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总藏着一些神秘的细节。就算过了好几个世纪,人们依然会不断争论其背后别有玄机的寓意。

有句话说,细节出奥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名画的遐想。一幅杰出的作品越有吸引力,伴随的争议往往也就越大。这些争议产生于画里某些让人捉摸不透的细节。如果要列出在艺术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那么就相当于要列出画作内容争议最大的作品。为致敬作家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作者(2016年9月是其诞辰110周年),下文将列出艺术史上七个最具争议的细节。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The Parthenon Marbles ,公元前447年)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1)

1802年,额尔金勋爵第三代传人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从希腊往英国航运回17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从雅典卫城那座早已满目疮痍的帕特农神庙中撬走的古代雕塑。从那时起,舆论渐渐升温,大家纷纷争论着这件名为“额尔金大理石雕塑”的艺术品,所有权是否当归额尔金家族。这场超越作品本身的论战反映在了一场更为平静的美学辩论中——那524英尺(159米)长、原本置于神庙入口上方的的雕带,其中一个关键部分到底展现的是什么图案?雕塑中,一个孩子把看起来像是折叠好的布拿给一个成年人。有人把这个交换动作解读为,这是一件用于供奉的礼袍,将披在庙内一座雅典娜雕像身上。而另一种解读则更加毛骨悚然:这是雅典国王的女儿,她拿着的是自己的裹尸布,因为她将要成为供奉的祭品,以保护城邦安全,防止外来入侵。

贝叶挂毯(The Bayeux Tapestry,11世纪70年代)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2)

贝叶挂毯虽然叫挂毯,却不是编织挂毯,而是一块七十米长的绣布。贝叶挂毯上的一针一线,都被历史学家们仔细钻研过。他们迫切地想要从这件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将11世纪威廉一世入侵英格兰之前的史实从各种虚构故事中区分开来。几个重要的细节仍在困扰着专家们。排行首位的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场景——画里的男子看似是在扇或是在摸女子的脸,而他们下方有个蹲着的人自豪地露出了生殖器。

《阿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1434年)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3)

有时候,看来简单的东西的确浅显易懂。但偶尔,我们也能从中提取到深层含义。这幅画就属于后者。早期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所画的意大利商人阿诺芬尼(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及其夫人的双人画像,在饱含戏谑意味的同时,也隐藏着深意。创作完成六个世纪以来,这幅画一直困扰着广大欣赏者。从画像后方凸面镜的多重镜像,到这对夫妇牵手的角度,画中所有的元素似乎都暗藏着画作主旨的线索。有人说,这是一幅婚前协议画。又有人说,这是对亡妻深沉的哀悼。那么,这幅画究竟只是单纯想描绘家财万贯的奢靡,还是巧妙勾画出了奇异而堕落的肉欲呢?

《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John,1490年)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4)

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因曾是米开朗琪罗最早的老师之一而在艺术史上为世人所熟知。他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视觉遗产,包括西斯廷教堂潜心创作25载的壁画。在那之后,他的徒弟米开朗琪罗也于1508年到1512年期间,在这座建筑的天花板上画出了举世闻名的《创世记》。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却是因为圣乔凡尼大教堂的圣母像中,圣母玛利亚身后莫名悬浮着的那艘在天空中发光的不明飞行物。这究竟是15世纪目击到外星物体的证据,还是由哪个奇形怪状的天使伪装而成的呢?

《蒙娜丽莎》(Mona Lisa,1503年开始创作)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5)

是嘴角带笑,还是眉眼含笑?在艺术领域,要说歧义问题,那么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无疑会成为最重要的论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她神秘的双唇表现出来的那种变化莫测的表情。她究竟是在得意地对着我们笑,还是矜持礼貌地抿嘴一笑来掩盖内心的躁动呢?达芬奇心里很清楚,当脸部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状态之后,眼睛和嘴巴就自然而然地神合了。“达芬奇是故意把这些地方融合成柔和的阴影,画得模糊难辨的。”著名历史学家EH·冈布里奇(EH Gombrich)曾这样分析过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的嘴角和眼角的处理,“我们似乎总是没办法捕捉到她的神情。”

《气泵里的鸟实验》(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an Air Pump,1768年)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6)

几乎没有其他艺术作品,比这幅画更夸张地捕捉到了18世纪人们对科学发现的日渐痴迷。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英国德比的艺术家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创作了这幅嘲弄世人的画。画的内容是模仿一个世纪以前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的空气泵试验。实验慢慢地吸走装着美冠鹦鹉的空气泵里的空气——结果这只鸟在透明瓶中漂浮了起来。在油画的右方,有个男孩半藏在阴影里,抓着控制鸟笼高低的绳子。然而无从可得的是笼子的走向。这个男孩是因为不再需要笼子而将其拉高,还是觉得小鸟会存活下来而放下笼子呢?鸟儿生死的谜题似乎就决定于他这双扑朔迷离的手上。

《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1930年)

五分钟看懂名画(名画里暗藏的七个小秘密)(7)

每幅巨作都有令人意想不到之处。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的《美国哥特式》常被称为全美国最著名的画作。与之同年出版的,正是威廉·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这幅双人画像中,有一位神情拘谨的妇女,与站在她旁边的那位神色坚定的农夫构成前景。她穿着围裙,有一缕卷发从盘好的发髻中散了下来。这位画家是在讽刺逐渐瓦解的乡村价值观,还是另有什么更具象征性更复杂的意义呢?这位妇女以伍德的妹妹楠(Nan)为原型,戴着冥后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的领针。有人认为其中暗含着这位希腊女神被哈迪斯(Hades)绑架到冥界与其结婚的神话故事。楠那么紧张地站在手持干草叉的男人旁边(干草叉与哈迪斯的标志性武器两股叉相呼应),是否暗示了那个凶残神话的现代重演呢?那缕散下的头发是否印证了她刚被强暴过?正如前文所说,细节出奥妙。

原文选自:BBC

(编译:周静 编辑: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