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讲述汉末三国史的历史普及类书籍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想写好,并不简单。

有《三国演义》珠玉在前,大多数老百姓对于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已经定型。想剥去小说的外衣,指引人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又得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致,水准至少不能比小说差太多。

《三国不演义》系列做得还不错,特别是第三部,聚焦的是诸葛亮死后的三国历史,写好更不容易。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1)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开篇于黄巾起义,即始于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诸葛亮秋风五丈原,是公元234年。这五十年的历史,在《三国演义》全书占了104回的篇目。从234年到280年三分归一统,差不多也是50年左右,可在小说中只有16回。感觉诸葛亮一死,罗贯中老先生顿时失去了继续成书的兴趣,草草收尾交稿了事。

三国后期将星凋零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至于到了无从下笔的地步。小说重前轻后的短处,便是很多出现在此时的人物,绝大多数籍籍无名,只有几个围绕在司马家周围的人物还算有些名气。对于历史普及类书籍来说,好处也是显而易见,不熟悉代表了解不多,这就给了作者更大的空间去介绍这段时期的人和事。

《三国不演义3》延续此前的惯例,以时间为序讲述三国末年的故事。窃以为,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三个国家可以横向做一个比较,这样可以理顺时间线,在读者面前还原更直观的历史。

全书开篇的孙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看惯小说的人,总是觉得“曹刘孙”年纪相差不太大,其实,孙权比起另外两位,整整年轻了一代还有富余,否则曹操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妥妥的占便宜。加之其在三国诸位皇帝中还算高寿,这边曹丕都快要谢幕了,他才刚刚称帝,还有日子和另外两家周旋呢。

另外一点需要澄清的,是孙权的好口碑。诚然,他的前半生还是可以当得起“英雄”这个称谓的。然而,事物都是会发展变化的,孙权的“黑化”,一方面来自于他苦心栽培的接班人孙登不幸早亡,一方面难以逃脱自然规律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大,昏聩、偏听、多疑、喜怒无常等交替发作,最终在立嗣问题上一错再错,导致他身后孙吴接连出现权臣掌控朝政的局面。直至更喜欢杀戮的孙皓上台,血腥的政变虽然停止,但东吴本就不算富裕的将才死的死、散的散,亡国为期不远。可以说,孙权亲手创立了东吴,又亲手毁灭了它。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2)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3)

曹魏的焦点,几乎离不开司马懿父子。虽然明帝曹叡曾试图将魏国带回发展的正轨,可惜天不假年,随着他下葬高平陵,历史就绕着这个点改变了走向。《三国演义》着重描写司马懿的阴毒,孰不知原本一手好牌的曹爽,也绝非宫廷政变的苦情失败者——他和一干手下飞扬跋扈,遇事却又糊涂无能。若是人心向着曹氏宗族,司马懿想搞事情恐怕也不会那么顺利。

不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奸臣形象,作者也没打算给洗刷干净。改朝换代本就离不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更何况这爷儿仨的负面形象已是深入人心。但是,对于他们三人的卓越才能,作者一样没有掩饰——从迅速平定辽东叛乱,到洛阳城内果敢决断,再到通过不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解决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叛乱,必须得承认,司马炎以中人之资,能当西晋的开国皇帝,跟他这三位长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4)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5)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6)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亮点相对寥寥。从蒋琬到费祎,虽然忠心为国这一点上基本没有变化,但基本上对北伐失去了信心。姜维逆潮流而动,作者虽然不认为此举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但必须得承认的是,这种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无论是陇右,还是汉中,一时一地的胜利或可指望,但翻盘性的胜利真的是痴人说梦。加上历史上的刘禅和小说里的后主差距并不大,即便没有邓艾偷袭阴平,钟会无非就是在剑阁多耗几年,蜀国不过多过几天安稳日子而已。当然,作者对于姜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还是颇多赞许的。唯一期待落空的,是作者着实应该对谯周大大地批判一番——蜀地前有谯周,后有李昊,皆被嘲讽为“世修降表”,即便有“全国之功”,这在《三国演义》“尊刘抑曹”之下,还是不免让人扼腕叹息吧。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7)

三国演义的发展冷知识(三国末年品兴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