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什么时候建立的后梁(教材商榷朱温建立的是)(1)

教材封面

朱温什么时候建立的后梁(教材商榷朱温建立的是)(2)

教材内页

近观人教社出版的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页正文部分最后一句有这样的表述:“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1]。但是据《新五代史•梁本纪》记载“开平元年春正月壬寅,天子使御史大夫薛贻矩来劳军,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进。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封唐主为济阴王”史料很清楚的表明,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即皇帝位,建国(政权)“梁”,废唐主(唐哀帝李祝)封其为济阴王。至此统治中国289年的唐王朝宣告,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可见,朱温当时建立的是“梁”,而非“后梁”,教材所述“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朱温当时建立的政权就是“后梁”。众所周知,之所以在朱温建立的“梁”政权前加一个“后”字,称“后梁”是为了区别于南朝时期萧衍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的“梁”朝,是历史研究上的称呼,而非史实。

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方法上看,教材表述中使用“建立了”三个字,说明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完成,可见教材编者采用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追述叙写方法,从科学性的角度看并无不妥。但是在这里忽视了我们前文提到的学生视角,历史教科书的受众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材的第一读者,教材表述在科学严谨基础上,必须要兼顾学生的视角。在没有任何史学基础的初中学生面前,教材“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的表述,将“史称”和“史实”两个概念混淆,忽视了学生现有认知的水平,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故建议教材表述改为“907年,朱温建立‘梁’政权,史称‘后梁’。”或在此加一个注,或者知识链接,用以说明为什么史称“后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