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道德经》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此章与三十二章相对,前章说天道,突出朴即无为,顺言无不为。此章乃说人道(为德),但只有其然,却未说所以然,为何?文字不难,但从文字上去训诂也未必能尽老子意。
知人,容人之过;自知,反躬自省;自胜,清心寡欲;知足,抱朴守素;强行?老子反对强,故理解为勤勉而行;是如此乎?
句中所与久是一重关系,或者说久是什么概念,何以以所为籍?死而不亡,是不死亡?何以死而不亡为寿?此处死与亡是一重关系!是不是可以互文来看,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即久寿,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永恒。
何者堪永恒?道乎?气乎?天地乎?皆可追问。这么多概念连在一起,归结于久寿,究竟是什么意思?从文字来,皆两两相对:智vs明,力VS强,富vs志,最后,久vs寿,若以取舍论,感觉老子在此多以后者为是为取,对么?再来,是否可以把后面的话作如是处理:自知、自胜、自行,最后一个自寿?
由此归纳,此处似乎提出的是人之德性的取舍,自我为本质,依他乃增上缘。所以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即使有所依凭可以长久点(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但终极来说,依他只是暂时的(彼有故此有,彼无则此无),惟有自性(德性)圆满,虽依他部分可死(身久而已),比如俗语人老心不老,而自有部分可以永存,所谓寿(不是身寿,德乃可寿)!
对反作为老子形而上学的方法,应该只是很浅的层次。他的辩证起码有四:对待、言道、思道和行道(后三中皆加与字),尤其在处理人与道的关系上,就有人心与道,人身与道,人欲与道,人言与道,人行与道,还有社会历史发展与道(当然万物与道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老子之意显然不在此)等等。研读老子,可窥中国传统学问的许多侧影,比如他的辨证思维就很难说不与中观、中道和中庸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