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唱念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地区,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蓝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也曾被称为怀腔,府调,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2006年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授予“安庆市黄梅(地方戏曲)研究院”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以上内容载于“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源库.黄梅戏简介”以及由中国文化部和安徽省共同主办的“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官网黄梅戏简介。

闲谈黄梅戏起源(黄梅戏起源争端)(1)

闲谈黄梅戏起源(黄梅戏起源争端)(2)

黄梅戏以安庆民歌为基调,用安庆方言唱念,是安徽省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这一点是权威戏曲机构和人民公认,毋庸置疑,没有任何疑义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批安徽省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努力之下,一曲《天仙配》火遍大江南北。使这个安徽的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同时也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同时期的相关戏曲文化溯源工作却没能及时跟进,以至于产生了“因名而论”的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错误言论!且这种错误言论越传越广,直到今天形成了“三人成虎”的局面。事实上黄梅县没有任何关于黄梅戏形成的史料资料记载,仅有的一个所谓黄梅戏鼻祖邢绣娘还是根据小说电视剧改编而来。《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第二期刊登的“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黄梅县早期的唯一地方剧种,即是黄梅采茶戏。!翻阅《黄梅县志》《黄梅采茶戏志》《湖北戏曲志》《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等相关资料,黄梅采茶戏也从来没有被记载称呼过为“黄梅戏”或“黄梅调”。将黄梅采茶戏与黄梅戏进行对比,两种戏曲唱腔念白大相径庭,各不相同,实在找不出任何渊源关系。大量事实证明黄梅采茶戏和黄梅戏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剧种。另据“湖北省数字图书馆.黄梅戏大事记” 载:1956年宿松县和平剧团赴黄梅县演出,首次将安徽黄梅戏带到了湖北黄梅县,在当地群众中引起轰动。同年,黄梅县新生采茶剧团改编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改唱黄梅戏,当年即派送首批22名学员赴安庆学习黄梅戏。

闲谈黄梅戏起源(黄梅戏起源争端)(3)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省提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单方面口号,并从安徽省挖掘多名崭露头角的演员(如张辉,杨俊等)担任剧院领导和老师,以开拓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和振兴。此后湖北省和黄梅县政协文史委联合组织文章,于1996年编成《湖北文史资料.黄梅戏史料专辑》(1996年第二辑 总第49辑)主旨是证明“黄梅戏发源,形成于湖北省黄梅县......同时为宣传湖北和黄梅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该书“前言”)。湖北方面提出这个口号的动机与目的,我不敢在这里造次,妄加推断。但是事实是这个口号成功点燃了关于黄梅戏起源地之争的导火索,且蔓延至今!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黄冈日报 刊登了标题为“把黄梅戏抢回来的拉力赛”的报道:国务院在网上公示的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只有安庆市,没有黄梅县。为把黄梅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誉权抢回来,黄冈市委,市民盟领导和一批艺术家与时间开始了赛跑。其结果如现在所知,经过黄冈市委以及黄冈各界人士的“努力”,2006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单里 成功加上了黄梅县三个字。这也使得“起源之争”愈发激烈。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以黄梅戏起源为课题进行田野调查。分组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最底层,最初始的采访录制,调查区域涉及安徽,江西,江苏,陕西,湖北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200多人次,搜集民歌千余首,录制音像视频达900多分钟。并汇总关于黄梅戏班社,艺人,剧目的资料,进行整理取证。最终得出黄梅戏起源形成于安庆地区的权威结论,随后《人民日报》于2017年1月12日刊登发布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田野调查结论。2018年调查内容与结果汇集成册并约请安徽省及北京市相关戏曲专家学者进行审读指导,交付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闲谈黄梅戏起源(黄梅戏起源争端)(4)

此次调查结论从发布至今,没有任何湖北方面相关机构能拿出资料证据进行反驳。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已然是当下最具权威,最具真实性,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且毋庸置疑的结论!

闲谈黄梅戏起源(黄梅戏起源争端)(5)

2021年10月26日安庆文旅局官网以及2021年10月29日 中国日报官网均发布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最新史料证据。证实了黄梅戏的前身黄梅调诞生于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黄梅山附近。这两篇史料报道与2017年人民日报的刊文遥相呼应,黄梅戏起源真相呼之欲出。

以人为鉴知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探源的目的是图发展,所谓“求本以变知”,天下黄梅一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