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地名的由来

关于燕郊地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春秋说:辽代说,相传,辽代有李、王、张、赵四姓从山东逃荒流落此地,在通县运粮河码头以装卸货物为生,并在此立庄。

第二、因地处燕京的郊区,故得名燕郊;

第三、明代说,朱元璋将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燕王封地北平,也称燕国,燕郊因处于北平城郊而得名。

10年前的燕郊(认识他的前世今生)(1)

燕郊的形成:

应该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潮白河,一是京榆古道,而后者又是关键。

先说潮白河。潮白河为海河水系五大河系之一,上游有两个源头∶潮河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南流经古北口入密云水库。白河源出河北省沽源县,沿途纳黑河、汤河等,东南流入密云水库。出库后,两河在密云县河槽村汇合始称潮白河。西南流经牛栏山进入平原,经顺义、通县入北运河。1912年,潮白河在顺义李遂镇决口,部分河水夺箭杆河流入苏运河。长90公里(河槽村到入北运河),流域面积19,500平方公里。而这条箭杆河的东面不远,就是现在论坛里大名鼎鼎的汉石桥湿地。

10年前的燕郊(认识他的前世今生)(2)

箭杆河继续向南,在京平高速附近又汇入潮白河,一起流经燕郊,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原来的活水了,只是两堤的黄沙默默见证着那些漫漫淼淼的岁月。当潮白河流经燕郊,基本上是正南正北,有一些坡度,但不大。水面好像开阔了许多,我想这就是它得以称为码头的原因,过往的船只需要停泊,地方小了放不下。但码头之所以成为码头,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水面开阔,还有就是附近人群稠密,交通复杂,人流物流都有运输的必要。在唐朝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河北不是经济中心,人和物都不够多,因而这里成为码头的可能性就不大,最多是一个渡口,像《边城》里那样,有一个船夫和一艘小船,有人的时候就把他摆渡过河,没人的时候则把船栓在树下观看春花秋月。而后来燕郊还是成为了一个码头,且是一个水陆码头,则应归因于一条路的开通。那就是京榆古道,一头连接着大都会北京,一头连接着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10年前的燕郊(认识他的前世今生)(3)

京榆古道首先是一条官道,也就是常说的大官路,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投资。根据我所喜欢的一部书《青铜时代的战争》作者潇水先生的考证,早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国都之间就已存在这种宽阔平坦的大马路,且路边还有被称为“传车”的公交车,供政府公务员和有头脸的人士乘坐。燕国在春秋时代一直游离于主流诸侯国之外,除了在挨山戎打时被齐桓公救了一把外,少有出场的机会,一直到公元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称王,才第一次以战国七雄的名义走人人们的视线。我想如果燕国有官道,那也应该是在战国时代修的,尤其是在燕昭王以后,费尽心思的要捅强大的齐国一把,在漫长的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应该有时间有能力把马路修好。当然燕昭王修路的目的不是为了致富,而是要便于兵车通过,好开到前线去打仗。因为燕国的关注点在南而不在北,所以他们朝东修一条官道的可能性不大,除非他已经预见到了,一百年后燕王喜被秦人追打时会驾车向东北逃跑。而在那以后的近一千年里,甚至到了唐朝,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依然在南而不在北,现在的京津冀地区除南部外,多属于欠发达地区,依然吸引不了政府决策者的注意,吸引不来政府的投资。

10年前的燕郊(认识他的前世今生)(4)

而直到了五代初期的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塘起兵叛变建立后晋,地处偏远的京津冀地区才第一次具备了修通官道的可能。石敬塘为取得军事支持,勾结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并割幽云16州与契丹。契丹人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并保持对后晋政权的影响,需要派人不断的进进出出,产生了加强交通建设的需要。而等到契丹人真正入主中原,统治起大半个中国,这条连接新旧都城的大道,才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想那时候该有燕郊了吧,地处一条大道和一条大河的交叉点,自然不可能再是一个小村寨了。而据一个网友发的叫《三河村名考》的书里说,相传辽代有李,王,张,赵四姓从山东逃荒流落此地,在通县运粮河码头以装卸货物为生,,并在此立庄,因地处燕京的郊区,故得名燕郊。这里的张王李赵都是中国的大姓,也就是说具体很难搞清的意思,跟现在的张三李四差不多,反正是在辽代这里形成的村落。

历史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明代,开始有了沿用至今的“京榆古道”的修通。关于京榆古道,现在能查到的资料也很少,但有一点肯定是无疑的,就是先有的山海关,后有的京榆古道,而后燕郊才能了现在的官方常称谓的水陆码头。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京榆古道修建于1381年之后,用来连接北平(北京)和山海关前线,是军旅物资的主要运输途径。可以想象,从南方来的船舶沿运河北上,一直到燕郊的码头卸载,然后继续向东输送,在尽可能依赖水运的明代,可以说是最简便的方式。而到了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将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此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还将都城从南京迁回了北京,最终奠定了北京成为未来六百年中国**中心的格局。我想,燕郊应该是在那段时间得名的吧,朱棣那也是燕国,而燕郊位于对国都至关重要的交通要冲的位置上,想进入皇帝的视野也不会太难。虽然我手头上没有文字来证明,但可以建议那些专家学者去考证,虽然这样会使燕郊的历史缩短一千多年,但明代显然更为大家所熟悉,更有血有肉,即使要拿来忽悠别人,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是?

10年前的燕郊(认识他的前世今生)(5)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终于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大清”了。清朝首先是满人入关,根基都在关外呢,但国都在北京,两地之间联系密切,过往不断,京榆古道之作为国道的意义无需多言。而顺治皇帝又将皇陵的地址选在了遵化,这条道路更显得越发的重要了。先是皇族里死了人要从这里过,守灵探陵的人要从这里过,皇帝祭拜祖先也要从这里过,清朝的任何一个皇族子弟想不走这条路都不行,因而这里在康熙年间建了行宫。皇帝带着儿孙妃嫔大臣一路颠簸,出京城走了几十里,刚好在这里喝口水上个厕所,偶尔心情好了还能住上一夜,燕郊有幸沾了皇气,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据说乾隆就在这里住过好几夜,只是年代久远,又没有准确的记录,搞不清楚是住的行宫宾馆的哪个房间了。他不知道福成有总统套房,所以没有去住。据考证,乾隆皇帝还在燕郊行宫里意兴盎然,写了不少的对联,如在正殿上写道“为元后则时天若,知小人依所逸无”,在眺远楼上写道“目同碧宇朗无尽,心与白云散似闲”和“溪树色光成净赏,花香鸟语绝尘缘”等,几百年后读之,依然能看出来他老人家心情很不错,就跟那些在燕郊买了满意房子的人一样。

可惜的是,即使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燕郊留给我们的文字性的东西依然太少,总的给人感觉还是除了房地产外,没有什么历史积淀,也没有什么文学氛围。珠光宝气掩饰不住浑身上下的土气,很多人眼里的暴发户形象就是如此吧。更重要的还是,这里发展的太快,没怎么折腾,钱一下子就拥过来了,你想不捡都不行。因而浮躁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没钱的忙着挣钱,有钱的忙着挣更多的钱,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坐下来慢慢考证,从故纸堆里翻出那些遥远几如虚无的青葱岁月。

最后,说一下《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里的一则记载:燕郊店,在北京通县东十里,与三河县接界,亦曰燕郊店,为京东孔道,清有烟郊行宫,嘉靖间,林清等率部入禁城,进攻大内,帝闻警,驻跸烟郊,下诏罪已。从中可以读出,郊并非燕郊的唯一名字,甚至以前连常用名都不是,如先前所述的乾隆对联里都是写在“烟郊”的,燕郊与燕郊是否为一谈,烟郊什么时候就又成了燕郊,都需要再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