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油梭子的不多了,一是没有吃过,二是就是有也不吃。

记得小时候还是凭票供应,每月半斤肉、半斤油,大家都说潘半斤(文革时期潘复生是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家家油和肉都不够吃,于是妈妈去商店买肉的时候就求营业员多切一些肥肉。

买回来后妈妈把肥肉放锅里熬成猪油(荤油),剩下的油梭子就烙饼、包包子,特别的香,但也是几个月吃不到一次。

我们家六口人一个月才3斤肉,得攒几个月的,这还得和营业员熟悉才能给一部分肥肉,而且当时的猪肉肥膘还不是很多。

油梭子分几种(早年的油梭子)(1)

这是文营街粮店,右边的“十三门”已经扒了30多年了,这个粮店因为位置不对就没有扒,估计得保留了。

当时有个顺口溜,蓝大褂、白大褂、秤杆子、舵把子,其中蓝大褂和秤杆子就是指营业员。

那时候家家都好几个孩子,一个月也吃不了几次肉,要是看见肉眼睛都是绿的,听妈妈说,我们家有个邻居有一天做饭,切点肉,正准备炒的时候,家里来客人就把火关了,陪客人说话,等客人走后,到厨房一看,肉没有了,三个孩子在厨房,那把孩子打的,妈妈回来说,孩子躺炕上好几天。

我妈妈多数的时候是买肥肉,一举两得,即补充了油的不足,又吃油梭子解馋,到现在回想起那年代吃油梭子,幸福满满的。

油梭子分几种(早年的油梭子)(2)

8几年取消票证了,妈妈还是多买肥肉,那时候肥肉比瘦肉便宜,还是㸆猪油,家里的钵里一年四季猪油不断。

再后来就渐渐的不买肥肉了,油梭子也就越来越少了,虽然油和肉都随便吃了,我还是喜欢油梭子,一直没有忘记一入口满口香的味道。

我成家后自己也㸆过几次荤油,都是过年前上冻的时候买的笨猪肉。大家都知道,笨猪肉的特点是肥肉多,我就把太肥的肉㸆猪油,剩下的油梭子烙饼,味道还是那么的香。

油梭子分几种(早年的油梭子)(3)

油梭子分几种(早年的油梭子)(4)

这是㸆完的荤油

现在已经有十来年了,每每有肥肉多的时候妻子就把太肥的肉送人了,就是㸆油也让我把油梭子扔了,但每次扔之前我都偷偷的吃几粒,解解馋。

现在好吃的太多了,琳琅满目,想吃什么都有,但我还是没有忘记油梭子,那满口香的味道是吃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