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跟你离婚。
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晚上,李宝莉美滋滋的,因为托马学武的福,她终于“有了单独的厕所,有了单独的水管”,这些生活细节的爽快可以让她放弃半夜“骚扰”马武学。或许她心里仍有“小确幸”,嫁给马学武这样的厂办小干部是能享福的,哪怕没有“性福”。
离婚?李宝莉万万没想到,平日里半天闷不出一个响屁的马学武居然提了离婚?为什么啊?就因为白天搬家的时候,她斤斤计较,骂骂咧咧,让马学武在那些搬家工人面前颜面扫地?但这不是“新鲜”事,是马家日常。
女人在这个时候都是福尔摩斯。李宝莉把怀疑的放大镜对准了马学武非日常加班。求锤得锤,李宝莉跟踪马学武,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进了小旅馆。
很扎心,不,是钻心得痛,扎得李宝莉瘫坐在地上。怎么办呢?李宝莉在门外听着马学武和别的女人的“动静”,举起灭火器想要“灭”了这段婚姻。恰巧楼道里旁人的孩子呼喊妈妈,李宝莉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家要是“灭”了,孩子怎么办?
李小丽走到公用电话旁,打了一个举报电话。
马学武不再是干部,按时回家,低头吃饭,不再提离婚。
关于离婚,朋友提醒李宝莉,两条路,要么把房子钱款算清楚,以后各走各的。要么想办法把男人留住,栓在自己身边。
李宝莉不想离婚。她用出轨的负罪感把马学武拴在家门上,让他不敢再动离婚的念头。
2
李宝丽不明白马学武为什么要跳江。
是因为家庭矛盾吗?她不乐意马学武把老家的娘接过来一起住,但还是住下了。是因为突然接到下岗通知吗?“下岗的人多了,都去跳江,江都要赌了。”
国人有自然的风水观,家里的旦夕祸福能导出与风水因果关系。朋友说李宝莉新家风水不好,楼下七八条路扎过,俗称“万箭穿心”。自从搬家之后,倒霉的事一桩接一桩。
李宝莉没读过多少书也不信风水。“没出息”的马学武死了,她就不去想了,可她得活,日子得继续过。这是老百姓朴素的生活态度,只要天没塌,就得想办法活下去。
一家老少三口,吃穿用度处处需要钱。李宝莉挑起扁担送货,干男人干的活,一挑就是十年,她不觉得苦,因为她还有盼头,盼着儿子考上好大学,她就能熬出头了。既然男人指望不上,从此她就为儿子活。
“从此之后,你就不是我妈了,你从这个房子搬出去。”
儿子的确考了“状元”,可是儿子心里早就不认李宝莉这个妈了。李宝莉实在是想不通,自己这辈子“巴肝巴肺”为了别人,辛辛苦苦,为什么最后一点好都落不着。
李宝莉被儿子当做仇人,是逼死父亲的仇人。儿子认为李宝莉举报“卖淫嫖娼”的电话犯“故意杀人罪”,让他的父亲身败名裂,在得知“真相”后不堪打击,跳江抗议。
儿子句句“指控”,无形的穿心箭,戳破李宝莉对婚姻的固执,对亲情的幻想。
3
李宝莉不可爱,但是她可笑吗?
影片的前半部分,李宝莉是以一个自私刻薄市井妇女形象出现,在婚姻关系里她“欺负”马学武,对没处住的婆婆她只想守住自己的利益。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把李宝莉的“粗”大写加粗了。
男性观众必然不会喜欢李宝莉这样的角色,甚至会暗自下定决心,决不能娶这样“可怕”的女人,那会让他们和马学武一样生不如死。
可因为李宝莉没文化,她的婚姻就活该是个悲剧吗?
婚姻,假如不是非你莫属,就是各取所需。早就不是包办的年代,假如当初不是你情我愿,谁能强迫谁?菜贩女儿李宝莉看中“乡下人”马学武有文化,小干部马学武需要有几分姿色的李宝莉为其洗衣做饭。
日子过得不痛快,“锅”不该让一个人背。对马学武这个小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影片里没有他给过多台词,窝囊,受气是他的标签。尽管他在厂里算是个有脸面的干部,可“乡下人”出身,力不从心的性事,让他在李宝莉面前无法自信甚至自卑,忍气吞声的背后是情感的疏离。他想过要离婚,离不成,就试图从别的女人那里寻求慰藉。
如果说李宝莉处理婚姻感情的方式愚昧,“拿住”是她的方法论,她举报马学武不是心理阴暗,不过是一个女人的“蠢”办法,想让他的男人回家,要面子的马学武无处可去就只能乖乖回家。
那么马学武是个完全的“受害者”吗?他忍耐,不是顺从却是冷漠,他不解释想离婚的原因,没有挽救婚姻的举动,甚至连死都不肯给李宝莉留一个字。他迟钝,“不懂女人”,从心里到身体马学武都不想和李宝莉沟通,他把李宝莉丢在情感荒地里,凭她大呼小叫,躲不起还死不起?
4
可憎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李宝莉并不是什么恶人。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脱离不了认知的维度和成长的来龙去脉。长在菜市场的李宝莉“彪悍”,不肯吃亏,因为做生意哪有你谦我让,但对于比她命运更加弱势的何嫂,她有种本能般的同情和照顾,她帮衬何嫂,有活时惦记帮何嫂揽活,在自己捉襟见肘的时候硬是挤出钱借给何嫂。她体验着一个单身女人生存的不易和艰难,并且有确实的善举。
在同命相连的同情成分里,或许还藏着一丝侥幸。我们同情衣食匮乏者却没资格同情亿万富翁。比起何嫂,李宝莉还有个争气的儿子,一个年年在全校拿第一的儿子,她以为是命运的侥幸,从没想过会变成“不幸”。
从小到大,除了作业做完没,你还会不会问点别的啊?
“作业做完没?”这是李宝莉关心孩子的方式,和很多父母一样的“口头禅”。他们和李宝莉一样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信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下一代就不能重蹈覆辙,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只求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除了作业之外的事,他们不是不关心,是无力关心。对知识的敬畏本身没有错,只是李宝莉忽略了对儿子心灵的“辅导”,而缺少正确心理引导的孩子,对亲情和亲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亲情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付出再多,不被理解和认可的爱,成了自作多情。李宝莉被儿子赶出去,一无所有。儿子呢,没了爹,此后也算是也没了妈,那算不算孤儿?
幸福不是根据户口本上的人数点赞。余生不长,如果能遇到一个相看两不厌的良人,合作愉快固然好,可若彼此真不是一路人,过不到一块去,干嘛硬挣呢,想开点,半路放手,放自己一条生路。生活不是电影,谁也不想当悲剧女主角。
电影《万箭穿心》根据武汉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豆瓣评分8.5。虽说不是新品,但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