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黑底校徽(不一样的logo北京大学)(1)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没有校徽。1917年,蔡元培邀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将设计好的校徽稿交给了蔡元培,随即得到采用。鲁迅设计的校徽为一中国传统瓦当形象,为上下排列的篆字“北大”。既寓意“以人为本”“进步向上”,又有“三人成众”之意,还可以看成是人的脊梁骨,借此勉励北大学生争做国家民主进步的脊梁。鲁迅设计的校徽造型大气,明快简洁,结构紧凑、内涵丰富。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此校徽被弃置不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重新启用这个校徽,并在外周加圈注明英文校名和创校时间,但是没有规定校徽的颜色和版式。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了修改、统一后的校徽标志,并规定了标准色“北大红”。新标志中间采用阴文,代表“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简洁的外圈寓意“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北大小历史: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有着超过一百年的悠久历史。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戊戌变法中。变法虽然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00年,义和团兴起,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清廷恢复京师大学堂。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1912年,民国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蔡元培实施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延揽人才,辞退冗余,实行选科制,创立研究所,设立学报,重视体育,提倡美育,支持社团活动,招收女生。期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1927年至1929年是北京大学校史上动荡的时期。先有奉系军阀主张北京八所高校合并,后有南京政府倡导的大学区制。1930年,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改革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整顿教师队伍,北京大学的理科得以快速发展。仿照美国制度,规范北大办学,图书仪器也得到扩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西迁长沙,不久再迁至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期间日本扶植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以国立北京大学的名义办学,后被称为“伪北大”。1946年,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

内战爆发,时局动荡,校长胡适与一些教授离平南下,北京大学在1949年2月被解放军接管。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改造。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汇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学者,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北京大学先后加入“211工程”“985工程”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现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