭,华竹箐反背山梁中的洼地中。每年端午节,会自动有一二千人到此聚集游玩。此歌场系由吕云娣等歌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开辟,从此后,每年端午节日均有歌手在凹地上边的山上对歌。

大独山:羊场镇一重点歌场,地址在羊场镇法洒梁子,时间为八月十五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辟,后在九十年代末,山林被划为国家封山育林区,从而歌场废止。

天宝洞:东山乡一重点歌场,属海那村,东山乡与羊场镇交界之地。此歌场原出于庙会,每年二月十九日,均有许多香客到此上香,杀鸡野炊。后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渐演变为歌场,成为青年男女对歌的地方。

贵州省郎岱山歌(海岱山歌探寻)(8)

李家大梁子一四三队:羊场镇新兴歌场,在马桑树。每年端阳节和中秋节,亦有青年男女聚集于此对唱山歌。

参考资料:

《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程郁缀主编,华龄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北京第1版。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三版。

《新编曲靖风物志》,杨朝俊、龚金才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1版。

《宣威民间文学综合卷》,张绍祥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1版。

《宣威县志稿》(民国),缪浒澄主编。

《宣威民歌精选集》(内部资料),何汝龙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