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了月经提前量多,属于肝郁化热可以用加味逍遥丸。很多读者问,我是月经延后,量少,色深,有血块,又该吃什么呢?
月经延后主要是月经周期比平时的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行经1次。量少是指经量明显少于以往,经期不足2天,严重者甚至只有几滴就干净了。
很多读者平时只有25-27天,也认为是提前,或者35天左右,也认为是延后,其实不用过分紧张,一般来说,在21-35天之内,而且周期时间固定,相差不太远,都是正常的,不用过分担心。
但如果突然连着2次以上,周期时间明显变化,且少于21天或大于35天,同时没有明显外界诱因,比如搬家或者室友的影响等,就要引起注意了。
那造成经期明显延后、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中医看来,病因大体分为两种——虚证和实证。虚实最大的区别是,虚证是该有的东西没有了或减少了,实证是有了不该有的东西。
虚证其中虚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血虚,一种是虚寒。既然虚证是该有的东西没有了或减少了,血虚当然就是血减少了,虚寒则又称阳虚,是体内的阳气减少了的缘故。
一、血虚
血虚多是由于久病,或者先天体虚,或长期失血导致贫血,或者脾虚导血生化之源不足所致,导致月经延后,并且伴有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者萎黄等血虚的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可选用补气养血的药物,比如汤剂有四物汤、八珍汤,中成药有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等。
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气血亏虚的严重程度,如果气血亏虚不严重,比如只有经量少,精神不振,肢体乏力等现象,用八珍益母丸就可以了。
如果气血亏虚比较严重,月经不调,身体瘦弱,腰酸腿软,心烦失眠,身体一阵阵发热汗出,甚至还有崩漏、带下等,可用乌鸡白凤丸。
如果气血亏虚很严重,同时出现头晕乏力,气短懒言,心悸,饮食减少等症状,就要用十全大补丸了。
上面这几种药,都是从补血方四物汤,补气方四君子汤,以及八珍汤加减化裁而来,所以要注意几点:
1、这些药都是补药,只适用于虚证,所以实热内盛,外感风寒、风热者不宜使用。
2、身体壮实,月经延期或量少的情况刚出现的人,不宜使用。
3、孕妇不宜。
二、虚寒
虚寒多是由于体质偏阳虚,或者长期生病,或者长期吃寒凉药损伤了阳气,使得脏腑没有得到温养,导致月经延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有时还有血块,且伴有小腹隐痛,用手按着或者用热水袋敷一下疼痛减轻,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阳虚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可以选用温经散寒的药物,比如艾附暖宫丸、十二温经丸等。这两种药都是适合于虚寒夹瘀的患者,典型特征就是月经延后、量少、痛经,还有血块。
实证
而实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寒凝血瘀,一种是气滞血瘀。前面说了,实证是有了不该有的东西,一个是有了外界来的的寒邪,一个是停阻在某处的气,即气滞,停阻在某处不流动的血,就是血瘀。
一、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常常是经期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的食物,使得寒凝血脉,血液运行不畅,导致月经延后,经量减少,且色黯有血块,同时还有小腹冷痛、遇热减轻、四肢发冷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选用温经散寒的药物,比如调经丸。
调经丸的构成比较复杂,有温经散寒药,比如吴茱萸、小茴香、艾叶等,也有行气血、补血药,比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也有疏肝理气药,如香附、陈皮等,还有清热药佐制温补药,比如黄芩、麦冬等。但整个药方同时兼顾“通”和“补”,君臣佐使相得益彰,是非常全面的调经药,是用于经期腹痛、乳房胀痛、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等症状的良方。
此外,中成药女金丹和痛经宝也有相类似的功效作用。女金丹除了温经散寒之外,还有解表祛湿,止痛止血的作用。市面上有很多叫女金丹的药,容易混淆,注意含药物藁本、白芷的才是我说的这种。痛经宝颗粒则是更常用于痛经、小腹冷痛,同时有月经不调、经色暗淡等症状。
二、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多是由于长期的忧思、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使得肝气郁滞,肝藏血功能失常,血脉运行不畅所致,与其他几种的最大区别在于月经前期或者月经时有胸腹、两侧胁肋、乳房有胀痛感,同时月经延后、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胀痛。这种情况,可用理气活血的药物,比如益母丸、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复方益母草膏等。
比如妇科得生丹,含有柴胡、木香等行气药,同时还有益母草、白芍、当归等补血活血药,共同起到疏肝解郁、化瘀调经的效果。其他几种药也是同理,含有行气活血的药,主要用于肝郁不舒所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经前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守护她健康##哆咖医生超能团#
最后的提醒1、文中提到的证型均为典型症状,临床上也有很多情况比较复杂,会存在好几种证型兼有的情况,需要同时运用相对应作用的药物进行调理。
2、中成药其实是一种“千人一方”的药物类型,与汤剂“一人一方”相比起来,更适合症状典型,证候简单,没有复杂疾病的患者。如果症状复杂,请到医院就医,请医生用汤剂调理,对每个人的个体化需求更有针对性。
3、如果有使用中成药,即使是非处方药,也一定确认对证用药,不建议未经辨证就用药,如果用药时拿不准,可咨询医生或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