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朗朗上口。《关雎》想要表达何意?《毛诗诂训》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优在进贤不淫其色,哀(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

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仔细,反复阅读,总感觉此诗在结构上有问题,而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上总不是“君子好逑”那么简单,但也与“后妃之德”八竿子打不着。细细想来,原因有三。

疑问一:结构上似乎被删改过。当时的诗已经有了明显的结构要求,比如说四字一句,后字押韵。例如《桃夭》《黄鸟》每段格式均完全相同。

但是本诗第二段第三段“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明显是有递进关系的,第三段是对第二段“求”的结果进行交代:“求之不得”,然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但是,在第四段和第五段中,显然结构和第二段是完全一样!但却缺少类似第三段的结果交代!对于“友”“乐”的结果交待!

疑问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之“左右”解释为属下之人。流、采、芼三字释意,《毛诗》云:流求也。采,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芼,择也。笺云左右助也!

显然《毛诗》在“流”“采”字的解释上明确了“有助”,并进一步明确“左右”指随从人员之意。

孔子对诗经关雎的看法(对诗经关雎的疑问)(1)

这个解释感觉突不出后妃之德呀!什么东西都是下人去做,哪来“备庶物以事宗庙”的诚心呢?

今人也感觉“左右”解释为“属下之人”不妥,大多改为“勉力求取”。解释第一个,第二个“左右”似乎可行,但如何解释第三个“左右芼之”呢?已经收采好了,只需要去芜存精理一下即可,何来勉力呢?总之说来突兀矛盾。

孔子对诗经关雎的看法(对诗经关雎的疑问)(2)

这让我们想起了我小时候在收割类似韭菜、灯草、麦子时,先要把倒折的部分理顺之后,才用一手握住茎,另一手割,割完之后,再将其中的杂草清理出去的过程。

荇菜,一种长在水中的野菜,水有“流”的特点,菜的茎叶只会随水而顺流,有理顺之意,因此“流”也不必理解为“求”。

孔子对诗经关雎的看法(对诗经关雎的疑问)(3)

孔子对诗经关雎的看法(对诗经关雎的疑问)(4)

《尔雅》中,流,也可释为“水之流必相延及”

因此,“左右”二字应是位置本义,可理解为忽左忽右的样子,古语常这样使用,如“上下求索”、“内外打点”、鞍前马后。那我们再倒回来理解,“左右流之”把手够得着的地方都理顺;“左右采之”挨着采撷之,“左右芼之”翻着仔细理干净。

这样才体现出采荇菜的女子心灵手巧,耐心,仔细,勤劳,能干,是君子的“好逑”。

疑问三:什么样的人值得君子用琴瑟、钟鼓去“友之”,去“乐之”?琴、瑟、钟、鼓在周代属于礼器,除祭祀外,绝不可乱用,特别是钟,属金奏之声,仅国君方可享用,怎么可轻易去取悦君子的“好逑”?即便是国君也不可随便乱用。

《左传·成公十年》晋国和楚国和好,签订盟书,由于双方国君都害怕被对方扣押,于是派大臣到对方去莅盟,就是见证对方君王签字奈玺。

晋国先派郤至去楚国,郤至是晋国八卿之一,楚共王设享礼招待他,楚国在地下室悬挂乐器以待,郤至将要登堂,下面敲钟奏乐,郤至大吃一惊就退了回去!因为这是国君相会才能使用的礼节,他享用就是僭越了。可见当时君子是极遵守礼仪的,不越规矩半步。

孔子对诗经关雎的看法(对诗经关雎的疑问)(5)

《左传·成公十年》郤至莅盟

即便是天子,也不能随便用钟鼓去取悦女子呀!否则不被世人冠上“夏桀再生,幽王第二”么?

诗,最初用来述事,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左传》中有记载的《载驰》就是卫国被灭国了,卫国宗室嫁至许国的许穆夫人不顾许国高层阻挠,飞奔回国的事。《黄鸟》记述秦穆公卒,要求子车氏三英陪葬的事。

诗,也有用来祭祀。孔子在《礼记·礼器》中曰:诵诗三百,不如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可见诵诗是祭祀中的一种祭法或形式,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一言以蔽之:诗无邪”,“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至于用于祭祀的诗,从现《诗经》流传下来的诗中,己经基本看不到祭祀的痕迹了!现在才明白,孔子“删诗三百”,不止在数量上进行了取舍,还在内容上也进行了一定删改!

再后来,在高层交往中也引用一些诗中具有哲理的话语来佐证自己观点。

《左传·成公八年》,“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季文子饯之,私焉,曰:“……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其中居然引用了《诗经》中的《氓》中的句子,同时也证明《氓》绝非淫奔之诗,此是后话。

再于后,为表达自己感情或志向,在一些晏会中,进行朗诵,答赋。同样的有极强的礼仪等级,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左传·文公四年》,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论语·八佾》中,有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好理解,君子追求“好逑”嘛,可“哀而不伤”就不好理解了,全诗中,哪有一句哀伤的话或场景?但孔子既然说了“哀而不伤”,必然是孔子看到的原版《关雎》必然有哀伤的内容!而《诗经》中却没有了。

那只有一个可能:孔子删诗时对其内容进行了删改!有意将哀伤部分删除了!可能这两句出现了祭祀相关的内容或僭越礼制的行为!在当时取乐女子用钟鼓,的确僭越了,不但不可能展现“后妃之德”,相反表现了礼崩乐坏,所以,不大可能是后一种行为!

由此,《关雎》此诗只能是述事或祭祀之用。但其中哀伤内容,孔子一删了之,致使今人读来总意思完全偏离,且又与孔子对其评价相背离,让今人不能再窥其诗原貌。

结合第一疑问来看,所缺的两段很可能是涉及祭祀相关的话语,再结合第二疑问“左右”的矛盾解释,可不可以理解为:君子准备在河边祭祀女子,此男女十分般匹,生前非常恩爱;男子安排手下人去寻找采摘女子最喜欢吃的荇菜,再配以琴瑟、钟鼓飨祀女子,以求女子欢喜享用。

如此,既有孔老天子说的“乐而不淫”,又有“哀而不伤”,同时又体现女子的德行深得男子喜爱,怀念,褒扬,树为后妃之德也未偿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