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生于陈朝,卒于初唐,隋朝大业末年曾任监察御史,李渊称帝后拜内史舍人,历经三朝,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

他就是出身世家的孔绍安,孔子的三十三代孙,父亲孔奂是陈朝的吏部尚书,表兄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

少年早成,通经博史,尤其以文词知名,陈朝覆亡后,年仅13岁的孔绍安徒居京兆鄂县,闭门苦读,其才华深得虞世南赏识。

和其出身相比,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才华,有文集五十卷传世,《侍宴咏石榴》是他的成名作,其“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之句久被时人传诵。

也许,就是因为人生起点之高,入唐后,他才有怀才不遇不被重视的失落之感,这首《侍宴咏石榴》就是作于彼时,是一首令人感慨的小诗。

有关怀才不遇的经典古诗(一首感叹怀才不遇的小诗)(1)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唐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简译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达的时间较晚,所以失去了在春天里绽放的机会。

有关怀才不遇的经典古诗(一首感叹怀才不遇的小诗)(2)

赏析:

在唐高祖李渊为群臣举行的宴会上,因见与自己经历相同的夏侯端在侧,孔绍安心有所触,遂即兴发挥,写下这首借物抒怀之作。

前两句是对石榴移根异地的怜惜,据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的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涂林安国带回的,故又称其为安石榴。

此诗中孔绍安以石榴自比,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在隋朝时曾得重用,但投奔李渊后却才不得用,有被冷落的之嫌。

后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只因为自己比夏侯端归顺的晚,就难得重用,表达对李渊的不满之意,同时也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肯定。

有关怀才不遇的经典古诗(一首感叹怀才不遇的小诗)(3)

说到这里,就不得说一说夏侯端,和孔绍安一样,其也是出身世宦之家,历经三朝,祖父是梁朝尚书左仆射。

隋朝时,夏侯端任大理司直,与李渊同朝为官,李渊河东讨贼时,夏侯端为其副将,而后一生追随。

李渊起义后,夏侯端毛遂自荐担任河南道招慰使,招降关东各州,九死一生,艰辛历尽,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新唐书》将其列为“忠义”之首。

孔绍安诗中的愤懑和不平,皆是因为自己的官职比夏侯端低,彼时夏侯端任秘书监,官至三品,而其自己的内史舍人不过五品而已。

虽然都是出身世家,可史书对孔绍安并未有过多的记载,夏侯端辅佐李渊时,他还在隋朝观望,相比于夏侯端对李唐王朝的付出,他并未有实质性的贡献。

但是,因为自身起点高,且自恃满腹才华,所以才对自己的五品官职有微词,此诗既是对李渊的抱怨和不满,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有关怀才不遇的经典古诗(一首感叹怀才不遇的小诗)(4)

写在最后:

说起乱世,隋朝末年绝对榜上有名,彼时的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得民不聊生。

有压迫就有反抗,各方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烽烟四起,反王割据,互相征伐,搅得天下大乱。

李渊遭隋炀帝猜忌,夏侯端劝其早做打算,李渊太原起兵后,夏侯端一路追随,并为之鞍前马后极尽筹谋规划。

夏侯端的高光,源自其高瞻远瞩,能够认清形势,不做无谓的愚忠,及早抽身,追随正义之师,实现人生价值。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孔绍安的失意来自他的徘徊观望,别人冲锋陷阵之时,他还在作壁上观,举棋不定。

抱怨从来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内心深处得到解脱,其实,李渊并未苛待孔绍安,称帝后任其为内史舍人,赏赐甚丰,后又诏其撰写梁史。

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与王安石的积极乐观不同,孔绍安的这首诗给人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其实,抱怨不如行动,前者只会令人裹足不前,后者才会海阔天空,古今同理。

有关怀才不遇的经典古诗(一首感叹怀才不遇的小诗)(5)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