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两期讨论西方武力形成之后,本期,我们把视角拉回东方,领略一下我们中国先秦时代的男人范。
被理性驯服的暴力纵观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3个国家,如果中国说自己的社会治安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严重暴力犯罪在中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这不仅得益于官方维护公共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执行力,更得益于民间多年来的正面教育和引导,让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竖起一道暴力防火墙。
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除了在道德层面为暴力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之外,在经济学上还给人们敲了警钟,以此约束每个人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暴力冲动:打架的成本,远大于打架的收益。
"你敢动我一下,我就躺地上不起来。"
"是他先动的手。"
"打输住院,打赢坐牢。"
"君子动口不动手。"
……
承担着人社崩塌、财富损失甚至自由终结风险的人们,自然会在动手之前思虑再三,反复权衡。而人一旦陷入理性思考,那么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杏仁核就会冷静下来,不再冲动,架自然就打不起来了。
小小的杏仁核,掌握着我们情绪的开关
理性,真的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好的馈赠,它让我们免于自我毁灭。
但讽刺的是,人类文化中很多最浪漫、最有魅力的传说,往往是和"非理性"相关的:挑战权威的小人物、对抗暴政的原著民、双双殉情的苦命鸳鸯、风萧水寒的亡命刺客……
非理性的冲动,根植在人类基因的底层,无论现实世界如何压制,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中,它仍旧释放着强烈的信号。这信号从远古世界传播至今,在智人祖先同尼安德特人的较量中被激发,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被放大,在夏商周的文明更迭中被捕捉,在春秋战国的变法图强中被编码。最终,在荒蛮的关西大地上,不甘寂寞的秦国人掌握了调制信号、驯服暴力的终极奥义,终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暴力,只有当它失败的时候才会被人唾弃;当它成功时,人们会膜拜它:一个人杀了一个人,我们叫他杀人犯;一个人杀了十个人,那他就是连环杀人犯;一个人杀了十万个人呢?皇帝会拜他为大将军。
成功的暴力,换来荣誉和封赏
春秋时代的群殴礼仪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被诸侯架空,被迫迁都洛阳,于是东周列国的时代正式开启。我们常说"春秋战国",其中的"春秋",就在东周时期。
春秋以前的战争,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战争不太一样,它的暴力色彩并不浓重,不以打死人为目的,战争的礼仪性远大于实用性,参战的也都是贵族。
在当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认为必须把自己跟平民区分开,才能彰显高大上,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那具体该怎么做呢?贵族们找到两个抓手,借用《左传》里的那句话,就是: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也就是说,祭祀和战争才是国家大事,且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平民得靠边站。而战争作为贵族们的高级派对,逼格更是一路飙高,以至于战场上士兵们的站位不是根据地形优势,而是按照上下尊卑,战争的胜负也不以谁能打死对方更多人来判定,而是看交战双方谁更符合礼仪的标准。
春秋早期,战争是贵族们的派对
而由于只有贵族才能参战,所以战争的规模也不大,我们可以把当时的战争理解为几百个大小贵族踢着正步打群架,胜负不是看谁打死的人多,而是看谁正步踢得好。
但问题是,这么打仗得有个前提,就是大家都遵守礼仪的规矩才有的玩,要是突然蹦出来个不按套路打,上来不踢正步,直接板砖呼脸的家伙,那战争的逻辑就要变了。
第一个不按套路打的,就是楚国。
楚国不理会中原列国那套玩法
楚国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也不懂中原列国玩的那一套,而楚国在北方有个邻居叫宋国,它的国君叫宋襄公,是商朝王族的后裔,血统非常高贵,正步踢得很有水准,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宋襄公看楚国不大守规矩,就想去"指导"一下楚国的正步,但他没想到楚军根本不踢正步,上来就拍砖,结果宋军被打得大败。
不按套路打,这事是有传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换了打法,其他家就得跟着换,因为不换就得吃亏,这是个最简单的博弈原理。
战国:暴力之春战争的烈度越来越强,死的人越来越多,光靠贵族就不够用了,平民也得往里续命,而为了收买平民,贵族就得许诺利益,也就是给平民凭军功换取政治地位的机会,这就是变法。
一提到变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也是当时最成功的变法,但却不是最早的变法。事实上,变法也是一个连锁反应,一家变,大家就得跟着变。在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之前,秦国东边的魏国就已经完成了李悝(音同"亏")变法,国力如日中天,其精锐部队"魏武卒",号称"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而后来横扫六国的秦国虎狼之师,此时在魏武卒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的弱旅。
魏武卒,是名将吴起训练出来的重装步兵
但后来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做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导致优势的天平倾向了秦国。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拒绝了丞相公叔痤建议他任用商鞅的遗嘱,最终导致商鞅投奔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而商鞅的到来,无异于在关西大地上引爆了一颗核弹。
在变法之前,人们的身份高低是由血统决定的,打仗就是比谁正步踢得好,这就没法刺激平民们参军打仗的欲望。而商鞅的变法把这套规矩彻底颠覆了,从此以后,血统靠边站,身份的高低改为由你从战场上拎回来的人头数量决定。这套制度一经颁布,蕴藏在民间的战争潜力被彻底点燃了,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涌向战场,以往不可想象的那种杀人上万量级的战役接二连三地爆发,春秋时期盛行的争霸战,逐渐被灭国战所取代。
战国时期,画风突变,杀人盈野,史不绝书
于是,战国时代开启了。
这也是暴力的春天。
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这么一条特别值得玩味: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翻译过来就是:凡是立了军功的,都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晋升;私下里打架斗殴的,都按照情节轻重加以刑罚。前半条好理解,后半条"禁止私斗"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呢?这就牵扯到商鞅在条令背后的深谋远虑了。
商鞅对旧制积弊有着深刻的洞察
秦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即适龄男子都要响应国家征召,随时上阵打仗。在秦赵之间爆发的长平决战中,为了彻底断绝赵国的后勤补给,秦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不要说现代,就是在秦以后的古代社会,这种对民力恐怖的动员程度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级别的"战争总动员",商鞅就必须打破秦国(包括但不仅限于秦国,列国皆如是)社会中根深蒂固"大家族"结构,从而使每一个男丁都直接与国家发生联系,而不被各自的家族所绑定。当然,当一个男丁脱离家族,依附于国家时,国家也会根据其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予过去家族无法给予他的奖励,这就有点古罗马公民兵的意思了,而 "公民兵"的厉害之处,读过前两期番外篇《暴走的自耕农》和《公民兵的绝唱》的朋友们想必已经很清楚了。
征兵制下,每个男人都是国家的战士
为了打破大家族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商鞅采取了很多操作性极强的手段,诸如"连坐""分异""告奸"等制度,而"禁止私斗"就是其中很高明的一招。
按我们常规思路来想,老百姓打打架,是能刺激血性的,有利于征兵制下兵源战斗力的提升,但商鞅之所以为商鞅,就在于他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一层。
好兵: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俄罗斯人素有"战斗民族"的美誉,从"二百俄罗斯球迷追打一千英国球迷"的故事到战俘营里苏军战俘暴打其他盟国战俘的传说,再到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约架节",无不给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俄罗斯人爱打架、会打架,单挑群殴全无敌。
俄罗斯民间的“约架节”
但是,俄罗斯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没有俄罗斯平民在街头斗殴中的那种风光无限。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历史上的俄罗斯,赶走过拿破仑、打败过希特勒,苏联红军更是一个礼拜横扫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打仗不比打架差呀。
不错,这些都是事实,笔者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具体分析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但今天,我先给出结论:俄罗斯,是一个不被对手狠揍一顿,就爆发不出小宇宙能量的"后发制人"型民族。在和敌人拥有相同技术条件、兵力水平时,俄罗斯军队虽然不是弱旅,但也无法像俄罗斯老百姓在打架时那样先发制人。(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卫国战争初期和阿富汗战争)至于俄罗斯的人民,他们也许是最能打架的,但却不是最适合当兵的。
热衷私斗的俄罗斯人
今天的中国人,整体上是厌恶暴力的,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千年,大体从汉朝建立之后开始盛行,而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却曾是地地道道的"战斗民族":贵族尚武,平民好斗,借用番外篇第一期的题目,堪称"暴走的自耕农"。
质朴坚韧的关西农民,是天下最好的兵源
当时的中国人尚武到何种程度呢?
首先,贵族全体习武。前文讲过,春秋时期,战场是被贵族垄断的,当时的贵族子弟可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纨绔子弟",相反,那是一个人人崇尚荣誉,以参军打仗为己任的阶层。春秋时期,列国贵族,上至首相,下至普通士族子弟,凡遇战事,皆踊跃入伍。特别是当时的贵族官员,他们和今天我们理解的"文官"不一样,春秋的规矩是"文武不分家",士族子弟自幼就同时接受文武两方面的训练。《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孔子本人却是一个擅射猎、会使剑的人,而非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在整部《左传》中,我们更是找不到一个因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人。
尚武之风在贵族阶层十分盛行
其次,民间盛行武斗。具体来说,就是大家族之间的"械斗"。
而打击"械斗"之风,就是商鞅破除大家族壁垒的一个重要举措——"械斗"往往和家族意识相关,"械斗"的盛行既是大家族发展壮大的结果,反过来,也是大家族结构得以巩固的原因之一。如前文所述,商鞅通过"连坐""分异""告奸"等举措有效地打破了秦国民间的家族壁垒,而对于"械斗"这个变相的家族凝聚行为,自然也要不遗余力地给予打压。
对老百姓来说,只有家族意识淡化了,国家意识才能清晰,秦国的战争动员效率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而另一方面,"怯于私斗"也是"勇于公战"的必要条件。
打群架,可能还是人体生物能占主导的舞台,但大规模的两军交战,最关键的就不再是个体的强壮和好斗,而是整体的纪律和统一。特别是在战国时期盛行的步兵和车骑阵列作战中,军队的战斗力,最后都集中体现在组织力上。这样来看,越是老实听话,让干啥干啥的士兵,越是理想的兵员,而那些一冲动就上头,一激动就脱队的愣头青,不仅自己在战场上活不长久,更会连累队友给他陪葬。就像足球比赛,即使是全明星阵容,也得前锋后卫各司其职,不能一见球来,十一个人一窝蜂,全扑上去,连守门员也要冲到对方禁区里射门,那样一来,对方就高兴了,因为你的进攻毫无章法,防守又破绽百出,胜负不战已分。
建制不散,部队的战斗力就不散
尾声秦国人驯服了暴力,驾驭了暴力。朴实忠厚的关西农民们组成了一部高效无情的杀戮机器,这机器西进巴蜀之地,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东出函谷关外,六国失色有如待宰羔羊。但是,秦国方案能得天下,却未必能治天下。在完成统一后,秦国人也面临着和罗马人一样的困局:系统扩容,稳定性变差。而在寻求新方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尚武风气也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改变了。
秦军是一部高效、无情的杀戮机器
欢迎关注头条号:虎头彻,进击的镰刀——一段脚踏实地的农耕史诗番外篇第四期——《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即将为您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