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赏析古诗题西林壁)(1)

同学们,大家好,这里是梁老师语文补给站,给你的语文学习充满能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第二首《题西林壁》

作者:宋代诗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给诗歌划分节奏,带着划分好的节奏,读读这首诗。

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赏析古诗题西林壁)(2)

赏析《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不识:不能辨别、认识。

面目:面貌,诗中指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缘:因为。

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赏析古诗题西林壁)(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景,请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又处在什么位置来看庐山的呢?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诗人选取正面、侧面两个角度,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四个位置来观察庐山,每一处看到的景色都是与众不同的。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的。

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赏析古诗题西林壁)(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其实是在讲明一个道理,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诗人正身处庐山之中。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结果,而原因在后半句。因此,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就说一说,最后两句诗都带给了你哪些启示呢?这两句诗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事物,这就应了我们那一句俗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

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赏析古诗题西林壁)(5)

《题西林壁》前两句写景,告诉我们,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不一样,真是变幻莫测。后两句明理,告诉我们,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正在此山中,这是寄意深远。整首诗在赞美庐山奇景的同时还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以上就是《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所有内容。

持续关注梁老师,让你的语文学习不再烦恼。

亲,别忘了给梁老师点个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