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华轩

曾经人人见面互称“同志”,“男同志”“女同志”,年老的叫“老同志”,孩子们叫“小同志”,初次见面者也在介绍时冠以同志,“这位是张同志”“这位是李同志”。开会时领导讲话第一句就是“同志们!”,更有甚者,“同志”称呼进入家庭,“爸爸同志”“妈妈同志”。

然而现如今,同志这一称呼,越来越少了。年轻人的称呼变成了“哥哥”“姐姐”“妹妹”“美女”“帅哥”,上了点岁数的就称呼“先生”“女士”,或者“师傅”“大姐”。和文化艺术沾点边的,见面都叫“老师”。

“同志”这一称呼变得越来越生疏了。

同志一词由来(从一个称呼看时代的变迁)(1)

“同志”这一称呼始于何时呢?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积极分子经常各地奔走,组织联络,书信来往之间还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称号。先生?足下?都有些老套,有隔阂,不能表达受新思想熏陶的新一代人的心声、友情和激情。思前想后,“同志”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新称呼吗?简洁意明又颇有来历,多好啊。后来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第一次使同志成为当时正式的称呼辞令!

“同志”作为称呼自国民党时期始,由共产党人发扬光大,然而到今天竟然变为同性恋的同义语……,呜呼哉。其间既有惊心动魄的热血过程,又有婉约内涵的历史情怀。其中复杂内化的变迁,具有史学参考价值。

在古汉语中,同志很少连用,即便连用,也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名词。此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晋语》:“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一语。《红楼梦》第120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两个“同志”,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连用,用以表示同“德”同“心”和志同道合的意思,并不是一个称谓语。

同志一词由来(从一个称呼看时代的变迁)(2)

这里要解释一下志是什么意思。《礼记·曲礼上》记“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论语·为政》篇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一个志有心情、情意的意思,第二个字是志向的意思。可见“志”在春秋战国时的意义与现代相差无几。汉郑玄解释朋友说:“同志曰友。”这个志就是指志向、情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互称同志。如前所言,他们取同“志”之意而为称呼,承和了古人语出必有出处的习惯,也表达了革命者之间的信念。后孙中山在《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句,顿成历史名句。此时革命党人在通信中互称对方为同志已渐流行。1921年,一大文件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同志一词,使同志一词产生了新的含义,也表明了这样一种新的关系。

同志一词由来(从一个称呼看时代的变迁)(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逐渐成为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时髦称呼。此后,同志称谓开始衰落。因如果用错了就会犯了敌我不分的错误。“同志”一词就不能乱叫了。

“同志”称呼的一波三折,足可印证时代发展变迁。在其越来越消声偃息的时候,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是同志成为同性恋的代名词的开端。

不知从那一年开始,“老板”又成了时髦的称谓,钱多的叫“大老板”,钱少的叫“小老板”。“张老板”“李老板”遍地都是。

同志一词由来(从一个称呼看时代的变迁)(4)

“家”的称呼也遍地都是,动不动就是什么什么家,小小的县城里就有很多家,老大夫们几乎都叫:内科专家,外科专家,骨科专家……。毛笔字写得不错,弄个省市的会员,就是书法家。发表了了几篇文章几首诗歌就是作家。能画几笔的就是画家,自己弄了个小企业,就是企业家实业家。“家”遍地都是,有点泛滥成灾。

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不可小觑!大有文章。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在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在变化,社会的风化在变化,价值取向在变化,人心的浮躁波动在变化……。

再过若干年,“同志”这一称呼,还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