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二,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三,在川阵亡将士及出力人员,恳饬罗、戴两君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蔡锷死于啥病(蔡锷的人生遗憾)(1)

​以上四条内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蔡锷的遗嘱,他毕生只做了一件事:为国民争人格,为自己赢尊严。他亦文亦武,素有一代儒将的美誉;他情史流芳,于军阀纷争中结下一段刻骨铭心英雄美人的尘缘。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谭嗣同学习。1899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岁唐才常等回国,参加自立军起兵,事败再次赴日进士官学校学习。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

1911年初蔡锷调任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六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后,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翻译处副总裁等职,但袁对他严加监视。1915年,蔡锷潜出北京,在天津与梁启超等策划反袁,12月回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宣告云南独立。袁世凯死后,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9月因病赴日本治疗,11月8日逝世。

蔡锷死于啥病(蔡锷的人生遗憾)(2)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是清瞿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气定神闲,一个霸气袭人。两人的秉性看似决然对立,但却有着异常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戊戌变法后,蔡锷要到东京留学,但身无分文,在长沙仅仅借到两毛钱,到汉口后亲戚再资助他6元大洋,由汉口到北京,袁世凯慷慨解囊,一次借给他1000元大洋。千元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想在的七八万人民币,可见袁世凯是一位行事果敢的人,也可以看出,袁世凯对蔡锷有知遇之恩。

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广西、云南等地从军,与袁并没有发生什么直接关系。直到辛亥革命后,已经是云南都督的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称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但是,蔡锷对袁世凯的态度是随着袁世凯的行为表现而变化的,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制,蔡锷就坚定地站在袁的一边,极力支持袁建立一个强固有力的政府。

蔡锷死于啥病(蔡锷的人生遗憾)(3)

​因为加强国权、抵御外患是蔡锷一贯的理想。袁世凯窃取政权之后,妄图称帝的野心暂时没有暴露,蔡锷对他抱有很大的幻想。当时,就连梁启超也被袁世凯蒙蔽,担任了司法总长。由于云南地处边陲,蔡锷感到难以施展抱负,便给梁启超写信,希望调出云南。

恰恰袁世凯对拥有很强军事实力的蔡锷存有戒心,见蔡锷有此念头,正中下怀,马上发布命令将他调到北京,暗中加以监视。同时,袁世凯企图登基称帝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让蔡锷与梁启超的幻想彻底粉碎。

此后,蔡锷积极准备,同时作出种种假象迷惑袁世凯。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浪荡之徒,与小凤仙整日厮混。当时,蔡锷的妻子、母亲都在他的身边,对他逃京十分不利。他有意利用自己和小凤仙的绯闻,制造家庭不和的舆论,并请袁世凯的亲信为自己找房子,声称要与小凤仙另建爱巢。

蔡锷死于啥病(蔡锷的人生遗憾)(4)

​同时,蔡锷又经常公开和妻子吵架,气走了妻子和母亲,使她们安全回到湖南。袁世凯得知情况,觉得蔡锷堕落成性,对自己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还戏称他为“风流将军”。

蔡锷认为只有采用民主共和制的政治制度,中国才有出路,中国人才能发现自我,获得人格和尊严。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完全是有辱国民人格的倒行逆施之举,与世界民主潮流格格不入,将使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毁于一旦。

不难看出,“人格”二字在蔡锷心中的分量很重,这也是袁世凯所无法体会的,争人格讲操守的蔡锷,最终迫使贪权迷恋富贵的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并在万人唾骂中寿终正寝。

然而,蔡锷在病中却遗憾地说: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W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自觉死有余憾。他口授遗嘱中的最后一条便是:“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蔡锷死于啥病(蔡锷的人生遗憾)(5)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爱国、护国的将军,北洋政府和人们却违背了他的遗愿。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