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外行,说明我不专业,只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对比马三立和侯宝林两位相声大师的艺术水平。当然了,由于我个人的欣赏水平和一些其他方面的局限性,说的可能不那么准确,请各位有不同见解的批评指正。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1)

马三立老爷子前期也就是他年轻时候的相声,我由于年龄的原因,几乎没怎么听过。所听过的段子,大部分是这位老爷子晚年的作品。

个人感觉,马老的相声,说话比较啰嗦,有时候一句话能重复好几次。当然了,人家是大师级的,名头肯定不会是自吹自擂或者空穴来风。他这种啰嗦,可以说成表演的特点,反正人出了名,怎么着都是对的。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2)

另外,马老的相声虽然好,不过我相信跟我一样几乎没怎么笑过的肯定大有人在。而且后来的马三爷口齿也不是那么清楚了。想想那么大年龄了,有些瑕疵也是可以谅解的。毕竟人家红了许多年,绝不可能仅凭沽名钓誉,其真功夫肯定是有,只是我们水平不行,欣赏不来而已。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3)

这里表达一点个人看法,马志明经常说马家相声怎么怎么,似乎有点不太妥当。相声本来就是旧社会一个吃饭的手艺,说不好听点和走街串巷要饭的属于一个级别。只是在新中国以后才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把大家共同努力创作的,归功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显然不是太合适。并且,能开宗立派那得有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咱水平次,也不明白马家相声比天津其他名家的区别在哪。

再说了,讲人才,马家也比常家强不到哪去,不如常家在这个行当里的人更多。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4)

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明显就可乐的多了。

别看侯老爷子的柳活很多,但同样经常把人逗乐。并且侯宝林大多不是靠低俗的搞怪和夸张的形体,而是语言。

相声本来就应该是语言艺术,形体只是辅助还行。如果靠搞怪和形体,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了。这点来说,大多老演员都比现在的演员强的多。比如说武坠子这段,很多演员都表演过,相比较德云社戴着头盔撒一脸面粉,再去看魏文亮先生那段,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5)

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演员不可能像以前那种练功,就像木工摒弃了以前的锛凿斧锯,厨师们也不再花时间练刀功和吊汤一样道理,所以传统的东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只是时间问题。即便是保护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也会似是而非。

如果非要在马三立和侯宝林两位大师中选一位,我这个外行肯定选侯宝林。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属于他们的一些条条框框。咱们都说于谦捧哏捧的好,具体好在哪里恐怕没几个人能说的清。倒是李金斗说,于谦有子午音,具体这个子午音是啥玩意,估计大多数喜欢相声的跟我一样不知道所以然。由此可见,人家专业的和我们平常人的见解的确不一样。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6)

反正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会不会太平歌词不重要,毕竟咱们也没听过马季唱太平歌词,也没听牛群唱过,照样不影响老百姓喜欢他们。反而是那些天天借着上台机会强调太平歌词的,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

退一万步说,相声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比起来旧社会许多行业简单多了。看那些说书的,唱戏的,演杂技的,甚至掏包的都得勤学苦练,一个靠耍嘴皮子的行业,没点功夫确实不行。

相声演员强就强在可以有机会在台上胡说或者标榜自己。唱戏的不能化好了妆上台说这个角色应该怎么怎么,杂技演员也不能说他们练功多苦多累,掏包的更不能告诉咱们从热水锅里捞东西时候多烫手,厨师也不太可能跑前台给食客们说他天天怎么被老师揍。而相声演员则可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不停的用自己的优点来给观众灌输。

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前辈么(外行的角度看马三立和侯宝林)(7)

其实姜昆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不会说相声,要不然人家也不可能在中央台红火几十年。说他走门路也好,没基本功也罢,只不过是经过一些人或明或暗的宣传,再加上老百姓仇官仇富的心理,才形成现在的局面。

曲协做的那些事,比起作协和书协等差太多了。一个浅浅诗过去也就过去了,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书协那帮天天忙着喝酒泡妞的,也没能让大众过度关注。足协被骂了几十年,一样不耽误人家拿着高薪继续输球。我们每天都要吐槽几次曲协,似乎也有点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