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家简明(James Jean)近几年名声鹊起,
连续6次获得有“漫画界奥斯卡”之称的艾斯纳奖,
电影《水形物语》《银翼杀手2049》,
再到今年大热的《瞬息全宇宙》的海报
皆出自他手。
作品被吴彦祖、梁朝伟、村上隆等收藏。
▲从左至右:《瞬息全宇宙》《水形物语》电影海报(做滑图)
▲艺术家简明
11月12日,
简明的中国大陆首个展“无尽之旋”
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开展。
覆盖三层展厅,近百件作品,
将呈现他近20年的创作与思考。
除插画之外,
他的创作还涉及绘画、雕塑、动画等等,
策展人岳鸿飞(Robin Peckham)说:
“这体现了他拥有多么大的野心。”
▲“无尽之旋”展览现场
多件新作首度露面,
反复出现的“失重小男孩”与
画中潜藏的许多“密码”,
将带我们一同坠入简明的内心世界。
自述:简明
撰文:谭伊白
展览标题名为“无尽之旋”,这种感觉将会在观众看展的过程中被一步步实现。
进入艺仓美术馆,需要先上到四楼,再通过一架旋转楼梯由上而下参观。
▲
四楼展厅
四楼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最新创作的一系列大型绘画及雕塑。三幅全景式绘画感觉像是我们进入了一间教堂,在观看那些非常宏大的神话故事一样,同时它们也具有一种电影效果,仿佛置身其中。
我以前从来没有画过这么大的画,所以它是个特别大的挑战。其中,最不同的可能是这幅《漩涡》。大家对我的作品的印象大多都是觉得色彩很鲜艳,用色比较大胆,但是这幅作品里只有黑色以及到灰色的渐变。
▲《漩涡》,2018,布面丙烯
这幅画更直接,层次也比我小尺幅的画要少,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更透明一些——由于规模巨大,我希望它有一种更加轻盈的质感。我实际上是放在地上,推着一个拖把画的,才创造出了这些看似像水波一样的纹理。它就像一个漩涡一样吸引我们进入。
这个章节叫做《万神殿》,而这六个雕塑,就组成了一种“众神归位”的空间感。
我从2011年就开始制作小型雕塑作品了,但到2018年之后才开始更专注于雕塑。因为我的绘画创作里其实充满了这些人物角色,那么我把它们一个个拿出来,占据物理空间,我觉得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和演变,活化了这些角色。
▲
《衍生》雕塑,3米,2022,镜面不锈钢
观众们在雕塑周围散步,可能会看到一个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展开。比如《衍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的儿子的形象,我也承认过这个创作灵感的角度。但是你站在他面前,镜面反射出你自己,会有一种失重感,随着这个小男孩在一起下落,或许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所以在我看来,从平面到立体雕塑的转变,不同的细节就会暴露出来,为创造不同的故事提供了机会。
▲
三楼展厅
三楼具有强烈的反差感,将呈现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
素描是我一切创作的基础,无论我现在努力做怎样的尝试,画画本身都是我没有停止的。在纽约上大学的时候,坐地铁、去机场、逛街——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我的速写本,我总是偷偷地观察对面的人,然后立刻画在本子上。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这个习惯。我家里有随处可见的、密密麻麻的速写本,即便是尺幅很大的作品,我也会一直以最初的小稿为基础,在画画过程中反复和它比对,因为我觉得最原始的和最鲜活的生命力,就留在最初的画稿里。
▲
三楼展厅
往前走,会进入到一片色彩研究区域。这个长廊,像调色盘一样展示了我一些作品里颜色的选择。手稿的图像经常会被我扫描到电脑上,再为绘画作品制作电子的色彩研究。所以在此次展览中,我也想分享这些色彩研究,就像我平时也经常在社交媒体分享我的速写一样,我很乐于把创作过程展现给大家看。
穿越微观的技法和色彩区域,将正式进入一片神话世界。
无论是古希腊神话和《圣经》,还是德国童话和亚洲民间故事,抑或是西非、火地岛、欧洲传统服饰的研究, 我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都特别感兴趣。
▲
《曲奇》,2022,布面丙烯
在今年最新创作的《曲奇》中,小男孩手中的曲奇是一张像是日本传统能剧中所使用到的面具,仔细看时,又觉得面具和男孩的脸庞有几分相似。
一只酷似埃及无毛猫、但又像是名画《抱貂的女子》中那只貂的灵兽,正趴在男孩的膝盖上注视前方。他们一同坐在颇具阿拉伯风情的层层软垫上,共同组成了东方元素。
男孩的右边,代表了西方元素的一面:戴头巾倒牛奶的女仆人物,灵感来自大师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从女仆的头巾下释出的黑色迷雾,像是在施展某种魔法,给画面中的世界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
《衍生 V》,2022,布面丙烯
这片区域是一些近期的作品。每一张图像都是基于古老神话和我个人想象的结合,在画里,我尝试将中西结合,比如欧洲历史画和中国传统卷轴之间,彼此平行且又相互交织。
新作《衍生V》是《衍生》系列的延续。这个角色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我的儿子,但这个形象却漂浮在一个永恒的梦境中,漂浮在身份和文化之间。小男孩、层叠的柱子和几何形状一起在一个腐朽的宇宙中翻滚,观众只能猜测在这场灾难之前发生了什么,也能合理地预测接下来的时刻,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狂喜和悲剧之间的界限是极其模糊的。
▲
三楼“历史的螺纹”区域
▲
《雪花》,2022,布面丙烯
我也尝试去创造我的神话世界。在《雪花》中,一个叫做“觅食者”的女性角色把头发修剪成装饰性的斗篷。在之前的作品中,当她在迷幻的森林中寻找食物时,剪刀是被用来剪可食用的植物的,但在最新的作品中,她的剪刀转向了自己,这是一种脆弱和自我反省的行为。她跪在太湖石上,斗篷上的碎片像五彩纸屑一样散落在周围的风景中,露出了复杂的雪花图案。
▲
《背负 II》,2021,布面丙烯
《背负 II》是对生活中多重身份的隐喻,象征着当我们试图融入某种特定文化或环境时,人所需要背负的隐形重量。
▲
《编织》,2022,布面丙烯
《编织》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和解的姿态。她试图把天堂和陆地连接在一起,这些线就像DNA一样被编织进后末日世界里。
▲
《溜冰鞋》,2021,布面丙烯
在《溜冰鞋》和《茶点时间 II》中, 人物是静止的,但他们的手势却暗示着过去和未来。这两件作品都有种脱离时间的感觉。
▲
上:《盖亚》,2019,熔融玻璃、铅、钢和白炽灯泡
下:《盖亚》手稿
三楼还有一件玻璃雕塑,是我近期觉得难度最大的作品。
它是生命之母盖亚,她手中握着的,是连体乌龟的两个头部,乌龟的壳中,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支撑着这个世界。蝴蝶、蜜蜂,是世界上的授粉者,它们能够激活生命,使拟人化的植物发芽、成长,变得丰厚。
我和团队不仅使用了从未用于彩色玻璃的新技术,还发明了新的工作流程来创建这件作品,它还激发了一个更雄心勃勃的项目——我在创作的过程中爬了进去,发现内部可能比外部更有趣,于是我们想创造一个完全沉浸式的巨型彩色玻璃穹顶,希望明年能完成这个项目。
在二楼,是版画区域及一些小型的雕塑,其中有5件版画是在中国首次亮相的。
(插《勾芒》的商品卡片)
▲
《勾芒》,2019年首版发行 2022年美术馆展览限定发售,
综合材料、纯棉纸、收藏级颜料印刷
勾芒(句芒)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她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并忠心耿耿地辅佐主神伏羲。
▲
童年简明
我在中国台湾出生,但三岁就随着父母来到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县的小镇度过了童年。
新泽西简直是艺术的荒漠,我也从未想过会与艺术打交道。像很多华裔家庭一样,父母对我的期望是当医生或者律师。一直到高中,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能考高分,去一所名牌大学是很轻而易举的。
但是,来纽约上学之后,我才知道艺术的世界有多么大。逛博物馆、上艺术史课、翻画册,我的生活才被填满。我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卷轴画、民国时期旧上海的海报、还有日本的浮世绘,比如葛饰北斋、月冈芳年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了给杂志社、出版社和漫画公司投简历的日子,但一次次被拒绝。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DC漫画公司打给我的一通电话,说他们正在找一个为连载故事画封面的人,我才这样正式地进入了这个领域。
▲
上:《百骏图》,郎世宁
下:《旅行者》,2022,白色树脂
我对郎世宁的画情有独钟,有次,我在画册里翻到了他的《百骏图》,因为我自己也很爱画马,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虽然在正统的艺术史里,郎世宁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欣赏。他把西方的一些绘画技巧带入中国画中,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里的意境和氛围。这种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与我不谋而合。
我也无数次地在思考,如果我在中国的时间更长一点,对中国文化更了解一点,我会变成什么样?
在展览中,就有一片失重的空间,“坠落男孩”这个形象诞生于2019年,象征了我作为一名文化游子,始终在下落、始终在游历的状态。
2019年也我艺术生涯的一大转折点——进一步朝内心世界走去,坠落男孩仿佛是这个心理斗争时代的化身。
▲
简明拍摄的儿子
▲
《花束 II》,2022,布面丙烯
在2022年的新作《花束 II》中,一双无形的手把男孩拽入巨型的花丛里,他在下落过程中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牵引。我的灵感来自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却还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光泽和纹理。小男孩去往的方向其实是很模糊的,他会继续下坠,还是被托起?
我不知道中国的观众会如何解读我的作品,但是或许可以在食物和动物中找找线索。我经常画马、鹿,这些对中国文化十分重要的动物,代表了一种亚洲文化的大同。作品里也有很多美食场景,比如一碗烫呼呼的面条,一家人在腌泡菜等等,与我的个人经历都相关联。
▲
上、中:简明和梁朝伟、杨紫琼是多年好友
下:简明与奈良美智
暑期我去了一趟日本,见了不少老朋友,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甚至还在北海道拜访了奈良美智,我们在他的小屋里聊了很多,是一次很不可思议的经历。
这次在上海的个展,我非常遗憾没能到现场,加上我不久前感染了新冠,还在康复中,也错失了很多与中国观众交流的机会。
但是我会用三个词来形容这种新的体验:历史性、统一性和令人目不暇接。我非常自豪能在中国展出我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我的根在中国,但我的观点深受西方的影响。我的工作把我拉向许多不同的方向,但我喜欢不断旋转地活动,把我带到意想不到的领域。
在这无尽的旋转中,并无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下坠或上升,由每一个人自己去决定。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