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六日男(对父母的自称)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曾国藩家书精华节选?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精华节选(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精华节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六日

男(对父母的自称)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四日,接奉父亲三月初九日手谕(上司或尊长亲笔写的指示),并叔父大人贺喜手示(对对方亲笔来信的敬称)及四弟(曾国潢)家书,敬悉祖父大人病体未好,且日加沉剧。父、叔率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无昼夜之闲,无须臾之懈,独男一人远离膝下,未得一日尽孙子之职,罪责甚深。

闻华弟(六弟曾国华)、荃弟(九弟曾国荃)文思大进,葆弟(曾国葆)之文/得华弟讲改,亦日驰千里。远人闻此,欢慰无极。

男(我)近来身体不甚结实,稍一用心,即癣发于面,医者皆言/心亏血热,故不能养肝,热极生风,阳气上干,故见于头面。男恐大发,则不能入见二月二十三谢恩蒙召见(升礼部侍郎)。三月十四值班蒙召见,三十又蒙召见,故不敢用心。谨守大人保养身体之训,隔日一至衙门办公事,余则在家,不妄出门。

现在衙门诸事,男俱已熟悉。各司官于男(我)皆甚佩服,上下水乳交融,同寅(①同僚。共事的官吏②年岁相同)亦极协和。男虽终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办此照例(按照以前的惯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曾国藩给同年同乡同入翰林院的好友兼儿女亲家、此时在乡丁忧的陈岱云写信时,称“正月之季遂得滥厕春官,清夜扪心,实堪惭恧nǜ惭愧”。滥厕,混充其间)

英夷在广东,今年复请入城。徐总督(徐广缙1797~1869,字仲升,安徽人,清嘉庆年间进士, 选庶吉士(意思是翰林院出身)。历任乡试正考官、布政使、巡抚等职。此时任两广总督。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奉命去广西梧州进剿太平军,在梧江水战中,生俘太平军1670余人,下令杀掉1636人,为此,被咸丰皇帝赏给太子太保衔。

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湖总督,奉命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 于十二月初五抵达岳州,而太平军已于初四攻克武昌,为此被撤职拿问,交刑部治罪。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入狱,五月赦出。咸丰七年(1857年),经胜保保奏,又赏给四品卿衔,随胜保办理豫皖军务,但只任职一个月,便因病退职不再出仕。同治八年(1869年)病逝。徐广缙是一个比较廉洁的官员,在榆林当知府时,为了救济灾民,把自己的“养廉”钱都捐出来。在广东任职数年,薪俸很高,当知道河南受灾,便把积蓄的五万两银子捐给河南灾民。所以到犯罪抄家的时候,抄不到什么金银财宝。晚年回到家乡,住的是茅屋草舍,生活还常靠朋友接济。著有《徐仲升奏仪选》《思补斋诗集》等 )办理有方,外夷折服,竟不入城。(两广总督徐广缙利用民勇阻止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 ,迫使港督文翰签署带有不入城条款的《广东通商专约》,并出示晓谕英商,1856英人再次欲执《南京条约》进入广州城,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便“执《广东通商专约》不准入”)从此永无夷祸,圣心嘉悦之至。四月十五日上谕甚嘉奖,兹付呈。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五口通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均允许英人自由出入,唯独广州人民,基于对侵略者的仇恨、坚决不许英人入城,贸易只能在城外进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两广总督耆英,在英方武力要挟下,和英方签订了缓期二年的入城条约,还同意了英方提出的许多要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耆英通过活动,到京里担任了内阁职务,处理英人入城的问题便落到了徐广缙的身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英国新任公使文翰向徐广缙提出届时践约入城的要求,徐广缙以广东民意为由,坚决拒绝,为此开展了长达数月之久的激烈斗争。徐广缙不顾个人安危,两次登上英国兵船,和英国公使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在英方威逼下,他寸步不让,“声色俱厉”,“历数夷罪”,面斥英人。

为了抗拒英人入城,他实行了联合人民的政策,组织了十万七千多人的群众武装,募集备战银六十余万两。一时广州城内,大街小巷,添设栅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此同时,还使用了停止贸易的手段,来分化洋人,孤立英方。使各国商人在经济上蒙受很大损失。美、法、菲律宾各国商人,纷纷开列清单,要求英方赔偿,使英使文翰“大为窘迫”。

这里应当指出的,就是当徐广缙坚决抗拒英人入城的时候,徐广缙接到道光皇帝的密渝:“中国抚驱外洋,总以信义相待。彼国既重提进城之说,该督若再三阻止,反失含容之度。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经此入城一游,不得习以为常。”为此,徐广缙飞章入奏;“婉阻之,未必/遽起边衅;轻许之,必至/立起兵端。且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而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害重利轻,犹且不可,且明知有害无利,讵敢轻于一试乎?”终不许英人入城。

到四月下旬,英方被迫放弃了入城要求,请求恢复通商关系。这一胜利使当时朝野震动,道光皇帝喜出望外,称赞他有“过人之智”,是“贤能柱石之臣”。此时叶名琛任广东巡抚,全程参与和协助了徐广缙的决策和行动

此事过后,清朝将办理各国事务的权力全部交给了两广总督,英国船只一路北上,试图在其他地方投递外交邮件,全被当地官员以“只有两广总督有权跟洋人接触”为名拒收了)

李石梧前辈告病(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 道光十二年进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殿试后,参加朝考,成绩优异者进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然后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异者留馆,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赐文绮,委四川乡试正考官。两年后任广东学政,乡试正考官。

二十五年调任江苏巡抚,疏陈漕务积弊,严惩奸吏,根除陋习,不但利国而且利民。复调云贵总督,并署云南巡抚。他大力整顿边防,严惩腾越镇总兵的以权谋私,因功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7)三月调任两江总督。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才结束,广州人民为反英法正开展罢市斗争。江南半壁,人心惶惶,南京是不平等条约签署地,引人注目。李石梧到任后,整顿水师,建造船舰,肃清盗匪,拒绝帝俄商品驶进上海,大力护卫海疆。清廷倚重李石梧为江南屏障。同时命他兼署河道总督,敕封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道光二十八年江淮水灾严重,李石梧爱民如子,发赈收抚,稳定粮价,折银完漕,大利民生。后来由于其长子李杭病逝后,李石梧忧劳成疾,请假回家探亲养病。当时湘阴县知事刘松岭特地在镇朔门二里墩建“接官亭”(现湘阴县江东路有接官亭街),大小官员、绅耆近百人在亭前为李石梧接风洗尘,在县署设宴款待。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林则徐督师往剿,卒于赴任途中,清廷复命李石梧挥师驰剿。由于将帅不和,屡战皆败,旧疾复发,于翌年4月病逝于军中,谥号文恭。其遗著有《李文恭公全集》、《梧笙馆联吟初辑》、《芋香山馆诗文集》、《李文恭公奏议》、《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等存世)。陆立夫(陆建瀛,字立夫,仲白,湖北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道光三年翰林院修编,侍读,侍讲。咸丰帝的老师。道光二十六年被擢升为云南巡抚,同年调为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任两江总督。率兵抵九江堵截太平军。1853年1月,溃败,退守金陵,布政使祁宿藻故不满建瀛,面责之。将军祥厚兵防内城,无任战守者。建瀛大窘,称疾谢客者三日。于是祥厚宿藻等疏劾建瀛弃险失机,进退无据。咸丰帝下令把陆建瀛革职治罪,可是公文尚未送到,金陵被攻克,陆建瀛已为太平军所杀。6月,赏还总督衔和所抄家产) 总制两江(两江总督),亦极能胜任。术者每言皇上(道光)连年/命运行劫财地,去冬始交脱,皇上亦每为臣工言之(可怜的道光他还真信了)。今年气象果为昌泰,诚国家之福也。

儿妇及孙女辈皆好。长孙纪泽前因开蒙太早,教得太宽,顷读毕《书经》(《尚书》快读完了),请先生再将《诗经》点读一遍。夜间讲《纲鉴》(《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史类文学作品。作品共107卷,180多万字。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故叫做《易知录》。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史约已讲至“秦商鞅、开阡陌”。

(由《家书》寻得的线索:曾纪泽两岁时,每日清早与曾国藩“同起,抱到外院,夜始抱入内宅(白天见不到妈妈?)”。4岁3个月入塾,读《三字经》启蒙,“字皆能认”,约70天读完,家塾老师冯树堂,湘籍举人。紧接着读《尔雅》(十三经之一,辞书之祖)。一年后,约5岁半读《诗经》 、《古诗十九首》、《古诗》。约7岁半,《论语》已读大半。7岁9个月,《孟子》读到第一篇下。7岁11月,《孟子》读到第三篇上。约8岁半,读至第六篇上。9岁,读《尚书 ·商书·太甲上》)(《孟子》共7篇,每篇分上下卷。《尚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9岁两个月,作四言诗一篇“舜征有苗篇 ”。9岁5个月,《尚书》快读完了)

李家亲事,男(我)因桂阳州往来太不便,已在媒人唐鹤九处回信不对。常家亲事(常南陔欲以其幼女许配曾纪泽),男(我)因其女系妾所生,且闻其嫡庶不甚和睦,又闻其世兄不甚守俭敦朴,亦不愿对。南陔gāi先生今年来京时,男不与之提及此事,渠已知其不谐矣。(常大淳,字兰陔、正夫,号南陔。1923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清末湖南四大藏书家之首。此时任陕西布政使。后任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调任湖北巡抚,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二十八日,改任山西巡抚,因太平军连克广西、衡州等地,欲进犯岳州,留武昌筑防御工事,山西巡抚未到任。

咸丰二年(1852年)12月,太平军石达开率李开芳、林凤祥、李秀成、陈玉成、唐正才等数万将士围攻武汉,常大淳仅得守城正规军千余人,其余各地均无兵马,重镇汉阳、汉口无一兵一卒,汉阳、汉口先后失守。1853年1月12日,文昌门被太平军大炮击毁,武昌城破,常大淳与妻子刘氏、儿子常集松、儿媳马氏、孙女常淑英等举家自杀殉国。诏赠总督,谥“文节”,祀昭忠祠 。同城文武被难者,提督双福,学政光禄寺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员王寿同、王东槐、林恩熙,知府明善、董振铎,同知周祖衔,知县绣麟,而总兵王锦绣、常禄皆以援师入城助守,同殉焉) 纪泽儿之姻事屡次不就,男当年亦十五岁始定婚,则纪泽再缓一二年,亦无不可。求大人即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或男在京自定,总以无富贵气习者为主

纪沄(曾纪鸿)对郭雨三(郭沛霖)之女(郭筠),虽未订盟,而彼此呼亲家,称姻弟,往来亲密,断不改移。

(郭沛霖,号雨三。1809~1859,湖北人,曾国藩戊戌同年同入翰林院同为编修。官至江苏淮扬道。1859年六月,捻匪张漋又纠陈玉成众数十万再攻定远沛霖分守小东门,副将卢又熊以贼众/兵单/拔营去。总兵惠成出战不利,沛霖督众严守八昼夜。十八日,力惫回寓,啮指血书“正大光明自尽”六字於壁,复乘马出,提刀巷战。贼四面纵火,悍贼从后刺之,伤足坠马,阵亡。沛霖服膺昆山顾炎武之学,兼通术数。尝言/岁在甲子,金陵当复(1864年是甲子年,这一年曾国藩曾国荃攻陷天京),并/自知/死难年月。著有《日知堂集》等书)(江忠源拜访曾国藩说天下即将大乱,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心腹幕僚兼好友赵烈文预言:满清50年内灭亡,其后中华大地上将是军阀割据)

(郭筠,字诵芳 。幼承家训,致力儒学。其父郭沛霖去世时,郭筠年仅13岁。郭沛霖为官清正,没有留下多少家产,郭筠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很快表现了治家才能,在当地成为美谈。同治五年(1866)19岁成婚后,又在曾国藩的亲自指点下,通读《十三经注疏》、《御批通鉴》(《乾隆御批通鉴》,亦称《御批通鉴辑览》 。是在乾隆帝亲自参与和裁断下,由清朝官方纂修的一部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记事上起伏羲氏,下迄明亡,为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此书由正文和乾隆帝的批语两部分构成。乾隆帝的“御批”共有1900余条,达15万字之多,内容涵盖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无所不包,成为该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帝在批语中,对史书撰写的书法义例、朝代更迭的正统与偏安问题、储君的预立、君臣伦理纲常等诸多问题都发表了相当精彩、独到的见解。 这些乾隆“御批”,既有政治性、思想性,又有学术性,全面反映了乾隆帝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思想,很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其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容低估,是史评类著作的上乘之作,当时被视为“万世君臣法戒”)等书,成为当时名噪京华的才女。

光绪七年(1881)三月,33岁的曾纪鸿在京英年早逝,34岁的郭筠携着四子一女由京回到湖南,一直住在荷叶镇富厚堂。其时,曾纪泽远使英国,郭筠长子广钧(重伯)才15岁,富厚堂全由她主家。她在富厚堂建有“艺芳馆”书斋,藏书2万余册。故晚号艺芳老人

郭筠在儿子们长大成人离开以后,又在男女孙辈中,每房留一年长者从小带在身边,亲自督教,教习《千字文》、《诗经》等书。

清末民初,曾纪泽曾纪鸿两房子孙聚居于富厚堂,曾家一切事务皆赖郭筠操持。她秉承先人家训,是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告诫子孙不洒纨绔气习,力求自立自强。她思想开明,尊重孙曾宝荪(教育家。1916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 )的选择,得以不缠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郭筠在富厚堂改革家馆教育,聘请外籍人士教习外文,要求男生习体操,女生习绘画等。设置德育课、智育课、体育课。德、智、体并重的教育理念, 在近现代史上,曾家还是比较早的践行者。郭筠还手书家训《曾氏富厚堂日程》,提出

①子孙不论男女,皆应习一样手艺;

②皆应有独自出远门之才识;

③皆应知俭朴,人人自立帐簿,每月所入必要敷出,写算不错;

④皆应/侠义成性,不得行为有亏;

⑤皆应抱/至公无私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⑥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矣。

郭筠所生四子一女,后均有所成,孙辈男女大多成为驰名中外的学者,这与其教育熏陶有密切关系。她能诗善文,有 《艺芳馆诗钞》传世 。

郭筠被认为是曾氏家族史上,继曾玉屏(曾国藩祖父)、曾国藩之后的第三位关键人物。

教育家曾宝荪(1916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在《艺芳馆诗存·前言》中说:“先祖母高瞻远瞩,在光绪末年,已知国内政治势趋鼎革,而学术演进,偏重科学,除长孙女早适(婚配)姚氏外,其余三房男女孙辈,均令其远赴英美学习科学。” )

二孙女(曾纪静)对岱云之次子(陈松年),亦不改移。(此时曾国藩已升授礼部侍郎)(《家书96》陈家姻事(曾国藩次女曾纪耀婚配陈岱云之子陈松年陈松年幼育于曾家。刚满月时,母逝去,10岁时其父陈岱云 于知府任上 守城被太平军攻破,自缢。陈松年20岁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婚配曾国藩次女曾纪耀。35、6岁时随曾纪泽出使欧洲。三年后曾纪耀病逝于巴黎。) ,前接四弟(曾国潢)信,知家中堂上大人甚欢喜。现在岱云(与曾国藩同年同乡同入翰林院。此时曾国藩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陈岱云在江西任知府,) 丁艰(父母丧事),自不能定庚,只好待渠(他)服满后)

谨此禀问,余详与诸弟书中

男谨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