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以来,农民战争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给内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根据《中国人口史》的资料,明朝后期的40年(1600年—1644年)一共损失了4000万人口。清朝入关后,又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对经济造成了破坏。直到1664年,全国才基本实现了和平。面对明清之交的“烂摊子”,清朝又是如何来恢复经济发展的呢?

一,大幅度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清朝能够凭借强大的军事能力消灭群雄,但是要建立在全国的统治,就必须要恢复经济,安定百姓,争取民心。因而,清朝自入关以来就不断采取措施来收拾明朝留下的烂摊子,恢复经济。

清朝入关后采取的第一件经济措施就是废除明朝的“三饷”。明朝的税收主要依赖于农业税,而占据全国大部分土地的藩王、官僚地主是有免税特权的,因此全国的赋税就主要征收于普通农民。如此,就导致明朝的财政收入有限。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1)

明末,战争频繁,国家就在田赋之外加征了辽饷、剿饷与练饷,合称“三饷”。在张居正改革时期,明朝每年国库收入为400万两白银,而明末每年加派的“三饷”就达到了2000万两白银。“三饷”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多尔衮

1644年七月八日,多尔衮宣布废除“三饷”,并且明确规定“如有官吏通同朦胧混征暗派者”,一经发现,“必杀无赦”。多尔衮还宣布:清军经过之地,当地百姓田赋减半,其他地区主动归顺清军的,其税收也减少三分之一。

以前明朝征收的近20项杂税尽行蠲免。在人口税方面,“凡幼未成丁、老残未豁者悉与豁免”。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鳏寡孤独者,都由清朝政府来供养。清朝的减税政策在北方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很快得到了民心。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2)

明朝灭亡后,“赋税图籍”被战争破坏,清朝无法掌握全国各地的土地和户籍数据,如何确立税收标准是一个问题。初期,多尔衮采取范文程的建议,以万历时期的土地与税额为据,废除一切杂碎和加派,作为征税的依据。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1646年,多尔衮下令户部制定新的税收依据,制定出《赋役全书》,开始颁行全国。

二,招揽流民,开垦荒地

第二个措施就是开垦荒地。经过长期的战争,大量的人口去世、逃亡,土地荒芜。清朝入关后,就开始开发这些荒地,下令将这些土地分给了“流民”耕种。国家还会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如果农民军投降,官府就将荒地授予,使其回归农业

多尔衮推行了鼓励垦荒的条例。1644年,多尔衮下令山西新开垦的土地免赋税一年,之后这种政策在全国推广。顺治六年,下令各省招揽流民,编入户籍,以垦荒种地为业,并禁止地方官府预征租税,要六年后才可以按熟地纳税。顺治十年,允许四川百姓自由开垦荒地。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

清朝前期还允许百姓到东北开垦土地。顺治八年,朝廷下令:“以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顺治十年,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垦荒授官条例》,对东北招揽百姓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条例提到到东北开垦的百姓每人一个月提供一斗粮食,每亩土地给种子6升,每组(100人)提供20头耕牛。该条例直到康熙七年(1668年)才被废除。

康熙元年(1662年),四辅臣要求各省荒地必须要在5年内开垦完毕,五年后将清查,没有实现目标的官员要被处分。由于云贵地区的战争刚刚结束,朝廷规定云贵荒地的开垦不立年限。新开土地3年内不征收赋税,个别地区放宽到5年。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4)

诏令发布后,各省每年都需要上报新开垦的荒地。以康熙三年为例,当年云南就开垦了2459顷荒地,河南开垦了19361顷,湖南开垦了7219顷,而贵州开发难度大,只开垦了12900亩。由于河南官员开垦荒地成绩最为突出,其总督刘清泰被加授兵部尚书衔,巡抚周自德被加授工部尚书衔。

为了加速荒地的开发,索尼等下令让地方的军队投入垦田。1667年,朝廷下令各省的投诚官兵开垦荒地,每个士兵提供50亩土地,预支当年俸饷作为购买耕牛和种子的费用,下一年停发。耕种三年后正常缴纳赋税。这种屯兵开垦的方法加速了土地的开发,也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5)

湖广填四川:加速了四川人口的恢复

康熙亲政后,进一步加大对荒地开垦的鼓励程度。康熙十二年,将荒地免税的优惠措施延长到了10年,这在古代都是十分罕见的事情。1679年,由于全国经济已经稳定了下来,康熙规定将免税优惠缩减到六年,在全国推行。

国家鼓励开垦荒地,使得全国的土地数额不断增加。1651年,清朝统计的全国土地(不包括南明)为290万顷,到1661年为549万顷,到1685年增加到了607万顷。到了康熙中期,出现了“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的局面。

三,重新分配土地,解决人地矛盾

明朝时期,全国大量的土地被藩王占据,形成了“王庄经济”。在万历年间,全国藩王子弟大约15万,到崇祯年间增长到了60万。每一个藩王都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明史》记载“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如潞王朱翊镠和福王朱常洵朱常洵的土地都达到了4万顷。在河南地区差不多一半的土地被藩王占据,所谓“中州地半入藩府”。

不仅如此,这些藩王还需要国家大量的“禄米”来供养。在嘉靖年间,每年给藩王提供的禄米就达到了853万石。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明朝在万历年间的土地税总收入也不过是2300万石,这就意味着全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来养藩王了。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6)

清朝入关后,多尔衮宣布废除这些藩王的特权,让藩王按照土地的数量来交税,并且是缴纳重税。这时候就出现了明朝从未出现的局面:普通百姓的赋税被一次次减轻,而藩王却缴纳沉重的赋税。清朝此举就是让藩王给清朝的八旗军队提供军费。如果藩王忍受不了重税而逃亡,那么他的土地就会被重新分配给百姓,称为“更名田”

到了康熙年间,藩王的土地已经减少了很多。康熙亲政后,直接下令将藩王的土地所有权剥夺,重新分配。根据统计,到康熙年间,大约有20多万顷的土地从藩王手中转出。藩王土地的重新分配,大大缓解了内地的人地矛盾,使得明朝以来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7)

当然,这些土地并非完全转入了普通百姓的手中。清朝入关以来,在河北推行“圈地”。多尔衮推行圈地的初衷是让满清贵族和八旗子弟占据无主荒地进行耕种,如此就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的发展。然而“圈地”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许多农民的土地也被圈占,圈地的范围超过了规定范围。如此,又有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转移到他乡。

由于满洲贵族的土地数量增加,他们就利用俘虏的汉人来耕种,这些汉人就沦为了奴婢。多尔衮为了给这些“圈地”提供劳动力,还号召衣食无着的流民“投充”满洲贵族。可政策执行很快又变了味,自愿变成了强制。许多“投充”不愿为奴,于是选择逃亡,清朝就按照“逃人罪”来处理。如此,满汉矛盾又被激化了。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8)

多尔衮很快发现了圈地带来的弊端,于是他颁布了一些补救措施。一,将失地的农民迁徙到其他州县,重新分配一些土地,并在税收上做一些减免的优惠;二,下令退还农民的土地。经过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严厉打击,圈地最终被遏制住了。到了康熙初年,圈地运动已经被永久性地禁止。

结语

清朝入关后在经济上的励精图治,使得原本满目疮痍的大地逐渐恢复了生机。1651年,清朝第一次进行了户口统计,当时统计的丁口为1063万,按照一丁五口计算,清初人口大约为5000万,这个数据是不包括南明政权在内的数据。1661年,清朝再次进行了户口统计,得到了丁口为2107万,也就是人口恢复到了1亿以上了。经济的恢复,为清朝“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物质上的坚实基础。

清朝入关明朝百姓有多惨(明朝给清朝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