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温县,地处豫北平原以西,温县县名始于汉初,据说因其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温县志》记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浴德,民利灌溉,今……废……”明代以前干涸。其实这里早在夏朝时有个古国叫温国,《路史·国名纪》介绍:“温,己姓,子,今孟之温西南三十有古温城,汉温县。”夏代温国为己姓,子爵,关于它的来历,《国语·郑语》记载:“己姓昆吾,苏、顾、温、董。”韦眧注:“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也就是说,温国是从夏朝昆吾国分裂出来的,昆吾氏为陆终长子,颛顼、祝融后裔,分支众多,国力雄厚。传说夏初太康失国,昆吾氏助少康复国,遂册封昆吾氏子弟到温,建立温国,始封君为温平公

夏商周开国之君(夏商古国温国)(1)

“温”字带“水”,有“器皿”,上面的“日”字金文作“囚”,其实是“被一团气雾包围的人”。“温”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个人正坐在器皿中沐浴”,这恐怕是史上最早有关“泡澡”的记录。又因为泡澡时水的温度要适中,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烫,故“温”字又引申出“适中的热度”,“冷暖适中”等字义。其外,“温”字还有一层意思,由于“泡澡”得需有个过程,不是几分钟能搞定的事,而器皿中的热水随着热气的消耗很快就会冷却,所以中途必须得一遍遍加热,故“温”字又引申为“加温”、“回暖”、“复习”等字义。早期温地有温泉,古人发现温泉与器皿中冷水加热情况相类似,遂以“温”来命名。

夏商周开国之君(夏商古国温国)(2)

温的甲骨文

温国是昆吾国的一个分支,属于夏朝的“宾服”(臣服于夏朝的异族)之国,是夏朝西部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吾国及其辖下的众多昆吾氏子国皆效忠于夏朝,一直到夏朝晚期夏桀即位。由于夏桀不施德政,用武力镇压百姓,人民对他非常失望,纷纷起来反抗。《史记·夏本纪》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意思是夏桀在位时,自夏帝孔甲以来就有许多诸侯背叛夏朝,说明到了夏桀时,诸侯叛夏已呈越演越烈之势。有说法认为,当时的昆吾国也因为夏桀的荒淫堕落致民心涣散而趁机反叛,在各个兄弟国的拥护下欲取夏而代之。但最终被商国强大的军事团摧毁。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ér)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桀三十一年,商汤攻征夏邑,灭昆吾国,再战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夏县之西)。在商汤灭了同样强大的昆吾国之后,再“放逐夏桀”。而温国在失去了母国昆吾国的支撑之后,也很快被商汤灭掉。《今本竹书纪年》:“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注:《今本竹书纪年》时间上有出入,从地域上看,商汤先克昆吾国再灭温国较为合理)

夏商周开国之君(夏商古国温国)(3)

商汤灭温后,温地成了商王的游猎场地,卜辞:“辛卯卜,贞:王其田温,亡灾?”大意是商王欲去温地狩猎,卜问吉凶。温地同时也是商王室的畜牧场,卜辞有“有亡刍自温十人又二”的记录,“刍(chú)”指饲养牛马的草料,这里代指畜牧的奴隶,卜辞大意是温地牧场有十二名奴隶逃亡。另外,商代温地也可能配有驻兵,卜辞“□未卜,宾,令寝往温。”卜辞中的“寝”在商周时代是一种官职,多为掌管天子宫寝之事,但据卜辞证实,商代寝官也有武官,可带兵出征。卜辞的大意是卜问寝官能否前往温地执事。周代时,武王将温地封给了苏忿生,苏忿生应该是夏代苏国后人,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任大司寇,跟温国同宗,出自昆吾氏。苏忿生因为助武王伐纣有功,于是武王将曾经与苏同宗的温地封给了他,建立苏国,也就是说,夏代的温国成了周代的苏国。温国亡后,后人以国为氏,形成最早的一支温姓。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殷商古国——班国,国名来自玉石分割,对商王朝时服时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