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张玉荣 通讯员 刘潜

  无论是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发展,还是乡村战略中的三产融合;无论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还是民生工作的枝叶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凭借深植于基因里的“赛龙舟”精神,同舟共济、团结拼搏、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走进岭南古郡——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美丽乡村跃然而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一幅和谐、幸福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十载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高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

  奋进正当时,高要再扬帆。如今,高要大地每天都发生着可喜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和乡村“颜值”“气质”齐提升,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农贸市场华丽转身、多产融合蓬勃发展,农村环境更优美了、更宜居了,居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大大提升。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强基固本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做精做细做实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重点工作、重大任务、重点项目中履责担当、敢于碰硬,大力推动高要高质量发展。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近年来,高要区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六进”宣讲活动,对全区800多名区管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建成全市首个“初心堂”,依托全区133个初心堂、17个镇街党校、35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高要鳌头红色教育基地等载体,实现对全区29000多名党员进行全员培训。并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持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完成7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提升,打造“两强三好”模范支部54个,金渡镇铁岗社区和白诸镇上孔村被评为“西江党旗红”党建工作示范点。开展“万名党员进村居”“百名局长进千企”大行动,疫情防控期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金利“3·27”疫情、南岸“8·31”疫情处置工作中,发动3000多名党员志愿者设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小组,在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中彰显组织担当。选派35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推动全区4621户8597名分散贫困户全部脱贫,选派33名驻镇帮镇扶村队伍、19名驻村第一书记,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要特色的“党建 本土干部 乡贤”的乡村振兴模式。

  此外,高要还注重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邻利乐城”模式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印发《肇庆市高要区村民小组建设和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将规范化管理延伸到村民小组一级。

  尚贤者,政之本也。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干部是决定因素。近年来,高要坚持事业为上选人用人,把疫情防控、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主战场,引导年轻干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干,摸实情、办实事,在一线“大熔炉”中淬火打磨、成长成才。五年来,累计选派63名优秀干部到产业招商专班开展招商工作,选派20名优秀中青干部到深圳开展产业招商驻点工作,选派5名优秀中青干部到广西龙胜县参与扶贫协作工作,激励年轻干部在一线工作中“赛龙夺锦”。

肇庆高要区未来发展规划(大湾区这十年肇庆高要)(1)

  高要城区,正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黄绮雯 / 摄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五年来,高要引育博士43人,硕士155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704人,“百千万”人才30人,西江拔尖人才4人、紧缺人才4人;在管“高要雄才”31名;引育西江创新创业团队7个、领军人才1名;建成省级博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实践基地2家;成功申报省市级名工作室43个、市级产业人才项目5项。在这背后,是高要集聚人才的“密码”:突出目标所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产业是发展之基、城市之本、富民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牢牢扭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提质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蓄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如今的高要,产业串珠成链、百花齐放,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千年古郡焕发出勃勃生机。

  位于金利五金智造小镇的全利金达(肇星)电镀园区“腾笼换鸟”,升级环保产业园;位于白诸镇的肇庆市园朗五金塑料家具有限公司从签约、动工到设备安装仅用了一年时间,经全环保自动涂漆生产线生产的餐椅,漂洋过海走进海外消费者家中;总投资超52亿元,位于江滨产业新城的上海璞泰来华南基地嘉拓锂电设备项目顺利封顶……

  一个个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建设投产,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高要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储能材料、精细化工和预制菜为主导的“3 1”产业体系强链补链的生动实践。今年1-7月,高要推动建设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项目34个,总投资41.1亿元;新增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增资扩产项目8个,总投资10.1亿元。

  高要农业资源丰富,拥有活道粉葛、高要麦溪鲤、高要大米、高要佛手、高要肉桂等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高要罗氏沼虾、新家欢丝苗米、陈村米线等16个“粤字号”农业品牌。近年来,高要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禽畜、水产、南药六大特色产业,全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体系,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之都,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区目前拥有从事预制菜生产的企业共11家,年产值达到57亿元。2021年底,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实现176亿元,比2016年增长34%。

  高要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从过去单一的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快速转变,高要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一路高歌猛进。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高要抢占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着力打造“龙腾莲塘,凤翔神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深做实。围绕“生态 融合 共享”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面拓展农业的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通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引进农旅融合重大项目,以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带动农业增效,助力农民增收。数据显示,高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1%提高到2020年的28.2%。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推动南岸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舌尖上的高要”美食商业街,金利大道、高要大道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高要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更新提质为两大抓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进程,城乡颜值和功能明显提升,该区也成功登上“2021中国生活品质百优县市”榜单。

  如诗如画的回龙镇赤水塘社区是高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为重点,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契机,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乐城镇社播村、白土镇洲龙村、白诸镇上孔村、蚬岗镇富佛西面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相继建设完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成为该区美丽乡村的“标配”,全区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该区还积极探索党委主导、群众主体、村企共建、乡贤助力、全民参与”的新模式,大力开展“万干万企帮万村,携手共建美丽乡村”行动,全力整治村容村貌。自2021年11月开展该行动以来,落实包干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带头“挑担子”;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共同创建“内生力”;争取多方支持,推动企业乡村“结对子”。目前,高要全区已有4800家企业挂点帮扶17个镇(街道),近万名党员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全区1516个自然村,宜居(卫生)村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持续变美变好,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刷新。“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近年来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龙镇大田塱村村民苏巨方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人居环境更整洁,村民住得更舒适了。

肇庆高要区未来发展规划(大湾区这十年肇庆高要)(2)

  高要明珠广场。升级改造后的广场增添了休闲座椅、志愿服务站、公益广告宣传,整个广场公园焕然一新,成为高要新的网红打卡点。

  交通是城市发展之基。近年来,高要着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完善交通路网建设,打造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覆盖城乡、出行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基本形成。作为肇庆打造“ 双枢纽”、融入大湾区的主引擎,高要主动发挥联结以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两大枢纽的地理优势,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推动金利大道、高要大道等区域内道路建成通车。目前,广东省重点项目——金利大道全面进入施工高潮,全线道路雏形已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预制菜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门窗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上海璞泰来华南基地项目等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力强的项目迅速签约落地,高要正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生活根基。

  民生保障多管齐下

  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为民宗旨,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就业、教育、医疗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全面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五年间,高要区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25.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3.6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比73%以上,以真抓实干、真金白银不断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高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软硬件建设双管齐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分配、科学调置。教育经费投入从2016年的8.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2亿元,新(扩)建学校14所,累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0790个。尤其是2020年以来,高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市级认定区第四小学等7所学校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区一小被省教厅评为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成效优秀学校。

  高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硬件设施、加大医疗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区人民医院南岸分院、区中医院综合大楼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及医疗救助报销程序的不断简化等,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逐渐趋向均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报销繁琐等问题一去不复返。

  五年来,高要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027万元,实施到户帮扶项目3383个,分散贫困户4621户8597人全部脱贫。高要区对口帮扶广西龙胜县顺利摘帽,与怀集县桥头镇结对帮扶工作全面完成。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0月中旬刊

  作者:张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