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满洲八旗?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今天还有八旗子弟吗?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1)

诶,还真有。

就在这两天,在北京的一辆公交上,一个老阿姨大声辱骂一个给她让座的年轻人,说人家是来要饭的,为了强调一下自己的尊贵身份,还不忘来一句自己是满洲正黄旗的。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2)

什么?朕的大清还没亡?

总有刁民想害朕!

我,努尔哈赤,打钱!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3)

咱们平时在影视剧里,总能听到八旗这个词。

除了满洲八旗外,还有什么汉八旗,蒙古八旗。

还有什么抬旗,包衣。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4)

这些到底都是啥意思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到底什么是八旗。

观前提示,本期所涉及到的古代民族名词,和今天我国的各少数民族无关,单纯的讲历史。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5)

八旗的最初概念,来自于狩猎。

根据《满洲实录》的记载,满人外出打猎时,会十人分成一组,并选一个小组长,剩下的九个人每个人还必须把自己的一支箭交给组长。这种十人小组,被称作牛彔lù,满语就是大箭的意思。

(“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彔。”——《满洲实录》 卷三)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6)

到了1583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对牛彔制度进行了改革。

是不是感觉时空有些错乱?努尔哈赤竟然是万历年间的人。

他将原本十人一组的牛彔,改成了三百人一组。这样,牛彔除了是打猎小组外,也慢慢演变成了军事单位。

而牛彔这三百人小组的首领,则被称为牛彔额真。额真在满语里是主人的意思,牛彔额真也就是箭主的意思。

到了皇太极时期,又把额真改为章京,章京一词,是汉语中的将军音译成了满语,然后又音译回了汉语。总之就是将军的意思,在清朝早期,八旗武官皆称章京。此时皇太极也把牛彔的人数,从三百人改成了两百人。

到了顺治年间,此时大清已经入关,这个称呼又发生了变化,牛彔章京变成了佐领。在小说《鹿鼎记》里,佐领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蛮高的,韦小宝在书中曾担任过骁骑营正的副都统,在八旗的军事体系中,都统之下,就是参领、佐领这些武官了。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7)

改革了军体的努尔哈赤开始四处征战,吞并其他女真部落。被吞并的部落,以及主动来投靠的部落都被变成了牛彔。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旗的概念。

努尔哈赤时期,每三百人为一牛彔,设额真也就是佐领来管理。每五个佐领设一个参领,每五个参领为一旗,设一个都统。管理都统的就是旗主,由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子侄担任。

也就是说,八旗最初就是军事单位,每旗满编有7500人,设了三级武官来具体统辖。而每 个7500人的队伍,都会让一个自己的亲族来统一管理。比如正红旗旗主就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正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镶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等等。

但最初设置旗的时候,人还没有那么多。所以最初也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到了1615年,努尔哈赤已经吞并了除叶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人越来越多了,于是便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个旗。八旗的雏形正式形成。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8)

像我们前面说的,此时的八旗还是比较纯粹的军事单位,并没有严格的民族属性被附加其上。努尔哈赤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也会尽量按部族、血缘来设置八旗的最基础单位牛彔。而在建州女真壮大初期,除了女真各部外,也会有一些蒙古人和汉人前来投奔。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9)

直到皇太极继位后,汉人军队被单独编旗,但都以青色为标记,区别于满洲八旗。

1635年,皇太极征服了蒙古的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于是便着手对归附的蒙古部族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

几年后,原属青色的汉四旗也撤编了,将汉军部队按满八旗的模式也进行了重组。

至此,除满八旗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正式诞生。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10)

关于八旗等级的排序我们就不惜说了,总之经过一系列演变,到了顺治朝时期,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己控制,称为上三旗,皇帝本人则为镶黄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由各王公大臣管理。

因为有了明显的尊卑之别,所以此时的八旗,也从单纯的军事体制,演变出了户口的概念。

如果你原来是下五旗的,皇帝一高兴,让你把户口改成上三旗的,这种行为就叫做抬旗。

比如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本姓佟,出身汉军正蓝旗,是下五旗。康熙后来就给自己妈全家改了户口,也就是抬了旗,整个佟家都被编入了满洲正黄旗,姓也改了叫佟佳氏,成了上三旗。

用今天的概念来讲,就是外地户口改成北京户口了。所以视频里的大妈,在叫嚣自己是老北京人的同时,还要强调自己是满洲正黄旗,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上三旗,或者说满人到底算不算“老北京”,我们上期节目已经说过了,没看过的可以关注我去看一下。

那这么说,康熙他妈是个汉人?

其实还真不是,孝康章皇后的娘家佟氏,应该就是女真人,只不过因为常年居住在汉地,就被汉化了,也改了汉姓。后来努尔哈赤打抚顺,他们家就又跟了后金。不过因为久居汉地,就被编入了汉军旗。康、雍两朝的重臣佟国维和隆科多就都是康熙母族佟佳氏的。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11)

但还真有是汉人的,那就是嘉庆帝的生母,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孝仪纯皇后。

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和《如懿传》里的卫嬿婉。

这就是个真正的汉人了,孝仪纯皇后本姓魏,其父魏清泰是满洲正黄旗包衣,最早只是个佐领,也就是前面说的牛彔额真。因为乾隆把令妃封了皇后,也就给他们家抬了旗,改成了和自己一样户口的满洲镶黄旗。其整个家族,也把姓从魏改成了魏佳。

所以大清的皇帝,起码从嘉庆开始,就已经有汉人血统了。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12)

这里还提到了一个概念,也是各类影视剧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包衣。

严格来讲,包衣最初还真不是家奴。最初是指本部族中那些非血缘关系的人,简单来说,就像是那种都是一个姓的村子里的外姓人。最早跟着努尔哈赤的一些姻亲,就都会被编入包衣。

但随着八旗队伍的壮大,包衣的人数也随之壮大,成分也就发生了变化。地位慢慢的也从伙伴,开始像仆从演变。

但整体来说,包衣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尤其是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独立户籍的,嘉庆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就是上三旗的包衣。

清朝特有的,掌管皇家事务的内务府就是由上三旗包衣组成的,其最高长官总管内务府大臣是正二品的高官,很多王公贵胄的出任过,甚至还有皇子。

而由包衣组成的内务府,很大程度上也制衡了太监的权利,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太监专权的局面出现。

为什么清朝要掌握八旗(从汉八旗到包衣抬旗)(13)

那八旗生活好吗?

其实不管哪朝哪代,也都只有王公贵族们生活的好。即使你的祖上追随过努尔哈赤起兵,但不当官的话,入了关也还是普通人。

他们自己不事生产,还有诸多限制,单纯靠朝廷拨给俸禄。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人口越来越多,成为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到了道光朝的时候,甚至开始将满族旗人编入由汉军士兵组成的绿营,以此来讨口饭吃。

在清末,八旗子弟就已经是个贬义词了,和游手好闲化等好了。

想不到,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还有人自诩是八旗子弟,不知道是蠢呢,还是蠢呢。

也是,在公交上撒泼的人,也很符合八旗子弟后期的设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