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习与借鉴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篇篇都称得上是经典,只要大家用心阅读、仔细品析、认真仿写,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走进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来学习写作技巧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游记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记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游记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手法

写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习与借鉴。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篇篇都称得上是经典,只要大家用心阅读、仔细品析、认真仿写,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走进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来学习写作技巧吧!

【课文精选】

选文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陶渊明)

选文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柳宗元)

【技法借鉴】

《桃花源记》一文借虚构的情节,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分析此文,不难发现,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从“缘溪行”“逢桃花林”,到“得一山”“从口入”,再到“复行数十步”,景随人移,一步一景,把溪水、桃林,以及桃源中土地、房屋、美池、桑竹等景色,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无独有偶,《小石潭记》也采用了这种移步换景的方法,从“小丘西行”至“竹林”,从“伐竹取道”至来到小潭边,从“潭西南而望”至离开此地,一个个诗意的画面随着作者的行走被逐一展开,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移步换景是游记写作中常用的手法。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而是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运用移步换景法写景,游踪清晰可见,景物依次呈现,可谓顺序井然。

同学们在写游记散文时,如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景呢?

首先,梳理游踪。动笔之前,先要对整个游览过程进行梳理,列出重要的观察点,想好分别写哪些景色。

其次,连“点”成“线”。要运用恰当的词语,把游览过程中观察点的变换逐一交代清楚,使这些“点”连成一条“线”,从而使整个游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第三,认真描摹。要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你的描写,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写景时,一要善于从不同观察角度,抓住景物在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二要注意动静结合,有静有动,甚至可以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展现景物神韵;三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进行细致描摹,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四要融入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第四,要进行精心剪裁,有所取舍,重点突出,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切忌面面俱到。

最后,在文章结尾时,可由景及理,运用简短的语句来阐明一定的生活哲理或人生感悟,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启迪、熏陶和教育。

【佳作展示】

茅山游记

□ 高娟娟

有着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之称的茅山,位于江苏镇江句容市境内。这里山峰相连,逶迤起伏,满眼翠绿,风景秀丽,令人神往。暑假的一天,我们全家人来到这里,开始了快乐的茅山之旅。

检完票,进入景区后,我们来到了游客中心,坐上景区巴士,直奔第一个景点——九霄万福宫。

九霄万福宫坐落在茅山最高峰——大茅峰顶,始建于西汉,俗称“顶宫”。下车后,我们站在宫前的平台上,向南远眺,只见丘陵相接,河流蜿蜒,农田、民居尽收眼底,好一幅江南美景图。

由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过藏楼沿级而上,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殿后有一台,叫“飞升台”。台后一殿为二圣殿,左右分别建有白鹤厅、养真仙馆、花厅、道舍、斋堂等建筑。这些建筑均依山而建,很有特色。在这里,你可以充分领略到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完九霄万福宫,我们乘车向下,到达第二站——元符万宁宫。元符万宁宫又叫“印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麓,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师刘混康修炼之地。印宫主要包含睹星门广场、灵官殿、万寿台、太极广场、老子神像、老子广场、二十四孝图等。一下车,巨大的老子像便映入眼帘,令人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在老子像前,我一会儿观赏,一会儿沉思,久久不愿离去。

出了元符万宁宫,我们继续乘车向下,来到崇禧万寿宫。崇禧万寿宫位于青玉峰南麓,为后来重建。据说,旧宫前原有照壁,壁上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宫内有灵官殿、章台、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宝殿、三茅真君等建筑。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建筑现在都淹于水库之中,只能想象它昔日的雄伟。置身于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高低错落的崇禧万寿宫中,望着眼前迎风飘扬的祈福丝带,我禁不住双手合十,祝愿普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茅山北麓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进行瞻仰。此碑于1995年9月1日建成,宽6米、高36米,碑后刻有114字纪念碑文。蔚蓝的天空下,纪念碑耸立在青松翠柏中,显得那么神圣庄严。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之歌。我们在纪念碑前三鞠躬,以表达心中的敬意。

回望茅山,峰峦叠嶂,满眼葱郁。我知道,我已把这里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深深刻进心里。

点评

这篇游记写了“我”和家人一起游览镇江茅山的经过。作者先简介茅山,然后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描写了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景点。跟着作者的笔触,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游览了一回茅山。

作者:王丽华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煜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