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较之传统的等值观,功能翻译理论体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和鼓励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不同的策略间进行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译文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达晋编译认为,将功能翻译理论全面运用于科技论文英译研究,不仅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为科技论文英译指明方向,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可以由此深入探讨微观层面上科技论文英译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功能翻译理论对科技论文英译的宏观指导(1)

一、文本功能类型学与科技论文英译。文本功能类型学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出发点和精髓。赖斯从译者的角度将原语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感染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旨在直接、完整地传递原语文本的概念内容;表达型文本重在传达原语文本概念内容的艺术形式;感染型文本的目的是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达到预期的接受者反应。赖斯认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并且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也就是说,文本类型研究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确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论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在于以平实的语言向译文读者传递科技信息,讲述事实,阐明观点。信息的准确与真实是这类文本的功能核心,而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形式对应。奈达也曾提及: 信息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翻译策略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此后,以威密尔、诺德等为首的功能翻译理论学者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观点: 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也就是说,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从于译文的需要,服从于文本的交际功能。

二、目的论与科技论文英译。威密尔突破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等值”观提出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从而最终产生交际功能“充分”的译文。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逻辑和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因而,科技论文英译不仅要忠实地提供原文“信息”,同样要文从字顺、规范合体,不然会影响甚至破坏信息传递的效果。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应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忠实性法则强调译者不能脱离原文,译文和原文应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文连贯。作为信息型文本的科技论文英译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读者效应,同样要忠于原文信息和相应结构,否则难保译文的真实性。

科技论文英译只有实现了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才会使译文具有原文本的规范功能和信息提供功能,从而最终实现诺德倡导的“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的翻译目的。

三、利基于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她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的概念予以界定,用“跨文化合作”来解释翻译,并着重分析了整个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行为、条件和作用等,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把翻译过程视为与文化转换相关联的信息传递综合体。曼塔利指出,翻译不是单纯地翻译词语、句子或文本,而是引导意向中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而科技论文英译也是一项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复杂行为。

四、功能加忠诚理论与科技论文英译。诺德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概念。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应该对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体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忠诚原则赋予译者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科技论文英译中,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更多地考虑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的利益,对原文内容和形式作相应灵活的处理并为自己的行为和译品负责。

功能翻译理论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首要原则,包含文本功能类型学、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和功能加忠诚理论等四个方面,它们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在科技论文英译的实践中,功能翻译理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功能翻译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功能翻译理论对科技论文英译的宏观指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