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抛弃过往赌某个行业爆发的惯性思维,因为在2025-2030年,会有一大批行业集体爆发。而这次只要能提前准备,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有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而每个人的机会在哪,其实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而一篇文章必然无法包含所有人的情况,所以,这篇文章只能抛砖引玉,以我个人认知及过去这三四个月的思考为基础,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具体机会。

本文 9641 字,阅读全文预计花费 21 分钟。

1 底层逻辑:如何抓住机会?1.1 三五年后的机会,才可能属于你

今天的机会不属于今天的你,属于昨天就做好准备的你;5 年后的机会才可能属于你,因为现在开始准备,才可能来得及。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刚诞生时,确实是有巨大的流量红利。我这段时间写的文章,每篇能有几百到 1000 的阅读量,如果我能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写,那肯定不止这个数。但问题是,五六年前的我写得出来吗?同样的,如果看抓住红利的“成功人士”——比如做出“罗辑思维”的罗振宇,你觉得他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做得早、很努力、赶上时代红利吗?当然不是,老罗在干新媒体之前,在央视工作过 9 年,曾任知名节目《对话》的制片人。长年在顶级平台内积累的能力、经验、见识等,才是他能从众多“网红”中脱颖而出赢得首战的关键因素。

所以,追逐热点,当时代的弄潮儿,往往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因为昨天的你没有准备好,所以今天的你遇见了机会也抓不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2 个人发展的路径

相对明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有两种:

1、 做好自己,等待机会

这个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方法。因为预测未来太难了,而就算个别的未来你能预测得出,也基本抓不住——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资源不够、天赋不足、时间不对等等。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还要应付每日的压力和生活,时间精力着实有限。像谷爱凌那样,体育、模特、学业、广告等诸多方面齐开花的人,不应该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所以,在年甚至十年为单位的时间维度上,个人明智的选择是,持续精进一两种能力。不问回报、不问赞美、不问收益、不问机遇,只要一天比一天好,且持续坚持——未来的某一天,总会诞生出某些平台或工具,只要你真有本事,就能让你的“积累”变现。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精力和资源充足,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

2、 预判机会,提前准备

如果你真能预判出未来的某个机会,且提前 3-5 年,那往往是可以做好充足准备并抓住机会的。我举个例子,教育行业的。

在双减之前,线上大班直播课的主讲老师,是一个很容易达到年薪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岗位。这里面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学生一小时付费 10 元,主讲老师拿 5 毛。如果你能搞定 1 万个学生,那就是 5000 元的时薪,一天平均讲一小时课,年薪轻松超百万。假设我提前预判到这个机会了,那该怎么办呢?

拆解具体要求呗:顶级名校毕业、风格鲜明、颜值高、专业功底好、会运营自我。同时满足这 5 点的人,确实不好找,所以各家机构只能翻着倍的给工资——互相挖人。但如果给你 5 年时间搞定这 5 点,就不那么难了吧?1 年考研,1-2 年读研;锻炼口才和幽默能力;学学化妆、搭配,做做健身甚至美容;看书刷题,看名师视频学习;学习粉丝运营。

当然,真实情境下,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甚至是应该一起使用的。比如上述机会需要 5 种能力,我本身就具备了前三条,那看到机会后,我只需要半年学学运营和包装、刷刷题提高基本功,就可以抓住机会了。

根据上一篇文章的思路,2025 年左右台湾问题解决后,我们能遇到一波大机会。25 年距今还有 3 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如果大家做好预判,明确方向,再有针对性的弥补短板,是一定可以抓得住这个机会的。

那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2 国内思维切换到国际思维

随着台湾问题解决,我们的视野内,不能仅仅增加一个台湾,还要多看一眼国外。那你会说,不对啊,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不是一直都在看国外吗?不是一直在拥抱全球化,与国际接轨吗?

2.1 出海企业面对的非公平商业竞争

我们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有过详细阐述: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目的在于保证美国利益优先,而这必然要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发展。除非你老老实实呆在产业链低端贡献资源、付出劳动、损害环境换取微薄的利润。那有人说了,你这是给自己的无能找借口。在商言商,如果我做得比你好、干得比你多、质量比你棒、科技比你高,那不就可以把市场和利润拿回来了吗?

且不论技术封锁、奇葩规则等限制了,就算是你在人家规则体系里做的更好,也不等于你赢了。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手机市场,特别是高端价位,华为前几年已经显示出打败苹果的趋势,国内国外不少地区更是几乎横扫。这会的苹果,有没有老老实实认真反省,改革产品和技术,来再次创造下一个新时代?不是,而是运用美国的全球霸权,中断了华为的芯片供应,甚至是安卓操作系统的使用授权。这导致华为的手机生产和换代严重受阻。芯片断供后,华为被迫让出市场,苹果吃掉这部分份额,重回智能手机全球第一。

另一个例子就更明显了,5G。华为的 5G 技术和解决方案,是领先全球,特别是美国的。那西方各大通信厂商怎么办呢?全力研发新技术超越华为?No,美国直接以“安全”为由,禁止使用华为产品,已经购买或安装的设备,要全部拆除或退货。不仅对美国国内是这个要求,对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要求。你敢不听话?哎?你首都旁边的美国驻军怎么有点躁动不安了呢?如果你是华为老板,面对这种情况,又能怎么办呢?

作为企业主,费尽千辛万苦开拓的市场、投入的资源、开发的产品,本以为打败了对手就能杀出重围,结果后面还有美国政府的禁用、制裁甚至人身监禁,那我为啥还要苦哈哈的出海打拼呢?

国际市场上,没有国家综合实力为你背书,赚到口袋里的钱,也不是你的。

2.2 国内区域有限导致的内卷

所以大家普遍的选择都是,干脆不出海,老老实实在国内挣点钱得了。但很遗憾,国内也不是岁月静好,安静赚钱的地方。原因很简单,你打不出去,不代表人家也不打进来。而在自己家里打,打赢打输——其实都是输。有限范围内的过度竞争,其实就会导致这件事——内卷。其实最近很多社会问题,都有这个因素的影子。不过篇幅所限,这次就不再详细展开了。进入关键部分,解法在哪呢?

2.3 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全球化

出去是一定要出去的,而且是在正确的时间节奏,跟随国家一起走出去。

其实大家应该有这个自信,就算规则不利于我,我们中国的企业和团队都能拿下市场。如果给我们相对公平的环境,一定能一往无前,创造更多价值,造福各国人民。那何时我们才能享受到相对安全、公平、合理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秩序呢?系列第四篇文章阐述过,台湾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西太平洋区域秩序的重构。换句话说,随着美国势力范围的退出,西太平洋地区,将会迎来真正的独立、安全、发展和繁荣。而且不出意外,这一切会是由中国主导和推动的。这里面有多大的机会呢?

3 西太平洋地区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地图:

未来十年最好的行业是什么(下一个10年或者20年)(1)

图片

西太平洋区域有多少个国家呢?主要包括东亚和东南亚诸国。海洋上看,从北向南,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3 个看不太清的小国新加坡、文莱、东帝汶;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可能大家对这些国家不那么熟悉,没事,我再来列举几组数据,看看各位能不能感受到什么。

以 2020 年主要国家的数据为例:

国家

人口(万)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中国

141200

960

147300

10432

日本

12560

37.8

50200

50200

韩国

5200

10.3

16300

31800

印度尼西亚

26800

191.4

10600

3951

泰国

6900

51.3

5092

7380

菲律宾

10800

30.0

3622

3300

新加坡

570

0.07

3500

62000

马来西亚

3275

33.0

3362

10266

越南

9700

33.0

2712

2796

缅甸

5458

67.7

762

1396

柬埔寨

1600

18.0

267

1669

老挝

723

23.7

191

2626

朝鲜

2500

12.3

158

618

除去中国外,以上这些国家加在一起是多少呢?8.6 亿人口,50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8 万亿美元的 GDP,人均 GDP 1.12 万美元。大家看到什么机会了吗?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过往改革开放 40 年,是在 14 亿人口的国内创造的发展和奇迹。那如果多了 8.6 亿人,这个机会能多多少呢?这个空间能有多大呢?而且相比于中国 1.04 万美元的人均 GDP,区域内的人均 GDP 为 1.12 万美元,这意味着,既不因为差距太大而单向付出持续输血,也不会因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而没有机会。508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也是空间足够大、资源足够丰富、可开发的部分还很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每年人均 GDP 最高的是新加坡 62000 美元,最低的是朝鲜 618 美元,之间的差距有 100 倍之多,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有差异是正常的,而且有差异才有机会啊。以国内为例,各省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我再给大家对比一下,2020 年全国各省的 GDP、人口及人均 GDP:

地区

排名

2020年GDP(亿美元)

2019年常住人口(万人)

2020年人均GDP(美元)

总计

-

147244

140385

10489

北京

1

5232

2154

24296

上海

2

5609

2428

23099

江苏

3

14887

8070

18447

福建

4

6363

3973

16015

浙江

5

9364

5850

16007

广东

6

16052

11521

13933

天津

7

2041

1562

13069

重庆

8

3624

3124

11598

湖北

9

6296

5927

10623

山东

10

10598

10070

10524

内蒙古

11

2516

2540

9907

陕西

12

3794

3876

9789

安徽

13

5606

6366

8806

湖南

14

6055

6918

8752

海南

15

802

945

8487

四川

16

7043

8375

8410

辽宁

17

3640

4352

8364

河南

18

7971

9640

8268

宁夏

19

568

695

8180

江西

20

3723

4666

7980

新疆

21

2000

2523

7925

西藏

22

276

351

7867

云南

23

3554

4858

7315

青海

24

436

608

7167

贵州

25

2584

3623

7131

河北

26

5247

7592

6912

山西

27

2558

3729

6860

吉林

28

1784

2691

6631

广西

29

3211

4960

6474

黑龙江

30

1985

3751

5292

甘肃

31

1307

2647

4936

再给大家看下,2010 年全国各省的 GDP、人口及人均 GDP:

地区

排名

2010年GDP(亿美元)

2010年常住人口(万人)

2010年人均GDP(美元)

总计

-

58791

133972

4388

上海

1

2492

2302

10828

天津

2

1346

1294

10400

北京

3

2035

1961

10378

江苏

4

6042

7866

7682

浙江

5

4022

5443

7390

内蒙古

6

1722

2471

6969

广东

7

6717

10430

6440

辽宁

8

2700

4375

6172

山东

9

5823

9579

6078

福建

10

2121

3689

5748

吉林

11

1267

2746

4614

河北

12

2984

7185

4152

湖北

13

2335

5724

4079

重庆

14

1166

2885

4043

陕西

15

1480

3733

3966

黑龙江

16

1512

3831

3946

宁夏

17

243

630

3853

山西

18

1343

3571

3759

新疆

19

800

2181

3670

河南

20

3389

9402

3605

湖南

21

2349

6568

3576

青海

22

199

563

3545

海南

23

303

867

3496

江西

24

1394

4457

3127

四川

25

2496

8042

3104

广西

26

1404

4603

3050

安徽

27

1812

5950

3045

西藏

28

75

300

2497

甘肃

29

609

2558

2379

云南

30

1067

4597

2320

贵州

31

679

3475

1953

如果大家看数头晕或没什么思路,那我出道思考题:

考虑到人口、人均 GDP、地理位置等因素,请问:1、 以发展相对滞后的缅甸为例,它和我国 2010 年的哪个或哪几个省相对接近?2、 请问这个或这些省份,到 2020 年 GDP 成长了多少?3、 具体来看,这个或这些省份,在 2010 年是什么情况?你所在的行业,在当地是什么发展水平?4、 这个或这些省份,在 2020 年又是什么情况?你所在的行业,在当地是什么发展水平?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绩?5、 这些变化,是否有条件在缅甸复制或实施?6、 作为个人,你是否有能力参与其中呢?

简单想想,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制造生产等第二产业、移动互联等线上服务、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餐饮娱乐等配套产业、影视传媒等宣传阵地、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这里面会有多少机会呢?

4 走出去

经过上文的一些提示,大家应该能感受到“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蕴藏着的机遇和机会。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则可以借鉴一下,过往几十年“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下面举一个小侧面,供大家参考。

4.1 20 年前的外企

二三十年前,学生毕业后能找到的工作,最惹人羡慕的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务员,而是你能进入一家外企。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舒适的工作环境、成熟的培训体系、高企的福利待遇、可观的薪资收入,而且还没有所谓的 996 加班。在普遍薪酬小几百元的时代,外企应届生就能拿到 3000 元一个月,且出差都住 4、5 星级酒店。所以当年外企的面试、入职难度,一点不比今天考研考公要低。甚至还因此带火了一大批成人学习英语的热潮。

很多人说,这是利率差距过大导致的。确实有这个因素,3000 元在国内算是绝对高薪,但美国报表看只是不到 250 美元/月的成本,比雇个服务员还低;400 元一晚的高级酒店,也就是 50 美元/天的价格。但另一个层面来说,人家能付得起这样的成本和薪酬,而当时国内的企业却付不起,确实是因为综合运营、管理、财务、产品等诸多能力的整体差距。而且,外企的引入,确实客观上加速了全国企业和人才的升级,对本地来说也是有利的。

那有人说了,我们要是也这么干,不就是把国内的工作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外,反而让大家的失业更严重了啊!这还真不太一样。

首先,我们不是做存量转移,而是增量创造。所以并不是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更重要的第二点——组织有发展,个人才有机会。

20 年前的外企,管理模式基本是美国做大脑,找个香港、台湾人负责管理,指挥一群大陆人干活。不是美国没人想来做管理,而是不懂中文管不了。所以一大批港澳台的同胞,在这个时代获得了极大的职业成功。我们先抛下情感色彩,假设你所在的行业或企业,也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变革,你有没有可能成为里面的大脑或管理呢?

跟着国家出去的不止有国家队和大公司,其实私企或小公司也会有无限的可能。

4.2 私企也有好机会

举一个我身边的小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

去年我所在的 K12 教育行业倒塌,大小企业都在裁员。正所谓“失败的团队没有个人英雄”,大家再找工作几乎都是降薪入职的。但是,我团队内有一位做商业分析的成员,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而且薪酬还涨了 60% 。这是家什么公司呢?

他们是做海外物流的,说白了就是送快递。他们主要业务在东南亚,比如说泰国,他们已经做到了第一名。在国内大环境一片萧条的情形下,他们还能涨薪挖人,正是因为业务的快速成长。

当然了,正如所有创业公司一样,他们工作确实非常辛苦,多给出的薪酬基本是预支的加班费。今天的我们,确实还做不到哼着小曲唱着歌,轻轻松松的战胜对手。但是,也正是一批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持续努力着,推动着这个美好未来的出现。

那你说,我不会写代码不会分析,当不了大脑;我不愿意管人,做不了管理。那我还有机会吗?

那你有擅长的手艺吗?就算是开个小店卖煎饼,据说前几年北京写字楼楼下的小车,一个月也能挣好几万。随着大量企业、人员的出海,他们会不会也想吃一口地道的煎饼?随着海外中国影响力的增大,外国人会不会也想来尝尝煎饼的滋味?

4.3 个人该干什么

作为个体,我有以下几个思考和建议:

1、 精进核心。技能其实无论是全球化还是本地化,没有真本事什么化也没机会。所以,练好核心技能是底层,也是硬通货。这个能力完全因人而异差异极大,在此只是提醒大家,把握好立身之本,不要因为短期的情绪、心态、职务、岗位、工作、收入等各种因素的升降,而忽视或荒废。最好能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 学习英语。虽然下一波会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化,但是人都是有惯性的,组织和国家的惯性往往更强。也就是说,全球过往都是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运转的,而我们想接过来,就不得不在原有的体系上改造。而语言层面,英语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是通用语言。当然,工作中的英语和上学时的英语完全不一样,要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难度也并没有那么大。根据个人情况不同,通过 6-12 个月左右的训练,都能有显著提升。这个方面也是我需要提升的部分,我也会努力学习,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改天我也会单独写一篇文章~

3、 储备跨区域跨国家的管理及合作能力。跨文化和跨地区是两大难题,这里的核心难点,我认为是非现场管理。常规的、我们很熟悉的管理方法,都有个前提条件,得是现场管理——你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一旦企业跨国,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这些就都不可能了,甚至出差各地看一圈都无法实现,咋办?这就是最大的挑战。

这个问题不光难,而且不好提高和训练。因为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有跨国团队,换句话说你想练都没地方练,那怎么办呢?几个小建议:

1) 跨国难找,跨市常见。可以有意寻找跨地区的项目或团队,以此来锻炼自己,如何远程管理异地团队;

2) 利用疫情,远程管理。现在全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可以借此认真锻炼一下团队远程协同的能力,居家办公和异国协作的感觉挺像的;

3) 做数字化,提升效率。数字化不仅是数据化和线上化,流程、工具、系统、思维等都需要提高。好在国内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诸多工具,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逐步探索;

4、 主动申请去有海外业务的团队或项目。如果你的公司或组织本身有这种机会,我建议一定不要放过,即使难度大收益不确定。因为即使项目做砸,也是裁项目不裁人,特别是主动申请去的老员工,而你积累到的经验比短期收益重要得多;

5、 学生、职场新人,可以考虑出国留学。国际化的项目,天然愿意招有海外留学、生活、工作经验的人,这是因素之一;其二是当下出国人数骤减,虽然风险高但竞争程度也有显著下降,申请到好学校的几率增加;其三,国内就业大环境很差,不少大中小厂都在裁员,且都是从低工龄或应届生开始,找到好工作甚至找到工作,都会变得越发困难。读研学习 2 年左右,能赶上下一波好环境。

如果我对国外完全不感兴趣,既不想出国,也不想做国外业务,这个机会还和我有关系吗?

5 请进来

打开国门后,不论你出不出去,总会有人出去,也总会有人进来。随着人员、货物的一来一往,新的机会也就出现了。

5.1中国地图变为亚洲地图

当今的中国,整体形势是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西部内陆地区落后;区域中心位置发达,边缘偏僻地区落后。但一旦把视野扩大到亚洲,“中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了,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亚洲地图:

未来十年最好的行业是什么(下一个10年或者20年)(2)

图片

站在亚洲看中国,偏远地区可能就变中心了。我们来看几个具体例子:海南、云南、东北。

海南。站在中国看,海南属于“天涯海角”,除了南海岛屿外的中国最南端。这个地理位置,除了产椰子外,就是冬天避暑和旅游了。但站在亚洲看,海南还是“天涯海角”吗?这完全就是东南亚的正中心啊!未来,这里会不会成为东南亚诸国人员入境后的落脚点呢?会不会成为重要的贸易和交通枢纽呢?会不会成为新的人才和科技中心呢?买一套房子几年后会不会翻两三翻呢?

云南、东北。这两者发展不起来,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对外交流以海运为主,而和周边国家相对封闭导致陆上交通和交流并不发达。试想,如果中南半岛或朝鲜半岛能开放互通,那这漫长的边境线,就从负担变成了机遇。而如果能再建设几条高铁线路,那这两个地区,可就真的会完全不一样了。

5.2 超大型城市的进化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本质上是因为吸收了中国境内的人才、财富、资源等。但纽约、洛杉矶、伦敦,这些城市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靠的可不仅仅是美国英国国内,而是吸引了全世界的人财物。当中国有能力主导西太平洋区域的全球化时,中国的城市覆盖力、影响力,自然也就会有变化。如果西太8.6亿人口中的百分之一来一趟中国,千分之一来工作或定居,这又会带来多少的机会呢?别的不说,就说房价,也许都有机会再涨几波。

5.3 个人该做什么

在国内的各位,其实机会也很多,我能想到以下几点:

1、 城市发展选择。核心逻辑刚才讲过了,现在偏远未来发达,如果能提前准备、选择和布局,那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2、 行业发展选择。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国人出国或移民 X 国,都有什么需求或需要什么服务呢?

金融?通信?房产?教育?留学?工作?饮食?娱乐?这些需求里有没有好机会呢?又有没有你擅长或能提供的?

3、 投资与资产配置。如果都没有,那你有富裕的资产么?有考虑过投资到相关的公司、不动产、业务甚至个人吗?


总结一下:

1、 于个人来说,今天的机会往往不属于你,因为来不及准备;如果能看清一个 5 年后的机会,如果和你的行业/专业有关,那提前做好准备,则这个很可能会属于你;

2、 因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西太平洋区域秩序的重构。未来我们可以跟随国家的脚步,冲出中国,走向西太。而这个区域内有 8.6 亿人口、508 万平方公里土地、1.1 万美元的人均 GDP,这意味着有足够大的市场和空间;对个人来说,两个大方向可以把握:

3、 走出去。西太区域内有发达国家,但也有着更多的发展中地区,这意味着:

1) 于公司来说,过去 20 年中国走过的路及取得的成就,都有可能再复制一次。如果你所在的组织有这个能力,或者你愿意出去开拓,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2) 于个人来说,精进技能、学好英语、跨区管理、出国留学等,也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4、 请进来。未来整合后,一定会有大量的人财物进出,这意味着:

1) 把中国视角变为亚洲视角。原来的“天涯海角”也会变成亚洲中心,陆地方向的东北、西南、西部;海洋方向的海南、台湾;城市角度的超大城市,都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机会;

2) 于个人来说,选择城市、选择行业、资产配置,都是有机会和优化空间的。

5 篇文章,累计35425字,终于写完了,赶在 3 月 31 日发出,也算是 flag 立住了没倒。说实话过往的一年确实不太容易,甚至让人痛苦,但没有外力敲开的裂痕,阳光也就不会照耀进来。

在这个高度不确定且艰难的时节,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不求改变世界太多,只求有缘人有所感悟。

本系列到此结束,还有学习、成长、行业等其他感悟,下个月再和大家慢慢分享。

再次谢谢大家的时间和陪伴。

,