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第六期《大众电影》,封底刊登了演员达式常的彩色肖像,他凭借《燕归来》刚刚获得第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那年他41岁。
同期,杂志刊登了达式常的介绍文章。原文摘录如下:
(图文均出自《大众电影》,图片由我们的修图大神大竹进行了精致修复。与您共赏。)
坐在北去列车的窗口,达式常的心咚咚地跳个不停。这样的启程——到制片厂去接受一个新角色,对于从影近二十年的达式常来说,真可说是司空见惯了,可这次他却无论如何平静不下来。
他将应长影之邀,扮演《人到中年》的男主角。他和剧中人陆文婷夫妇,经历、命运和理想尽管不完全—样,但他们刚好是一代人啊!确实的,人到中年了!
82.10《大众电影》封底:《人到中年》
眼下,与其说是强烈的创作欲望,倒不如说是这代中年人对于时间的紧迫感催促着他。时间不等人年令不饶人,《人到中年》激起了他脑海中回忆的浪花,使他思索着许多好似远离剧本、其实可能正是剧本所要提出的问题。
清贫、倔强的少年
命运之神让达式常降生在上海一个贫困的家庭里。
父亲解放前失业,解放后因病丧失了工作能力。兄弟姐妹十二人,靠国家的救济长大。
按说,这样的孩子能不间断地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能奢谈艺术,怎么可能自由地去选择职业呢?可命运之神又偏偏让这个瘦小纤弱的孩子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沉静寡言的达式常就非常喜欢听故事。在五十年代,我们的党赋予青少年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和美好情操的熏陶。董存瑞、黄继光、丹娘、马特洛索夫等等英雄的闪光事迹,加上会讲故事的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象磁石一样吸引着达式常幼小的心灵。
他开始模仿了:学着老师的声调,把同样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连说带比划,越讲越有味。他那最初萌生的“艺术才能”终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82.10《大众电影》插页
达式常被推荐参加区里小学生的讲演比赛,竟然得到了第一名。进入中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达式常的艺术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他参加合唱队,自导自演话剧、诗朗诵剧和活报剧。但是这些仍然满足不了达式常对艺术的渴求。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是那样地喜欢看电影;可他又和许多孩子不同,由于家境窘迫,看一场电影並不那么容易,要靠自己省吃俭用,甚至要去做点小工攒下零钱。大概正是这样,他更加珍惜每次看电影的机会。
他不仅从影片中看到了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艺术形象,而一些演员的精湛演技,更是久久萦绕在脑际。他看了《董存瑞》、《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许多电影,总忘不了赵丹、白杨、张良等老演员传神的表演。他决心当一名电影演员。
他就这样开始了执着的追求。他舍弃了课余时间和假期的休息,用卖杂货、推冰块赚得的钱买电影票。每看完一部电影,他都一遍又一遍地模仿那些著名演员的表演。
《年青的一代》 《柜台》
他家里没有收音机,为了学习朗诵和听电影的录音剪辑,他恳求在邻居家听收音机。为了不打扰人家,他把声音开得低低的,耳朵贴在收音机上。
而他家那仅有一平方米的小晒台,就成了他进行艺术实践的舞台,或放声歌唱,或独自朗诵,日久天长,里弄中有人送他个“弄堂演员”的美称。
他还从图书馆借来了大本大本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谈表演的著作,想从理论上得到启示,虽然还看不大懂,但也是满有兴味。
就这样,这个看来与艺术无缘的孩子,硬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渴求,凭着自己艰苦的奋斗和能够忍受一切苦难的坚韧精神,于1959年之夏,考取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
在曲折中前进
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创办于1959年,教学条件较好,许多著名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都担任过课程。达式常进入电影专科学校以后如鱼得水,使他获得了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的机会。他在舞台剧中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身经百战的将军,有红军指挥员,有知识分子,也有反面角色。
《第十二夜》演小丑
最令人难忘的是1962年的毕业公演,演的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第十二夜》,达式常扮演剧中的小丑。
达式常说,别小看小丑这个角色,它对演员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要会唱、会跳,语言要诙谐幽默,富于个性化,不下大气力,演不好这个角色。
他的毕业演出获得了成功,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在悉尼访问
达式常在上影厂演员剧团演出话剧《年青的一代》,演技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当决定把这出话剧搬上银幕时,他的老师、导演赵明和凌之浩选中了他,让他在电影《年青的一代》中扮演林育生这一角色。就这样,他第一次走上了银幕。
随着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达式常的名字也逐渐为人所知了。有人说达式常很幸运,第一部影片就打响了。是的,通过《年青的一代》这部电影,观众认识了一名新演员:他具有很好的艺术素质,感情深沉,表演含蓄,具有塑造难度较大角色的潜力。
《难忘的战斗》《东港谍影》
艺术的探求之路是艰苦的,也是曲折的。正当达式常风华正茂,可以进一步展现自己艺术才华之时,史无前例的时期到来了。就象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所经历过的那样,达式常在十年浩劫中也曾几经沉浮。十年中,他演了《春苗》、《难忘的战斗》《新风歌》三部影片。
(森森注释:应该还有重拍版《年青的一代》吧?)
1965年黑白版《年青的一代》中,达式常扮演中间人物林育生,开始有小资产阶级思想,后来被教育好,一颗红心献给祖国了。
这年达式常25岁,风华正茂。
1976年再拍《年青的一代》,其他演员几乎都换了,唯独达式常没变,再次扮演了林育生。这年达式常36岁。
时隔11年,36岁的达式常跟25岁时居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小生模样。
那个特殊时代,能拍电影上银幕,说明组织对你政治生命的认可,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论演技,两版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就拿肖继业教育林育生一段,两版的表演并不一样。
森森个人认为,65版相对生活化。而76版更加激烈,表演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有趣的是,76版演妹妹的李秀明也加入战斗。同学间私下的谈话变成了剑拔弩张的争吵。而当“四人帮”被粉碎,文艺之春来到时,他已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历史的曲折消耗了达式常的美好年华,而今,我国电影事业开始了新时期,达式常则以更成熟、更稳健的步伐走上了新时期的银幕。
(两版视频比较见今日投放的视频)
他的眼睛会说话
短短的几年时间,达式常先后主演了《万里征途》、《东港谍影》、《曙光》 、《他们在相爱》、《燕归来》等多部影片,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燕归来》中林汉华形象的塑造,使达式常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表演的深沉含蓄的风格进一步形成了,他跨上了艺术发展的新的阶梯。
80.8《大众电影》插页:《他们在相爱》
艺术上的成绩,总是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达式常非常注意生活的积累,每演一部戏,都要向生活求教。当年他演《年青的一代》时,就曾拿起榔头、揣上烧饼,和地质队员一起去爬山;后来拍《他们在相爱》、《燕归来》,演的都是医生,每一次他都选择一个医院去体验生活。
达式常还很注意掌握电影艺术的一些特殊技巧。他认为当电影演员要学会运用镜头和话筒,电影演员在镜头前能否采取主动,就好比戏曲演员在台上能否踩准锣鼓点一样。
有人说,达式常在《难忘的战斗》里扮演的田文中是用眼睛“说话”。你看,当田文中来到太平集初见陈复堂时,他用一个微笑的眼光一扫,表现了田文中的机智、洞察力和对敌人的蔑视。
而后来活捉陈复堂时,田文中突然登上鸿宾楼出现在陈复堂面前,他两眼如利剑,直逼陈复堂。此时无声胜有声,镜头效果是非常强烈的。
80.12《大众电影》插页:《燕归来》
他非常佩服孙道临的语言修养,常反复揣摩他的朗诵录音并和自己录的加以比较,找出不足。这两年,他还为《苦海余生》、《奥斯特里茨》等影片配音,这也是电影演员语言进修的机会。此外,他得空还经常到电台去朗诵小说、诗歌、散文。前不久,他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讲了小说《第二次握手》,对于他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家庭合影
达式常走上银幕快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有欢乐,有艰辛,也有曲折。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演员,他感到任重而道远。
您最喜欢达式常的哪个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