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三部分:难获自由,在波兰与沙俄之间。

基辅罗斯的灭亡产生了两个后果。第一、基辅的地位急剧下降,蒙古人建立金占韩国囊括了今乌克兰,俄罗斯大部分地区。

而乌克兰几乎是蒙古帝国扩张的极限。所以在蒙古人眼中,乌克兰是名副其实的边疆地区。实际上,乌克兰这个词就源自蒙古语意思是边境。既然只是边疆,基辅自然没那么重要。所以钦察汗国的统治重心不再是第聂伯河。而在更东边的伏尔加河流域。1299年都主教区也从基辅迁出。先是落脚弗拉基米尔城,最终搬到莫斯科。自此,莫斯科取代基辅,成为东斯拉夫人的宗教中心。基辅罗斯灭亡产生的第二个后果是,流出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由外部势力填补。

首先趁虚而入的是发源于波罗的海的立陶宛人。1204年,也就是基辅罗斯覆灭那一年,立陶宛人建立了大公国。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钦察汗国走向衰落,立陶宛大公国趁机向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扩张,并且占领了基辅。此后,他们沿第聂伯河南下,一直将势力推进到黑海沿岸。波兰人接踵而至。波兰位于乌克兰西面,本来是大公国,十一世纪初升格为王国。

1340年,波兰大举入侵乌克兰,吞并了加利西亚地区。这样,乌克兰就被波兰和立陶宛瓜分了。更戏剧性的事情还在后面。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签订协议,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联邦重新划分了土地归属,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归波兰。这意味着乌克兰将由波兰人统治。问题在于,波兰人信仰天主教。在他们看来,东正教无异于异端邪说。为了推广天主教,波兰人规定只有转变信仰的乌克兰贵族才能享有各种特权。同时,波兰人还强力推行拉丁语和波兰语,以取代斯拉夫语。

这自然引起了强烈反弹。一部分乌克兰贵族密谋杀害波兰国王,然而计划失败,主谋被捕,参与者纷纷逃往国外。随着精英阶层的离去,基辅罗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就更无人继承了。不过,波兰人对乌克兰的统治并不能高枕无忧。相反,他们面临着来自东方的强力挑战。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1)

前面讲过,基辅罗斯覆灭后。东斯拉夫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转移到了莫斯科。一四七六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独立,钦察汗国彻底摆脱蒙古人统治,伊凡三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以基辅罗斯的继承者自居,宣称要统一罗斯国土,也就是征服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继承了祖辈遗志,他于1547年自称沙皇,史称伊凡雷帝,并将国号改为沙皇俄国,译为全俄罗斯的皇帝。当然,伊凡雷蒂所谓的俄罗斯包括了整个基辅罗斯。这就同波兰产生冲突。为了乌克兰等地,双方反复拉锯。在起初的100多年里,波兰占上风。他们利用伊凡雷帝驾崩,沙俄陷入内乱的机会。夺取大片土地。波兰大军还一度攻克莫斯科扶植傀儡沙皇。到十七世纪中后期,随着沙俄的综合国力逐渐反超,局面逐渐反超,局面逆转波兰日益被动。眼看着波兰和沙俄在自己的土地上你争我夺,乌克兰人什么态度呢?一句话,利用沙俄打击波兰,试图重获自由,这在哥萨克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什么是哥萨克呢?十三世纪中叶起一些不愿受蒙古统治的斯拉夫人流落到第聂伯河下游,靠游牧和渔猎为生。此后数百年,湿地、农民、城市平民不断加入,逐渐融合成一个群体。这群人称为哥萨克,即“自由人”的意思,对哥萨克,波兰人是既利用又压制。一方面他们组建哥萨克军团供自己驱使;另一方面又严格控制士兵数量,防止其做大。可波兰人还是失算了。1648年春天,在哥萨克贵族赫梅尔尼茨基的带领下,哥萨克发动起义,史称大叛

乱。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2)

面对彪悍的哥萨克骑兵,波兰军队连战连败,把基辅都丢了。第二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与哥萨克达成协议。联邦东部的三个省基辅,波拉茨拉夫,和切尔尼戈夫化为哥萨克特国,由赫梅尔尼茨基统领,大叛乱导致波兰失去大片土地,上百万人口自然不甘心。赫梅尔尼茨基心知肚明,他的对策是导向沙俄。

1654年,哥萨克向沙皇效忠,并提供军事服务。赫梅尔尼茨基的想法是以此换取沙俄支持,共同抵抗波兰,双方是盟友关系,可他太天真了。在沙皇看来,此举意味着哥萨克向沙皇表示臣服,哥萨克就此成为沙俄帝国的臣民。哥萨克国乃至整个乌克兰,也通通是沙俄的一部分。至于乌克兰人自己是怎么看的,沙皇可就不管了。此后,在沙俄帝国和哥萨克的联合打击下,波兰人步步后退。至十八世纪初,沙俄势力已经覆盖了整个第聂伯河东岸,也就是现在的东乌克兰地区。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直到这时候,乌克兰人才回过味儿来。跟波兰人相比,沙皇的统治手段更腹黑,也更残酷。

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典型的封建制国家。封建主只要承担了纳贡服,兵役等义务,波兰国王一般不会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乌克兰地方贵族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宗教方面,波兰强推过一阵天主教,好在很快改变了策略,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宽容态度。不仅东正教徒不受歧视,还有相当多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从西欧迁移到乌克兰。乌克兰人的信仰自由基本能得到保障。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3)

沙皇俄国正相反他实行绝对君主专制,沙皇掌握一切权利。地方自治?想都别想!虽然沙俄也奉东正教为国教,但他要求所有教徒都应当服从大木神而大木神又听沙皇的。这等于让沙皇在精神上控制了东正教徒,而不是所谓异教徒。沙俄政权则进行打击。原本在波兰统治下,一部分乌克兰人改信天主教,这一下,他们遭受到各种歧视和迫害,基本失去了信仰自由,最让乌克兰人受不了的是农奴制。历史上乌克兰农民以自由农业为主,即便由于负债暂时给地主白种地,只要还清债款,也能重获自由。格萨克更是以热爱自由著称,沙俄的农奴制可没有那么温情脉脉,一旦沦为农奴,那就是终身为奴,世代为奴,生死都由地主决定,毫无翻盘希望。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将农奴制引入乌克兰。数十万自由农沦为农奴。事已至此,乌克兰人后悔也来不及了。1772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原属波兰的乌克兰土地,一部分归奥地利,一部分归沙俄。在这个基础上,叶卡捷琳娜二世设立乌克兰行省,同时废除哥萨克国,将其纳入该省。格萨克则被编入俄军,成为一支精锐部队。在沙俄历次战争中,如俄法战争,俄土战争,日俄战争,都可以见到哥萨克骑兵的身影。这使得哥萨克对沙俄的情感日益复杂。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和命运同沙俄高度捆绑在一起,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被沙皇当枪使,为沙俄卖命充满怨念。何止哥萨克,其他乌克兰人跟俄罗斯人的关系同样非常纠结。

第四部分帝国阴影与俄罗斯的恩怨就来讲这个问题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统治具有两面性。从积极的方面讲,推动了乌克兰的现代化转型,将其带入全球市场体系。负面影响则是乌克兰高度依附俄罗斯,以至于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从经济和文化教育两个领域,来剖析这种两面性。先看经济,由于缺乏屏障,千百年来乌克兰大草原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随着沙俄的统治则彻底消除了这一困扰。与此同时,沙俄帝国鼓励俄罗斯农民前往乌克兰开垦,由此掀起了移民潮。1897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乌克兰省中乌克兰人1700万。俄罗斯人300万,后者大多是移民。日后,苏联的两任领导人赫鲁晓夫和伯列日涅夫都是移民乌克兰的俄罗斯人后代。和平的环境加上大量劳动力涌入,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乌克兰成为沙俄帝国的粮仓。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4)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沙俄帝国开始吸引欧洲国家的投资,这也汇集在乌克兰。1870年,英国企业家休斯带着各种冶金机械以及近百名熟练矿工和冶金工人抵达乌克兰南部。他们在那里建立工厂,将当地人培训成工人。这是乌克兰工业化的开端。今天乌克兰的工业重镇如顿涅茨克,哈尔科夫都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为了将乌克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运出去。沙俄帝国开始修铁路。

一条从莫斯科到基辅的铁路线首先建了起来。随后铁路线又从基辅出发分别通往东欧主要城市华沙和黑海北岸的重要港口敖德萨。到20世纪早期,乌克兰的铁路总长度超过了10006kkm。通过铁路,乌克兰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各地,甚至远渡重洋,销售到北美,特别是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因其高质量广受称赞。乌克兰也因此得到了欧洲粮仓的美誉。

经济繁荣促进了城市发展。基辅成为沙俄第三大城市,人口达250000奥德萨更是从二万多人的小市镇成长为拥有630000居民的大都市。不过在很多乌克兰人看来,自己并没有享受

到发展果实。

举个例子,乌克兰的出口额占沙俄帝国出口额的75%,赚取了大量外汇。可这笔钱大多被沙俄拿去,要么供皇室和官僚开销,要么投资给俄罗斯企业,真正落到乌克兰人口袋里的所剩无几。

再来看文化教育领域,沙俄在乌克兰创办了两所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和基辅大学。开了乌克兰高等教育的先河,特别是基辅大学,它是乌克兰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乌克兰史学奠基人科斯托马罗夫,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乌克兰画家 出舍甫琴科,都自这所学校。不过,乌克兰的学校一律采用俄语教学,教学内容也与俄罗斯学校一致。这使刻意淡化乌克兰民族性推行俄罗斯化。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5)

实际上,基辅大学创建之初,沙皇尼古拉一世就明确表示:他将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堡垒。换言之,对沙俄帝国来说,乌克兰文化只是俄罗斯文化的附庸,甚至他最好被彻底同化。这个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以作家为例来说明,1809年,果戈里生于乌克兰农村。自幼就显露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中学毕业后,果戈里前往莫斯科闯荡,逐渐成为文学巨匠。果戈里大半辈子生活在俄罗斯,其名作《死魂灵》,《钦差大臣》也是用俄语写的。另一位作家布尔加科夫生于1891年,他曾在基辅大学学医。后弃医从文去莫斯科,用俄语写出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狗心》等长篇名著。沃尔加科夫的同时代人阿赫马托娃,则出生于敖德萨,先后就读于基辅女子高等学校,基辅大学法律系。1910年,阿赫马托娃移居圣彼得堡,以诗人著称。他后来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上面三位文学家的经历显示,虽然他们都在乌克兰出生长大,但要崭露头角,还得去俄罗斯。

他们的作品风格,生活习惯也都完全俄罗斯化,不经提示普通读者很难意识到其乌克兰背景。当然,并非所有乌克兰人都甘愿变成俄罗斯人。从被吞并内客起,不少乌克兰精英就在谋求独立。1825年,一部分俄国军官发动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其中就有乌克兰义军官参与,他们想实行君主立宪制,改善乌克兰的处境。只可惜起义遭到镇压,希望破灭。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农奴制,表面上农奴获得了解放。可事实上,地主掘取大部分土地,获得自主的农奴角然要为他们耕种。这激发了乌克兰人的反抗意识。为鼓舞人心,民族主义者朱宾斯基写下《乌克兰还没有灭亡》。歌中唱到:乌克兰还没有灭亡,你的光荣和自由还没有逝去。同胞们,我们将统治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首歌广为传唱,日后成为乌克兰国歌。为了消除乌克兰民族意识,沙皇决定禁止包括教材在内的乌克兰语出版,禁止用乌克兰语公开演唱表演戏剧。禁令持续20多年,给乌克兰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伤害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

进入20世纪 乌克兰人的反抗此起彼伏,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了。显然,光靠乌克兰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摆脱沙俄统治,这时外部局势的重大变化给乌克兰人提供了机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加入协约国,同德国,奥匈帝国作战。仗打了三年多,俄军连受重挫,沙俄经济也饱受摧残,社会危机总爆发。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6)

1917年3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沙俄帝国终结。俄罗斯人自顾不暇,乌克兰人判断时机已到,于是乌克兰各政党,各社会团体成立,中央拉达,也就是议会宣布高度自治。与此同时,30万乌克兰驻俄士兵向中央拉达效忠。这让乌克兰人更有底气,着手筹备正式独立。可是独立之梦很快就化为了泡影。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中央拉达被迫解散。1917年底,在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帮助下,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2年,乌克兰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他再一次同俄罗斯捆绑在了一起。

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五部分:悲喜交加,历经波折的欧洲粮仓。

从1922年到1991年,苏联存世约70年,乌克兰同他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悲

喜交加,最终分手。先来说,悲喜交加。由于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

再加上自然灾害,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竟然在1932到1934年之间发生了饥荒。

据统计,近400万人死亡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饿死。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乌克兰又有27万人被捕。其中近一半遭处决,损失仅次于俄罗斯。更悲惨的还在后面。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及其盟友纠集380万大军入侵苏联,纳粹的南方集团军攻击目标正是乌克兰。由于准备不足,苏军大规模溃败3km,并且对基辅形成了包围。苏军最高统帅没有及时下达撤退令致使66万苏军将士被俘。基辅战役可以说是史上最惨烈的包围战。

1941年底,苏军已放弃了几乎整个乌克兰。刚开始,一部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抱有幻想。以为可以依靠纳粹实现乌克兰独立,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打错了算盘,纳粹看重的只是乌克兰的粮食和煤炭。至于乌克兰人,那都是劣等民族。按照希特勒的计划,这些劣等民族应当被统统消灭,好给日耳曼人腾出所谓的生存空间。纳粹占领期间,大肆屠杀乌克兰平民。犹太人更是遭到灭绝性打击。

据统计,二战期间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有100万就来自乌克兰。这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乌克兰天主教神父安德烈舍普提斯基将数百名犹太人藏在修道院里,这是要冒巨大风险的。因为纳粹在乌克兰实行了一项残酷的规定。谁敢搭救犹太人灭门像舍普提斯基这样的乌克兰人不在少数。

二战后,以色列搜集各地帮助犹太人的事迹,将施救者列入国际艺人名单。截至今日,已有2500名乌克兰公民进入这份名单受到全世界犹太人的感激。乌克兰人也为苏联为国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战争期间超过700万乌克兰人应征入伍。占苏军总人数的20%,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等二战重要战役中,都活跃着乌克兰士兵的身影。二战中,乌克兰约700万人死亡,1800万人流离失所,700座城镇和2.8万的村庄沦为废墟。乌克兰还损失了40%的财富和80%的工业设备。战后不久,因为民生凋弊乌克兰乡村再次出现饥荒,近百万人死亡。好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乌克兰人的日子逐渐好过起来。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第一书记,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苏联经济。更重要的是,赫鲁晓夫是在乌克兰长大的。他的政治生涯也是从乌克兰开始的,所以,他一直把乌克兰当作自己的地盘。赫鲁晓夫当政后,大力提拔乌克兰干部,让他们进入苏联高层。这样,乌克兰精英们拥有了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乌克兰的内部事务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1954年,赫鲁晓夫还将原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州移交给了乌克兰,理由是让乌克兰帮助克里米亚重振经济。赫鲁晓夫始料未及的是60年后,乌克兰和俄罗斯会为了克里米亚的归属权,争论不休。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不过新任领导人伯列日涅夫同样来自乌克兰。延续了重用乌克兰干部的传统。所以尽管伯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停滞,可对乌克兰精英来说,毕竟中央有人。日子还是不错的。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7)

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跟乌克兰没多少关系。上台后,乌克兰干部受冷遇被纷纷驱逐出高层。这让乌克兰精英离德离心,加上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新思维,全面开放舆论,一部分乌克兰精英萌生了独立建国的念头,这在一次灾难性事故后达到高潮。1986年4km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发生后如何应对,都要等待来自莫斯科的指令地方领导人毫无发言权这使得救灾工作被极大的拖延酿成了更大灾难。大约50000000居里的辐射量释放到大气中相当于500颗。广岛原子弹

乌克兰有超过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核污染面积超过比例时,2300个定居点和3000000

人口直接受核辐射影响。另有30000000人受到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苏联领导人不顾乌克兰人民安危,竟然下令国际劳动节游行必须如期举行。这激怒了乌克兰各阶层主张脱离苏联,走向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此时苏联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先是东欧巨变波兰,捷克、东德等卫星国相继摆脱苏联掌控。紧接着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这进一步鼓舞了乌克兰人系接看波岁的海二国独业这进一步鼓舞了乌克兰人。1991年12月,乌克兰举行全民公投。90%以上的选民支持独立,就连俄罗斯族占优的克里米亚也有超过半数选民选择独立。最终在美国握旋下,乌克兰,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签订协议,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美国为什么插一脚呢?原因是苏联在这几个加盟共和国布置了核武器。美国人担心,一旦苏联崩溃,核武器将失去控制,他们希望成立独联体后,各国能商量出一个善后方案。独联体的诞生宣告了苏联覆灭。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苏联解体。

从一六五四年哥萨克向沙皇宣誓效中到1991年,乌克兰共和国成立。

历经330多年奋斗的乌克兰人终于实现了建国梦想。当然,建国不等于独立自主,经历了俄罗斯的长久统治,乌克兰各方面都深受其影响,要在文化,经济等层面实现真正的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宗旨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积极去俄罗斯化,拥抱欧洲大家庭。1994年,乌克兰政府与欧美国家签署协议,放弃了他从苏联继承的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这是乌克兰积极融入西方的信号。

1997年,乌克兰与北约签署特殊伙伴关系纲领,离加入北约仅有一步之遥。与此同时,乌克兰又与俄罗斯确定了领土和边界,解除后顾之忧。文化教育领域,乌克兰也在去俄罗斯化,乌克兰语被列为官方语言。乌克兰语书籍,媒体,乌克兰语歌曲,电影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乌克兰人也努力突出自身的风俗特色,同俄罗斯文化区分开来。经济层面,乌克兰则拉出了一条低开高走的斜线。建国初,由于不少国企在私有化过程中被寡头倾吞,加上贪腐横行,经济陷入衰退,全国半数以上企业亏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攀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据统计,十年内,乌克兰总人数减少约5%大量人才移民西方或俄罗斯。1999年经济学家游仙科担任总理,此后又当选总统。他一方面完善法治,严厉打击腐败。另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税,推行市场经济,使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乌克兰的煤炭和钢铁也逐渐恢复生机,大量出口,加上一直深受欧美追捧的农作物,凡此种种,都对乌克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0年,乌克兰gdp增长了6%,并且这一势头保持了十年乌克兰经济走出谷底的人才回流。如今,乌克兰已经是中东欧地区的软件工程中心。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一场社会危机正在酝酿。乌克兰总人口中仍然有20%的俄罗斯族,特别是在克里米亚,俄罗斯族超过58%是乌克兰人的两倍。乌克兰政府的去俄罗斯化政策早就令他们心怀不满。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对乌克兰的外交政策感到担忧。

乌克兰巅峰时期的国土(带你了解2000年史的乌克兰)(8)

在俄罗斯人看来,乌克兰就在家门口。一旦他全面倒向欧美,俄国的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在俄罗斯的影响下,乌克兰政坛上出现了亲俄派,与力主融入西方的亲欧派相抗衡。2010年,新俄派政治家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推行亲俄政策,他还拒绝与欧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亲欧派反弹强烈。最终,亚努科维奇垮台、亲欧派重新上台,这反过来引起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抗议,顿涅茨克和克里米亚等地的俄罗斯族甚至组织起反抗武装。对此,乌克兰政府进行了镇压,俄罗斯立刻采取行动。2014年2月,俄罗斯以保卫同胞权利的名义

强行接管克里米亚,并且批准其从乌克兰独立,加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政府不予承认,可又无力收回。

至今,克里米亚依然是乌克兰难以愈合的伤口。乌克兰同俄罗斯的恩怨还将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