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1)

茗垟全貌

我素喜游览山水,文友相约去茗垟,便欣然前往。

走进茗垟

车子从县城出发,过玉壶后便沿着一条水泥小道蜿蜒向山上爬行,两边的野草树枝扑面而来。车随山势,渐近山顶,忽云雾弥漫,疑似无路,穿过一个狭窄的山口,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文友们说:“茗垟到了。”

下了车,我抬头望去,只见四周青山叠翠,层林尽染;山岭盘亘交错,古道影现。一坵坵田地层层排列,一条小溪自北向南缓缓流淌。古树下,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碧瓦朱甍,红白相间,又兼小桥流水,群山怀抱,似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风情画。

村干部迎面来接,带我们一边参观景观古迹,一边介绍茗垟人文历史。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2)

茗垟村

茗垟,位于文成东北处,距县城14.5公里。历属玉壶镇东头乡、东溪乡,现属玉壶镇,全村人口660余。据《文成县地名志》(1985年版)记载:“茗:茶之通称。因该村种植许多茶树,并有成片梯级田垟,故名茗垟。”村人则另有一说:因山上草木繁茂,如茶芽萌发,故取名为茗垟。两种说法相辅相成,有一共同之处便是皆与茶有关,足见茶在茗垟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茗垟是一处古老的村庄,据宗裔周让《民国艺详宗语》记栽:“吾宗自廉公(东汉)建安时中(196-220)任洪州知府,次任福州,数据长溪县赤岸(今福建),由盗起四方不宁,自长溪赤岸徙瑞安象川,相其阴阳,度其原显,览山川之胜,惟象是卜表里曰:儒林厥后翰公,宋宣和间(1119-1125)大中丞,中公宋绍兴间(1131-1162)东题帅机,昭公二浙运使,奕叶传芳,财丁分阜,勘为瑞邑之望族。至宋中叶隆替不一,小四公爱兹山水清奇,逐卜居创业,为名垟之始祖也。”文字有点繁杂,大抵是说周氏东汉时居住在福建长溪赤岸,由于盗贼四起便迁至瑞安象川(今玉壶龙背村)。宋中叶小四公“爱兹山水清奇”,又从象川迁进茗垟,至今约800年,繁衍子孙近三十代。现村里建有小四公祠,以示对先祖的敬仰。我想小四公来茗垟开基不仅是“山水清奇”,必定见此处土地肥沃,物产丰茂,气候宜人,又兼四面环山,是极为理想的安居之所。

村里的古树

凡古村必有古树,我很少见到古树保存如此完好的村庄。较为著名的有十二古树:有枫香树、红豆杉、苦槠树、糙叶树、芭蕉树、香榧树,每棵皆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时值冬日,村口的那棵糙叶树叶子已落尽,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树干的底部有许多处已腐烂,树身满是褶皱,看起来岌岌可危,我们均以为树已枯死。村人说,夏日的时候叶子长得可闹呢!我们油然感到生命力的强大。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3)

枫香树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4)

糙叶树

村里最多的古树数红豆杉,有七八棵,有雌的、雄的,也有与香榧同株的。此时正值“红豆红了”的时节,藏在绿叶间的红豆如珍珠玛瑙般晶莹透明,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让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香榧树。那香榧树斜靠在屋墙的旁边,树杆挺拔,叶子尖细,树底下掉下一颗颗尖尖的香榧,文友们忍不住放进口中品尝。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5)

红豆杉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6)

苦槠树

我们来到一处山底下,只见坎上立着一棵硕大的苦槠树,枝繁叶茂,隐天蔽日,叶间的苦槠颗粒饱满。抬头往山上看去,只见满山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村人说若到夏天,山上树木开了花,就像披上一件花绿毯子。

此山叫寨山,传说一百多年前,山上有一座不知何时建立何时消失的山寨。因为是传说,大家也并未在意。后来有一位叫周王友的农民在寨基开荒种地时挖到了一个大酒缸,往家搬时失手打碎。后又不时挖出一些旧石瓦,山上有山寨的传说便家喻户晓,故而后人将这座山名为“寨山”。至于山里的寨子是谁人所建,村人说法不一,有说是吴成七的分寨,有说是周广三的寨子。我看寨山顶部高高隆起,视野开阔,居高临下,确是建寨御敌的好处所。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7)

寨山

我惊奇寨山与村子近在咫尺,山上的树木竟保存如此完好,犹如原始森林。村人说为了保护寨山,特立有一条村规:谁若破坏山里的一草一木,便要向全村每人上交半斤酒、半斤肉、半斤饭。据说曾依规处罚过一村人,后便再无违规举动。又说十几年前茗垟周围发生一场大火,村人便集中力量竭力保护寨山,村子四周其它山林均被烧毁,寨山则完好无缺。

村人为何对寨山如此敬仰?我想他们无非对大自然存有一种敬畏之心。他们明白:只有悉心保护村里的自然环境,村子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风景与传说

茗垟山清水秀,内有“将军岩”“摇动岩”“五指山”“五漈”等景点。“将军岩”立在村口的崖壁上,非常威猛。相传茗垟旁山底有个80亩的大田是将军的故居。将军是十八强人中的一员,力大无穷。一次母亲喊他去山上砍竹子做烧火筒,将军砍了大半片竹林也没做成烧火筒。原因是他的手劲太大,刚把手搭在竹子上竹子就折了。又一次,母亲让他去割荆棘搭建茶园的外围,以免茶园受野兽的糟蹋。他听了之后,便去山上搬了两个大约两干斤的巨石回来,放在茶园的周围。有人跟将军开玩笑:“你力气大,手指坚硬,你能用手指将石头穿透吗?”将军不以为然,轻松的用手指穿透坚硬的石头,就像穿破馍馍一样简单。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8)

将军岩

传说自然不是真的,但颇有生活气息。我们亲眼目睹了“将军石”,石头上五个窟窿清晰可见。“将军岩田”也确乎存在。但凡传说之所以流传,大抵寄托着人们的一种愿想,如牛郎织女、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在战乱的年代里,人们把平安当作第一追求,故茗垟的水口又有雌雄山一说,夜里闭合,让村人安心过夜;白天开启,方便人们进出。又有一个威力无比的将军日夜守护,构筑一道铜墙铁壁,盗贼兵匪不能进来,村人便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9)

将军石

在村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田间水泥小道来到对面的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对面山脊绷起,恰似伸开的手指。我们数一数恰好五根,这便是“五指山”景点。我们往五指山山顶看,只见山峦起伏,线条柔滑。我想茗垟人必有一番想象:那手指托起的是一个元宝,一颗仙桃,一副笔架……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10)

五指山

由于道路湿滑难以前行,我们未能见到“摇动岩”、“五漈”等景点,只能留下几分美好的期待与想象。

茗垟人的情怀

茗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村民,让村人引以为豪的是出现了周亭、周志清两位英雄人物。周亭(1907-1995),旅法期间参加过二战,屡立战功,受到法国政府的表彰,回国时受过五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周亭故居仍在,村人说准备建造周亭纪念馆。周志清(1919-),1947年参加第四野战军,任排长,后又参加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受过伤,荣获一、二、三等功共四次。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11)

周亭故居

文化礼堂里“学子榜”上的“学子”,一个个英姿飒爽,充满朝气与活力。自古以来,文可定国武可安邦,茗阳文武皆有。他们中有考场中举的进士周士瀚,后人延续前辈的文脉,经过苦读纷纷考上大学,成为博士硕士。他们毕业之后有的成为公务员,有的成为事业干部,有的成为公安民警,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家乡父老争光。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茗垟人偏安一偶,追求温饱的日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纷纷跨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出国热的兴起,茗垟人纷纷去国外创业。据统计,现今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995人。长期以来,他们始终把“爱国爱乡、造福桑梓、落叶归根”作为精神信仰,创业成功后心系故士,积极参与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新衣村,设立文化基金。

1993年,周亭先生捐赠20万法郎建成玉壶至茗垟公路,为茗垟村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1995年周亭先生又为茗垟小学捐赠了60张课桌椅等设施,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茗垟村的女儿虽然远嫁他乡,他们不忘报答父母、茗垟的养育之恩,集资修筑了长398米宽4.5米的的沿溪路(又称娘家路),希望能改善乡亲父老的生活环境。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12)

青年桥

文成最好的古村(小桥流水群山怀抱)(13)

寨龙桥

茗垟的华侨华人还捐建了青年桥、恋乡桥、万寿桥、寨龙桥等六座桥,把自己的家乡打造成如诗似画的温馨家园。

在茗垟村里,我们还看到了一座座欧式风情的洋房,老人们悠闲自在地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这些洋房大多是在外华侨修建的,他们准备常回家走走、看看,有的准备回家养老。不少屋子的四周新栽了红豆杉,长出了一颗颗珍珠似的红豆,可否与“红豆生南国”相关?

在浓浓的乡情氛围里,我们挥手告别茗垟。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怎能没有乡情呢?

遇见韩殇,遇见更美的风景!本文由胡加斋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