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网

近日,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等在成都东安湖开展鸟类调查时拍到了“宝贝”——久未现身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角鸊鷉。据成都观鸟会资料记载,上一次在成都平原看到它,还是两年前,“能看到就很惊喜,更没想到这么早就来了”。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1)

成都的猛禽迁徙基本结束了,目前越冬的水鸟刚开始迁徙,已经有不少水鸟到达成都,还有大批“航班”在路上,与大多仅仅只是路过的猛禽不同,从北方迁徙而来的水鸟,有不少会留在成都平原过冬,“至此,成都观鸟会也拉开了成都平原越冬水鸟调查的序幕。”沈尤表示。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2)

普通鵟

是“平头哥”没错,虽然眼后金色羽毛“消失”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没有下雾,成都观鸟会的爱好者们就会扛着望远镜、相机往成都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跑。11月13日前后连续两三天,他们都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角鸊鷉。当天上午,阳光逐渐穿透薄雾,东安湖近百米长宽的湖面上,成群结队的水鸟越发清晰可见。“白头潜鸭、凤头潜鸭、小䴙䴘……”沈尤一边盯着望远镜,一边习惯性地小声报出看到的鸟儿名字,“快来看,中间那只像是角鸊鷉。”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3)

红头潜鸭与骨顶鸡

“一般都会边看边报,这样既方便记录,也可以第一时间分享给其他同伴。”沈尤表示,有时候能看到的时间窗口很短,可能一分钟前还能看到,下一分钟就找不到了。所以大家观鸟的时候口中都会默念,同伴听到若感兴趣第一时间就可以去一睹芳容。观鸟有点像姜太公钓鱼,需要耐心和一点运气,所以一旦有久未现身鸟儿出现,大家就会很兴奋,在资料上看和在自然环境中看到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角鸊鷉对于大多数观鸟者而言都很陌生,首先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少见,繁殖期它的眼后有标志性的金色羽毛,相当耀眼。在自然环境中看到过它的人并不多。对于经验不足的观鸟者,很可能会“相见不相识”。这次沈尤和余欢拍到的角鸊鷉眼后就没有金色羽毛。“眼后有金色羽毛是它们春季交配繁殖时的模样,现在是冬羽,颜色变成了黑色,与其他羽毛融为一体,咋一看就像金色羽毛消失了。”沈尤说,这次是通过头部形状特征和颈部颜色确认是角鸊鷉的,看到的角鸊鷉外形与黑颈鸊鹈相似,但其头顶几乎没有拱起,显得很平,人送外号“平头哥”。同时其颈部正面白色更多,与黑颈鸊鹈对比区别比较明显。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4)

奔跑的骨顶鸡

水生态风向标,大批“航班”还在路上

除了水鸟,近期成都观鸟爱好者还看到了普通鵟等猛禽。沈尤解释说,目前猛禽迁徙基本告一段落了,水鸟迁徙则已经开始,并会渐入高峰。与水鸟会留下度过整个冬季不同的是,猛禽大多只是过客,除少量会留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过冬以外,大多只会短暂停留,寻找食物补充体能继续上路。所以大家可能会在龙泉山等山上林间零星看到一些猛禽。而水鸟越冬迁徙大幕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会有大量水鸟会陆续抵达成都平原。

近日在东安湖看到的角鸊鷉基本可以算头一批。而这也令人沈尤倍感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天气的变化,后面可能还会来更多。”沈尤表示,每年冬天都会有大批的候鸟从北方飞到成都平原来过冬,水鸟更是其中的主力。另外还有一些雀形目的鸟类,因为体型偏小、生活在不易观察到的树林中,所以关注度相对较低。水鸟很多时候在开阔的湖面河流中活动,更容易被人看到,大家相对来说更熟悉。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5)

黑颈䴙䴘

完整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是吸引水鸟的必要条件。同时水鸟也是水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水鸟包括游禽和涉禽。”沈尤介绍,通俗地讲,一类在深水区活动,例如角鸊鷉、凤头潜鸭等;一类在浅水区活动,比如大家常见的白鹭等。同时不同种类的水鸟食物也不同,有的吃鱼类,有的吃水生植物,还有的吃螺蛳等底栖生物。最近在进行鸟类调查时,沈尤就抓拍到了一张凤头潜鸭叼着螺蛳的照片。所以,湖泊河流具备浅滩深水以及完备的生态链,才会吸引到更多种类的水鸟前来过冬。水鸟的种类越多,说明水生态环境多样性越好,可以满足不同“住户和食客”的需求。水鸟的数量越多,首先是湖泊河流体量够大,“限载人数”够多;其次在人们行为友好,让成都平原在“水鸟界”形成了不错的口碑。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6)

凤头䴙䴘

不断更新记录,保持距离是最好的保护

根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成都观鸟会鸟种记录委员会在之前1.0版本的基础上,对2016-2021五年间正式发表的涉及成都市鸟种信息进行了整理,对五年来出现的鸟种新纪录进行了梳理和核对,对1.0版本进行了查漏补缺,经整理统计,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有鸟类21目80科516种。令人欣喜的是,2.0版本新增加的50种记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观鸟爱好者和鸟类摄影师们的贡献。

濒危鸟类图鉴(角鸊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成都)(7)

东安湖的鸟儿们

“坚持记录才能知道变化,人们才能读懂水鸟这个水生态风向标。”沈尤表示,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同时也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全民参加无疑是一条捷径。为了鼓励大家更好地观察、记录和报告,今年6月,成都观鸟会鸟种记录委员会决定从今年起,以《成都鸟类名录2.0》为基准,在成都行政区划范围之内,对发现人提交的成都市新纪录鸟种和历史记录重发现(即名录中等级B的种类)报告进行审核评选,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中选出一份优秀作品,颁发“成都地区鸟类记录奖”,奖品是由本地企业赞助的一架20-60*80 ED单筒望眼镜。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观察拍摄的水鸟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是确实很靠眼力,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远距离观察。”沈尤表示,运气好的时候,像德阳旌湖,最近的地方仅距离两三米。当然这也离不开当地人长期的友好行为,鸟类天性很警惕,哪怕长期共处,有人靠近它们还是会选择离开。但跟人一样,鸟里也有胆子大的,可能会留在原地。另外,面对受伤的鸟儿,建议大家联系专业机构的处理,避免接触,非专业人士接触鸟儿,鸟儿可能会挣扎,引起二次伤害。鸟儿和人接触,彼此身上如携带有病毒可能会互相传染。保持距离,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图据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