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东山再起,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外派杭州担任知府。上任途中,苏轼路过润州,到金山寺去拜见老友佛印禅师。

二人一番畅谈之后,苏轼就写下了一首诗。全诗有一半的句子,都是抄自唐代诗人罗隐的名作《蜂》。借着三则典故,苏轼于戏谑之中,回顾了和佛印彼此相识、交往的过程。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1)

这首诗当中蕴含了僧俗智慧的结晶,是苏轼一首著名的开悟诗。同时,苏轼在这首诗中也借着对酿蜜过程的描写,写出了自己辛酸的一生。

一、《戏答佛印》赏析

《戏答佛印》——北宋·苏轼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白话翻译:古有慧远和尚,用美酒款待陶渊明;今有佛印和尚,用烧猪款待我苏轼。听过法远和尚讲陶渊明“诗酒文章”的典故后,又听佛印和尚“白猪化象”的典故。

所以,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千万莫要学那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苏轼的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诗歌的背景,还会觉得前两句和后两句缺乏连贯性因为后两句诗是直接从罗隐名作《蜂》里面挪过来的。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2)

所以要讲明白这首诗,就需先说一下创作背景。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情绪非常低落,黄庭坚的舅父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居住,还邀约了很多人去开导他。

有一次,黄庭坚等人陪苏轼出游散心,来到了浮山。在金山寺里面遇到了法远、佛印二位禅师,这二人轮流用自己的故事去开导他。

法远讲了一个陶潜“诗酒文章”的故事,晋代陶渊明,因为朝廷政治黑暗而弃官隐居。通过饮酒、作诗,与朋友往来谈论文章,使自己获得快乐。

佛印则给苏轼讲了一个冷门故事“白象高娘”,故事出自《浮山句法》,大意是说:在大理国有一个砍柴人每天祝祷山神,说他想到极乐世界去看一看。

山神显灵告诉他,白岩有一个喂猪的高大娘,你去找她,可能有办法。于是砍柴的人,就找到了喂猪的高大娘,请求她帮忙。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3)

对方把他卷进了自己的衣袖里面,并告诉他:一会儿看到了,或者听到了什么,都不要说话。砍柴人进了极乐世界,果然看见了佛陀讲过的七宝宫殿。

里面的沼泽树林都和佛经上写得一模一样,不过他对此并不留念,只看了一会儿,就开始想家了,然后他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此时,砍柴人眼前的大白猪变成了大象。而高大娘突然骑着象腾空而起,原来她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因为法远的法名,跟晋代高僧慧远只差一个字,慧远曾经破戒请陶渊明饮酒,所以后来也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讲的是晋代的典故。

在这里,我认为苏轼是故意借晋代“慧远”之名,进行艺术创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诗的第二句是说,佛印为苏轼破戒,送他烧猪。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4)

尽管“送烧猪”的行为可能并未真实发生,但是按照已经成形的诗意理解,第二句讲的就是“僧人为了俗人破戒的故事”。

如此一来,第一句诗中的“远公”只有理解成“慧远”,才能做成另一个“僧人为俗人破戒的故事”,使前后两句相呼应。

所以整首诗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如今,法远和尚、佛印和尚二位,为了开导我,像凡人一样苦口婆心。这对于出家人来说,岂不是等于“破戒”了吗?

你们这样用心良苦地想要点化我,难道我真的不懂吗?其实我早已经懂得人生的道理。唐代诗人罗隐早就说过:我们不要学那蜜蜂,白白地辛苦忙碌了一生,还不知道是在为谁而忙。

二、苏轼和佛印:“段子手”的最爱

佛印是北宋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高僧,他法名叫了元,姓林,名叫瑞卿,也有人说他姓谢,叫谢瑞卿。据说佛印两岁就能读《论语》,五岁时能够背诵3000首诗。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5)

他少年时代寄居竹林寺读《楞严经》,读着读着就萌生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父母就同意他到宝积市去出家,当了一名僧人。

佛印后来非常出名,宋神宗还赐了他一个高丽的紫金钵盂,表彰他的德行。关于他和苏轼是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

《苏轼年谱》当中最早的记载,大致是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的6月。当时的苏轼刚刚到黄州,而佛印在庐山的归宗寺,经常给苏轼寄信

到了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苏轼又派人给佛印送了几块怪石头当礼物。这二人交往的时间颇长,由于苏轼晚年他也修禅,所以关于他和佛印的八卦很多。

苏轼在宋朝是大红人,三代皇帝和太后都喜欢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北宋就有人说:“我朝东坡叔苏公,一世人豪,惟其善于笑谈,喜纳浮屠,故至今谑浪俚谈类,必托东坡佛印。”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6)

这就是说,苏轼是个人中豪杰,但是他这个人特别爱开玩笑,又喜欢与和尚交往,因此很多笑话段子,都假托他和佛印的名义来写。

苏轼、佛印二人的段子,最早成书是在南宋时期。当时有人写了一本书叫《问答录》,书里面有27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写苏轼、佛印斗法的段子,非常流行。

后世的“段子手”们发现,只要一提到这两个人就有人看,于是往往借他们两人来说事,渐渐地,苏轼和佛印也就成了段子手的最爱了。

结语

在苏轼的这一首诗里面,开头是法远、佛印借着“白象高娘”、“诗酒的文章”的典故,在迂回地点化苏轼。

最后苏轼却反过来,借用罗隐的诗告诉二人:我早已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隐晦地借用“僧人破戒”,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诗词的影响(高僧为开导苏轼不惜破戒)(7)

法远请苏轼饮酒是有可能的,但佛印到底有没有请苏轼吃过烧猪,这个就很难说了。不过也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首打油诗揭示了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和蜜蜂一样短暂,因此我们在奋斗的同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为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白白地拼上老命,瞎忙活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