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考究一下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输。

却说刘备领着老婆孩子逃往江陵,十几万老百姓跟在后面,与其说不离不弃,不如说叫他们背包掩护。终于在长坂坡被曹操追上,赵云单枪匹马,杀的五十多员都是无名之辈,愣是把败仗打成胜仗的节奏。

曹操错失了消灭刘备的机会,刘备逃到汉津,与关羽,刘琦,孔明会师,化险为夷。

曹操夺下荆州,初始战略方针是想要联合东吴将刘备消灭于江夏,于是发檄遣使,但同时又集结83万大军水陆并进,气势汹汹,这就使联合东吴的态度变得晦涩生硬。东吴的直接反应就成了御守曹操,联合抗刘的举措还没开始,就宣布破产。

成功和失败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众多的因素放在一起发酵,综合产生作用,然后量变产生质变。

孙刘联合从鲁子敬江夏吊丧刘表开始。孔明一听来的是鲁肃,马上就说:“大事济矣!”其实鲁肃来江夏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个开始。借书也好,吊丧也好,有一个开始就行。

你来我往,孔明奔赴柴桑。舌战群儒,激将孙权。其实三国鼎立是后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诸葛亮一说曹操要“揽二乔于东南”,周瑜马上表态说“那是我媳妇,曹操老贼我整死你!”

我认为就因为这个确定了赤壁之战这等大事是不是有些牵强?孙权的妈妈吴太夫人曾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是我从张昭和周瑜身上一点闪光点都没看着,倒是只看到张的主降和周的妒忌。

孔明统一了思想,开动了机器,赤壁之战前期的间谍战立刻打响。

周瑜点兵,就把军队分成五个小组,再让吕范、朱治当个“老捎”,立刻让程普“大惊”,说“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我当时看到这里,哈哈大笑,心想我也会,还能抽空选个劳动委员!

从现在开始,周瑜除了要杀孔明,心里就没想别的事儿,直到气死。周公瑾就那么不堪?

曹操水军都督是降将蔡瑁张允,这两个家伙无德无才,从来就没以正面形象出现过,仅仅因为熟悉水战,就把83万大军的存亡托付给他们,也不知道曹操当初是怎么想的。

幸亏他醒悟的快。你真以为是曹操中了周瑜计策,相信蒋干这个草包才杀死蔡张二人的?

蒋干这个人属于越过水沟垫上的一捆破草包,过去拉倒,都不会回头看一眼。第一次过江,回来帮周瑜和曹操杀了蔡瑁张允,第二次过江,拉回来一个庞统,投怀送抱连环计,曹操还真就信了,马上采纳,向失败又走近一步。

蔡瑁张允如此,族弟蔡和、蔡中还能怎样?罗贯中都不舍得费心给他们起名字,曹操派他们诈降,是一定要败事有余的。

赤壁大败之前,曹操还抽空横槊赋诗,诗写的是真好,动情之处,还抽空即兴一槊扎死刘馥。

作祸达到了顶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经过不必赘述。

赤壁战场上还在冒烟,曹操这仗败得可相当出名,从曹操阵营环绕这场仗的人物就可以判断结果——蔡瑁、张允、蔡中、蔡和、蒋干……都是些什么货色!

居中谋划的有庞统、徐庶、孔明、周瑜、荀攸等,阵容强大,多数都是对手阵营的。

你有千条妙计,不为我所用等于零。

遥想公瑾当年相似的句子(遥想公瑾当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